第35章 第 35 章

两天的时间过去,很快到了正月二十五开业的日子。

经过两天的准备工作,江氏商铺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几日前还落满灰尘和蛛网的破旧小屋焕然一新,整齐排列的商品柜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青瓷。

从最初的空白瓷碗,到福字瓷碗,花卉酒碗,还有后来的青瓷酒壶、碟子、罐子、花盆……式样齐全,几乎囊括了目前市面上所有青瓷器。

正门处辟出三尺见方的橱窗,窗底木板上摆放着一只空白的青瓷酒壶,以及根据前世记忆调制的紫青蓝三色釉料。

开业仪式,江晚打算展示的正是三色青瓷。紫青蓝三种颜色是彩瓷的基本色,以这三种颜色上釉,是彩瓷的基础版。其实其它颜色也可以上釉,但对于煅烧温度的控制要求更精细,她刚刚兑换到燃烧炉,还需要多练习练习。

经过这几日尝试,基本色她已经掌握的比较熟练,用起来应该比较保险不会出错。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落在主街的时候,江氏商铺前聚集的路人已经越来越多。一是得益于江晚之前的好名声,二也是她们提早宣传,吸引了不少路人的兴趣。

商铺的牌匾被红布遮盖住,门把手上系了红绸,两侧放了各式花卉,姹紫嫣红的分外喜庆。王大和王二对视一眼,兴奋又期待地搓了搓手。

随着陈曦“当”地敲锣声,王大王二取下系在门上的红绸,打开了商铺门。江晚字店内走出,今日她特意换了一身淡黄襦裙,发间簪了白玉簪子。

“各位顾客朋友们,今天是小店开业的日子,”江晚微笑道,“为了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于我们的支持和信任,今日全场的商品都半价销售,只此一天哦。”

围观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声、鼓掌声。少顷,江晚笑着抬起右手虚按一下,示意人群安静,然后接着说:

“不少顾客朋友对我们的瓷器还不熟悉,另外,今日小店也上了不少新品,所以请大家稍作等待,容许我向各位介绍一下这些瓷器。”

她一边引着前排的路人进店参观,一边详细介绍商品柜上的陈列,声音清甜悦耳,每一样瓷器的制作过程,美学特色,适用范围,质量,价格……都一一介绍,偶尔还插入几句关于瓷器文化的科普,娓娓道来,明明讲的很详细,但不会给人厌烦之感。

铺子里的路人越来越多,人声却渐渐小了下去。所有顾客都被江晚的讲解吸引住了,专注地听着。

江晚介绍完商品柜的瓷器,走到橱窗前。

“大家请看,这是小店的橱窗,我们会在这里展示瓷器的制作过程,让瓷器制作工序透明化,既让顾客们放心,也欢迎各位同行指教。”她一手抚摸着青瓷酒壶,微笑道,“今日给大家展示的,是瓷器上釉技艺。此前,小店改良的蓝色釉得到了不少顾客朋友们的青睐,所以我们加紧研究,研制出了紫色釉、青色釉的上釉方法,请大家一观。”

此言一出,原本安静的屋子霎时吵闹起来。不仅路人对于从未见过的紫釉、青釉充满好奇,人群中不少瓷器行家、匠人、商贩也都很期待。

按常理,工匠们有好用的技艺、创新的方法,都视为独家秘笈、绝学摇钱树,捂紧了不外传,才能赚到更多钱。像江晚这样,敢把制作方法公之于众,甚至在店内展示的,只有几位大师级别、全国闻名的当世高手。

他们愿意传授绝学,也是因为早已不用在乎钱财,所求的或是推动整个瓷器行业的发展,或是为了更崇高的名声。

江晚此举,顾客们当然喜闻乐见,不少同行的心情就很复杂了。一方面,他们期待能有更多机会学习新技术,但另一方面又不想江晚靠橱窗挣到更客多流量,影响自己店里的生意。

看客们各有各的想法,江晚倒没想那么多,径直拿起青瓷酒壶放在吹釉转盘上。

不少同行工匠小声嘀咕:“这转盘是做什么的?”

“不知道啊,难道说釉料放在转盘里面?”

“怎么可能,没看到釉料在那台子上摆着吗?”

江晚听了,并未回答,只是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支空心木管,把蓝釉注入管内。待注入三分之一时,将木管靠近酒壶,一手缓慢转动转盘,另一只手捏住木管,从上端轻轻吹气。

蓝釉从木管底端流出,被管口控制成一道均匀的细线,落在酒壶上。

“她拿个木管干什么?”有看客窃窃私语。

这是江晚后来改良的法子,直接用嘴吹,对于气流和釉料流速的控制要求极高,蓝釉福字属于基础的图案,还能够直接吹,但更复杂的花纹就不行了。有了这木管,便可以更好地控制釉料,从而在不同颜色的釉料之间切换自如。

