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 17 章

杨知夏知道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很多人都靠卖鸡蛋换钱去打醋打酱油,这叫鸡屁股银行。

这几天她都在想这件事,农村里除了鸡蛋还有别的,之前陈国强不还换过山核桃栗子啥的,所以来之前,杨知夏还恶补了一下知识,方方面面的,搞得何小萍以为她在农场里待不下去了,要被调到哪个村里的知青点呢。

陈国强一听,眼睛顿时亮了,也支持杨知夏的想法,毕竟他也是缺钱,要是能换点东西回去卖,又是一笔收入。

虽说他会跟乡下的老农换点东西,不过次数很少,因为基本没有下乡的机会。

很偶尔才会去其他村镇。

两个人一拍即合,陈国强指着前方一个路口:“那行,从前面那个路口往右拐,然后一直往前。”

“好嘞,你指路。”杨知夏笑了笑,按照陈国强的指示,将车拐进了那条更狭窄的土路。

果然如陈国强所说,这条路的路况比主干道差远了。路面不仅窄,只能勉强容一辆卡车通过,速度也快不起来。

很快车子到了第一个村庄,她们的卡车是进不去的,一是这时候村里还没有修路,容纳不下卡车。

二是农场卡车作为公家交通工具,容易引起公社干部注意。

只要不□□部抓住,私底下是不会有人举报的。

都还指望着拿鸡蛋多换点钱生活呢。

两个人停好车,下车往村里走了几步,就看到有个穿蓝布衫的老汉,正抽着旱烟,脚边还跟着一条黄狗。

那老汉就抬眼打量过来,眼神里带着几分警惕,黄狗也站起身,低低地吠了两声。

“老乡,打扰了!”杨知夏笑着走上前,“我们路过,想问问您家里有没有鸡蛋卖?”

那老汉眯着眼打量了他们一番,才慢悠悠地开口:“鸡蛋?有倒是有。你们拿啥换?还是用钱买?”

“我们用钱买。按供销社的收购价,您看行吗?”她事先打听过供销社的大致收购价。

老汉咂巴了一口烟,摇摇头:“供销社的价低,攒一篮子蛋也换不了几个钱。要是用钱,得比那价高点儿。”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或者,你们有肥皂、火柴或者布票啥的没?”

杨知夏和陈国强对视一眼。果然,工业品和票证在农村更硬通。

杨知夏笑了笑:“老大爷,我们这次出来没带那些东西。就按比供销社高一点的价格,用钱买,您看咋样?我们诚心要。”

“那就八分钱一个,你们要多少?”

八分钱,杨知夏能接受,正常的收购价是七分,也就高了一分钱而已。

“您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那行,你们跟我来吧。”

老汉掐冲黄狗吆喝了一声:“黑子,回家!”

那狗便乖乖地跟在他脚后,领着杨知夏和陈国强往村后头的一户低矮房屋走去。

屋前有棵歪脖子枣树,树下几只老母鸡正咯咯地刨食。

老汉从屋里拿出一个筐子,里面放着二十来个鸡蛋。

“就这些了。”

二十个鸡蛋,八分钱一个收,如果按两毛钱一个往外卖,能挣两块四。

有了卖米面的经验,杨知夏知道这二十个也不需要过夜,当天晚上就可以卖出去。

毕竟米面是填饱肚子的,但鸡蛋可是有营养的啊。

那些不差钱的知青可不会在乎这几毛钱。

不过杨知夏没有接过来,反而是把鸡蛋让给了陈国强。

要不是陈国强带路,她也来不了这里。

要是其他家还有,她就再买,实在没有,她就不买了,权当这次是出来涨见识了。

杨知夏温声问道:“大爷,村里还有哪家鸡蛋多些?我们想再收点。”

“你去隔壁问问,他家也有鸡,攒了不少鸡蛋,正要往外卖呢。”

老汉忙着点鸡蛋个数,跟陈国强算账,头也不抬地回道。

杨知夏点了点头,跟陈国强说了一声自己去隔壁看看,然后离开了老汉的院子。

隔壁……

杨知夏往右边走了两步,就看到一户人家。

她走进去敲了敲门,“你好,有人吗?”

门“吱呀”一声被拉开,一个约莫三十来岁的男人走了出来。

“有事吗?”

杨知夏笑了笑,语气和气:“老乡您好,我是路过这边的,想问问您家里有没有多余的鸡蛋?我想收一点,按比供销社高点的价钱给。”

男人一听,摆了摆手说道:“我家没有鸡蛋。”

杨知夏一愣,赶紧解释道:“您别担心,我刚才听前头大爷说的,他让我来您这儿问问……”

“我这里真没有。”男人闪开身子,让杨知夏得以一窥院中全貌。

“你应该是找错了,他西边那户养鸡。”

杨知夏一听,心里顿时明白了。

刚才光顾着往隔壁走,没注意老汉说的隔壁到底是哪一边。

差一户就是南辕北辙。

她连忙道歉,男人表示并不介意,随即就要关上门,杨知夏连忙又喊住了他:“老乡,等一下。”

男人正要关门的手顿了顿,“怎么了,还有事吗?”

