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暮归炊烟暖

看着篓中那不少于往日的草药和难得的水果,吕氏连日来因丈夫腿疾、家中拮据而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些许,脸上露出了真切的笑容:“好,好,你们姐弟二人今日辛苦了,收获确是颇丰。”她顿了顿,从石磨盘上拿起几个野梨,用干净的麻布包了,递给陈和,吩咐道:“和儿,将这些野梨给你隔壁的无恙阿兄家送去。前几日他家做了些菹(zū,腌菜),还给我们送了一碗,礼尚往来,不可失了礼数。”

陈和正馋着那些野果,但听得是给刘无恙家送去,却也很是乐意。他接过布包,响亮地应了一声:“好!我这就去!”说罢,便像只欢快的小鹿,一蹦一跳地跑出了院门,朝隔壁去了。

吕氏目送着儿子小小的身影消失在篱笆拐角,这才收回目光,转向正在井边打水准备清洗草药的陈颂宁。暮色渐浓,院中光影朦胧,女儿单薄却挺直的背影,让她心中既欣慰又酸楚。

她走到女儿身边,一边帮着整理草药,一边说道:“等这些草药晾晒好了,便看看近日村里有谁要去乡里的市集,请人家帮忙捎带着卖掉便是。总能换些钱米回来。”

陈颂宁闻言,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地看着母亲:“阿母,待草药处理好,女儿想去乡里市集亲自售卖。”

吕氏一听,想也不想便摇头:“不可!你一个女子,年未及笄,岂可独身一人往返数十里?如今这世道……虽说不再战乱,可这乡野之间,谁又说得准?莫说路途遥远,便是路上遇到拍花子的拐子,或是那等游手好闲的轻浮子弟……”吕氏没有再说下去,但那双布满忧虑的眼睛已经说明了一切。这兵荒马乱、天灾**不断的年月,一个十三岁的少女独自出门,风险实在太大。

陈颂宁如何不知母亲担忧?她放柔了声音,却并未放弃:“阿母,女儿知晓轻重。并非要独身前往,可以问问村里是否有叔伯、兄长要去市集,女儿跟随他们一同前往便是。只是……”她微微抿了抿唇,声音低了些,却更显执拗,“若是托人售卖,少不得要分润些好处与人,或是请人吃碗浆水,或是给几文跑腿钱。咱们家如今……阿父的腿脚不好,阿妹年幼,阿和也在长身体,能省下一文是一文。女儿亲自去卖,哪怕只多得三五枚铜钱,或许就够给阿弟阿妹换块饴糖,或是割一小条肉来改善膳食了。女儿实在不想轻易舍了这点盈余。”

听着女儿条理清晰却又带着恳求的话语,吕氏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又是酸涩又是心疼。她何尝不懂女儿的心思?若不是夫君腿脚不便,自己身子也不争气,时常咳嗽,又何至于让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早早为家中生计如此精打细算,甚至不惜冒险?她看着女儿那双酷似其父的、带着执着光芒的眼睛,知道此刻与她硬说怕是说不通,只得叹了口气,伸手理了理女儿鬓边被汗水濡湿的碎发,妥协道:“此事……容后再议吧。总要等草药都收拾妥当了再说。”

母女二人正说着话,院外传来了陈和与邻家道别的声音。不多时,他便跑了回来,脸上还带着笑意,直说无恙阿兄夸这梨子看着就好吃。

又过了约莫半个时辰,外出的父亲陈胥也拄着一根木杖,拖着不便的腿脚回来了。

他脸上带着些许疲惫,但眼神依旧温和。见到院中晾晒的草药和野果,又听吕氏低声说了今日姐弟俩遇蛇之事,他虽未多言,只深深看了陈颂宁和陈和一眼,那目光中包含了担忧、赞许与不易察觉的愧疚。

他默默走到院角,拿起一些废弃的木料,就着最后的天光,仔细地修补起一个有些松动的纺车木架来——这是家里用了多年的旧物,他总能在闲暇时让它维持使用。

这时,在里屋榻上睡着的幼妹陈颂安也醒了,揉着惺忪的睡眼,奶声奶气地叫着“阿父”、“阿母”、“阿姊”、“阿兄”。吕氏连忙去将她抱起,轻声哄着。

天色彻底暗了下来,一轮弯月爬上树梢,清辉洒满庭院。吕氏点燃了灶膛里的柴火,橘红色的火光跳跃着,映亮了简陋却整洁的厨房。陈颂宁将蒸好的野梨端给母亲,又将清洗干净的野葡萄分给父亲和弟妹。陈和迫不及待地塞了一颗葡萄进嘴,酸得他龇牙咧嘴,却又舍不得吐出来,逗得小颂安咯咯直笑。

晚膳是简单的粟米饭,一碟盐渍的菹菜,还有一盆加了少许野蔬的豆羹。饭菜虽简陋,但一家人围坐在低矮的漆案旁,就着昏黄的油灯灯光,气氛却格外温馨。

陈胥仔细地问着陈和今日在山中的细节,吕氏不时给孩子们夹菜,叮嘱陈颂宁多吃些,又将蒸得软烂甜润的梨肉分给咳嗽未愈的自己和年幼的小女儿。

陈颂宁看着父母眼中对子女的疼爱,听着弟妹偶尔的童言稚语,感受着这清贫却温暖的时光,白日里的惊险与疲惫,仿佛都在这淡淡的炊烟与亲情中消散了。

她知道前路艰难,家中的困境非一日可解,但只要有家人在旁,彼此扶持,她便觉得,这日子总还是有盼头的。

补充一下,本文是架空朝代,设定是东汉时期的设定。[好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暮归炊烟暖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我有十万狼兵

抗战之红警基地

临高启明

倾世医妃

奇医神尊叶皓轩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青云之路
连载中我知银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