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黑水为墨,天书为卷

公共食堂的粥,肉眼可见地变得比前几天稀薄了一些。清汤寡水,几乎能照出人影。

虽然苏建国颁布的铁腕政令保证了没有人会饿死,但那种对未来的深层焦虑,如同清晨的薄雾,再次无声无息地笼罩在黑水县的上空。几个老人用勺子,一遍又一遍地刮着碗底,试图捞起哪怕多一粒米,那珍惜的样子,看得人心酸。

苏家书房里那块木板上的倒计时,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城外,一片被洪水淹过、至今仍泥泞不堪的洼地旁。

苏建国带着县里最有经验的几个老农,恭敬地站在苏月的身后。其中为首的,是一位皮肤黝黑、满脸皱纹刻着岁月痕迹的老人,人称赵老伯。

“小姐,”赵老伯指着远处地势较高的几块坡地,诚恳地说道,“要开荒,还得是那几块地。都是沙土,不存水,咱们祖祖辈辈都在那上头种粮食,稳当!”

苏月没有立刻回答。她走到那片泥泞洼地,蹲下身,抓起一把又黑又黏的泥土。她将泥土凑到鼻尖,一股浓郁的腐殖质气息传来——这是洪水带来的、最宝贵的礼物。她又观察着地势,心中迅速建模:“这里是天然的冲积扇,洪水带来了大量富含氮磷钾的淤泥,保水性极好。坡地虽然干爽,但土质贫瘠,肥力早就耗光了。”

她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指着脚下这片烂泥塘,宣布道:“我们的第一片农田,就选在这里。”

此言一出,仿佛一滴冷水掉进了热油锅里,老农们瞬间就炸开了。为首的赵老伯更是气得胡子乱颤,指着那片洼地,激动地反驳:“县令小姐,使不得啊!那地方就是个烂泥塘,牛陷进去都拔不出来,几十年就没长出过一根能吃的苗!”

面对质疑,苏家再次召开了“技术研讨会”。苏建国回忆古籍,描述了“曲辕犁”的形制;苏月则从力学角度,画出了优化的结构图。任务,交到了如今备受尊敬的“苏匠头”——苏阳手上。

苏阳带领着手下的工匠们,点起了临时的熔炉,将缴获的那些劣质铁刀、铁矛重新回火、锻打,去除杂质。经过几天几夜的失败与尝试,才终于敲打出几块勉强合格的犁壁和犁铧。再配上最好的硬木,这才打造出了一架全新的、造型流畅优美的曲辕犁。苏月亲自为其命名为——“黑水一号”。

然而,新犁的诞生,并没有平息争议。赵老伯带着一群老农,再次找到了县衙,“死谏”的队伍跪满了议事厅。

面对众人的质疑,苏建国没有发怒。他让人将崭新的“黑水一号”抬了上来,微笑着提出了一个赌局:“赵老伯,我们比一比。你们用最好的牛,在你们选的坡地上开一块地。我,亲自带队,用这新犁,在我女儿选的烂泥地里开一块同样大小的地。我们不定输赢,只看事实——谁用的时间短,谁翻的地更深更平整。如何?”

赵老伯悲愤地拒绝:“大人,这不是赌气!这是全县几百口人的命!万一输了,谁来承担?!”

苏建国看着他,缓缓地、却无比清晰地说道:“若我输了,我苏建国,情愿自裁于县衙之前,以谢全县!若我赢了,我只要你赵老伯,亲自为这新犁扶辕,做我黑水县农技司的总把头!”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所有人都被县令这惊天的赌注给镇住了。

第二天,城外那片洼地旁,人山人海。

比赛开始了。坡地上,赵老伯指挥着两头壮牛,拉着沉重的旧式直辕犁,费力地翻着坚硬的土地,进度缓慢。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另一边。洼地旁,苏建国亲自扶犁。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黑水一号”仅用了一头牛,就在那片泥泞的土地上,如切豆腐般,轻松地划开了第一道笔直、深邃的犁沟!黑色的沃土被均匀地翻了上来,形成漂亮的土浪。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围观的百姓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惊叹声。那些原本充满怀疑的年轻人,眼中瞬间迸发出狂热的光芒,纷纷抢着上前,要求亲自试犁。整个开荒现场,变成了一场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劳动竞赛。

傍晚,第一块十亩的洼地已经被完美地开垦出来,效率是传统方法的数倍。苏家再次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然而,苏月却没有丝毫喜悦。她抓起一把新翻出的、散发着腥味的黑土,放在鼻尖闻了闻,又用手指捻了捻,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

她走到同样在检查土地的父亲身边,语气凝重地说:“爸,情况比我想的要复杂。洪水带来的淤ги虽然肥沃,但也彻底改变了这里的土质。酸性太强了,如果不进行处理,直接播种,就算能发芽,也会被‘烧’死。春耕之前,我们必须找到足够多的碱性物质来中和它。”

全文修改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向土地要粮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西江的船

六十二年冬

狩心游戏

臣妻

貂珰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全家穿越:在乱世搞基建
连载中风车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