随着转盘缓慢转动,江晚捏着木管的手腕灵活扭转,不一会儿就绘出了几朵蓝色小花。

“好!”一片喝彩声在江晚耳畔响起。

三圈转完,江晚按停转盘,提起木管交给王大,示意他拿去清洗。紧接着,她更换了一支口径更纤细的木管,往内注入紫色釉料。

不同颜色的釉料,上在青瓷上的厚度不同,煅烧温度也不同。为了保证三种釉料同时煅烧成功,就要控制好他们的厚度。为了找出最合适的厚度搭配,江晚试验过很多次,最终制出了三种针对不同釉料的木管。

一盏茶工夫后,紫色碎花跃然瓶壁之上,和蓝色小花互相掩映,别生趣味。

接着她如法炮制,绘制了青色的茎叶,给整个图案添了不少生机。王大和王二在一旁看着呆住了。

他们早知道师父厉害,可没想到这么厉害的师父也在不断精进技艺,这上釉的手法比几日前更纯熟更细致了。

师父常说越优秀的人越努力,这句话用来形容她本人再合适不过了。

他们也要向师父学习,不只是技艺,更是一些理念,思维。

王家兄弟感慨的同时,围观的路人们更是喝彩声不止。绝大多数人是第一次看瓷器制作现场,他们看到的是江晚手法精妙绝伦,方式新颖神奇,动作灵动优雅,像画里走出来的仙女似的。

一些同行的工匠在惊叹之余,也暗暗心惊。青瓷出现是在大周建立之后,历史不过短短百年,技术尚未成熟,无论是外观还是坚实程度上都有瑕疵。可即便如此,如今社会还是以拥有青瓷为荣。在不少富贵人家,甚至把家中青瓷数量多少当作是斗富的筹码。

比如两年前德妃圣眷正隆时,娘家堆满青瓷,甚至夜壶都用青瓷制成,京中富豪,以其为首。后来一朝薨逝,门庭冷落,只好将青瓷变卖,换来的银子据说有几十万两之多。

长此以往,青瓷逐渐成为财力、社会地位的象征,价格也水涨船高,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都不一定买得起一只像样的青瓷器。但江晚却真正做到了,让青瓷卖出平价,走入寻常百姓家。

小方盘城地处西北边境,战乱不断,经济更是雪上加霜,整座城售卖青瓷的铺子也就四家,除去已经倒闭的钱家铺子,只剩三家了,且都是以陶瓷生意为主,青瓷为辅。江晚却能在这座小城卖出大量的青瓷,还只用了短短一月时间。

前来参加开业仪式的不少专业人士,都是刚刚听闻她的名声,来看一看她究竟靠什么迅速走红。仪式之前,有的同行还很不服气,觉得江晚一个罪奴出身的小丫头,一个月的摆摊竟能超过自己数十年经营;现在亲眼目睹了江晚熟练的手艺,创新的技法,才心服口服。

这样的人,迟早会成为一代名匠。

江晚亲自展示的彩瓷,成品竞拍到了十两银子,由临县的瓷器贩子买下。小方盘城偏僻,这彩瓷若能去敦煌郡府售卖,价格大约能翻数倍。

开业仪式比江晚预计的还要热闹,她们几个一直忙到傍晚,商品柜里的瓷器销售一空,就连库房的存货也空了不少。粗略算下来,今日的销量竟有上千件,算上那件彩瓷,收入直达一百二十两银子。

“师父,咱们的瓷器已经供不应求,何不提高些价格?”王大问。

江晚抬手敲了敲他的脑袋:“前几日才教过你,眼光要放长远些,这就忘了?提高价格短期内是能增加收入,可时间长了却会导致平民受众流失,违背了我们做平价瓷器的初衷。我们行商之人,是需要灵活应变,但品牌路线必须一以贯之,才能打造特色赢得口碑。”

王大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没有江晚前世那些经历,这些话还不能完全明白。不过江晚也不着急,她本就没指望着靠几句说教让小徒弟顿悟,在做事中磨练人,慢慢引导点拨即可,王大年纪小却稳重,又有天赋,假以时日一定会懂的。

不过他有句话说的很对,江家铺子的瓷器已经供不应求。既然不能提高价格,那就该想想如何提高产量了。

兑换了燃烧炉后,烧制效率确实提高不少。一炉可以烧制一百件小瓷器或者五十件中等大小的瓷器,半小时出炉;她买下铺子后又雇佣了十个长工,加上先前的七个,总共有十七个雇工,算下来一天产量在八百件左右。

若是按今日的销量计算,再加上子宴那边送的定制瓷器,她们的生产速度是赶不上销售速度的。而且雇工越来越多,江家小院也显得拥挤了,这两日江母午睡,时常被制瓷声惊醒。

等给母亲和哥哥赎身之后,建造专门的制瓷工地就该提上日程了。还要建一些房屋,提供给那些家住得远的长工临时居住。

江晚一边收拾铺子,一边合计着。陈曦拿着账本坐在她身边,一一核对今日的收入。耳边不时传来极轻的叮当声,那是王大和王二在整理库房的瓷器。

不知不觉间暮色四合,夕阳已经碰着地平线。

偏冷的北风送来一道淡漠的女声:“江姑娘今日展示的彩瓷,恐怕还有不妥之处。”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流放后在古代经商致富
连载中布知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