“您……是不是常上山?”

男人点了点头。

“那您卖不卖打来的东西?”

刚才杨知夏眼尖的看到了院子里晾着的几张皮子,墙角有一滩干枯的血迹,地上还散落了几根羽毛。

如果她没猜错,这男人大概是个猎人。

不,应该说,这男人应该会打猎。

毕竟这个年代她不清楚是不是还有专业猎户了。

男人重新打量杨知夏,问道:“你想买?”

杨知夏点了点头:“嗯,看看货,价钱好商量。”

男人有些警惕的没有说话,杨知夏连忙说道:“我个人买了吃,你放心,我绝不会举报。”

男人沉默了一下,最终还是侧身让开:“进来看吧。”

院子不大,收拾得还挺利落。

“就这些了。”男人走到院角一个阴凉处,拎出个旧竹筐。里面躺着两只灰毛野兔,还有两只羽毛鲜艳的野鸡。

“刚弄回来没多久,还活着呢。你要哪个?”

杨知夏看着那肥嫩的兔肉和野鸡,心里快速盘算。

这可是纯野味,油水足,营养好,在农场里绝对是抢手货,价格肯定比鸡蛋高得多。

她装模作样的低下身子看了看,然后问道:“这什么价啊?”

“我手上没有称,你要拿的话就按只,鸡两块,兔子整只要两块,单要肉一块五。”

这价格划算啊!

要知道,家养的鸡确实是值这个价,但是这是野生的。

野鸡因肉质鲜嫩、数量稀少,价格甚至能卖到五块钱一只。

如果体型大,价格还会更贵。

而且野鸡的羽毛也值钱,能入药的。

当然了,杨知夏是没打算卖羽毛的,一是没渠道,二是量不大。

至于野兔,价格也很划算。

整只的价格能卖到四块钱,而且兔皮在当时是稀缺工业原料,单一张兔皮,就值一块钱。

可惜,杨知夏也没有卖兔子皮的渠道。

不过肉是最值钱,也是最好卖的了。

农场那群知青的情况,那完全就是卖方市场。

杨知夏听宿舍里那几个人聊过,说是最纯饿的时候,有知青偷偷摸摸把队里养的鸡给放出来了,然后当成野鸡逮起来炖了吃了。

“皮我就不要了,其他的我都要了。”

男人听了杨知夏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都要了?”

“对。”

杨知夏掏出钱,拿出两张两块的,三张一块的,递了过去:“两只野兔三块,两只野鸡四块,一共七块钱,你数数。”

这还用数什么啊,也没有零零碎碎的几毛几分,一共五张钱,一目了然的数字。

男人接了过来,终于相信了这个小姑娘真的是要买,利索地提起兔子和鸡,拿起刀。

“稍等,我给你收拾一下。”

他蹲在院子里那块青石板上,手脚麻利地开始处理猎物。野兔先剥皮,兔皮被完整地揭下来,兔肉剁成几大块,野鸡则是拔了毛,开膛去内脏,同样给剁好了包好。

“都好了。”

杨知夏接过,心里一阵欣喜。

这七块钱花得值!

她笑着点头:“谢谢您,以后我要是再来这边,还找您。”

男人笑了笑:“行,我叫赵山林,就住这儿。”

杨知夏就要告辞,忽然想到什么,问道:“赵大哥,你这个兔毛,有没有做好的?”

“做好的?”赵山林一时没明白她是什么意思。

“就是成型的,熟皮?”

赵山林听懂了意思,鞣制好的皮。

他说道:“有,你要多少?”

“两张就行了,多少钱?”

赵山林大方的说:“你买了这么多肉,皮子就按生皮子的价,你给五毛一张吧。”

“行。”

杨知夏也不讲价,又掏出一块钱给了赵山林,才提着沉甸甸的肉离开。

另一边,陈国强早就收好了那二十个鸡蛋,还顺便收了点山货。

他胆子比杨知夏可大多了,才不在乎量大了是不是显眼什么的,反正家里嘴多,谁也不会说他什么,默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老乡家里有啥他就要啥,收了一筐晒干的木耳,核桃,还收了几斤红薯粉条,这可是好东西,加工后的农副产品,加点肉片和白菜一炖,能香掉舌头,顶顶的一道硬菜。

等杨知夏提着东西回了车里,陈国强问道:“鸡蛋呢,你不是收鸡蛋去了吗,怎么没见呢?”

杨知夏把其中一份兔肉给了他:“把鸡蛋这个事忘了,不过有这个就够了,这份是给你的。”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七零年代:娶媳妇从三转一响七十二条腿开始
连载中闲云野鹤一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