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在世,尤其是聪慧过人才气逼人的,十有**嫁人后都会处处受束缚。
乔惠能看中的小郎君,看似是标准,实则裁量尺度都在他的心里。他自然是狂妄的,能入他眼的年轻一辈小郎君,说实话并没几人。
那些相貌疏懒松垮的,酒色货利的,人品烂泥的,根本入不了他的眼。淡薄清静的,他嫌人无进取之心。汲汲营营的,他嫌人品行污浊。皇室贵胄的,他嫌人空有出身。边将挣军功的,他嫌人刀尖舔血朝不保夕。种种原因造就了乔惠挑选郎婿的标准高之又高。
乔惠确实看中四皇子,真正下定决心是源于今春他在永安殿殿外静候召见,意外偷听到的天家父子对话。
永安殿的陛下对待臣属严苛,对待后宫的诸位夫人也很冷漠。雄韬伟略的陛下想要将他的太子培养成一位对政事热忱,对妇人淡漠的继任者。不过太子比他的父皇多了几分人情味。
陛下想给太子指四位家世显赫的贵女做太子嫔,并想要立下谁诞下聪慧的太孙,谁便可封太子妃的规矩。
太子匍匐在地,态度明确地拒绝了。新任太子谦恭地向他的父皇陈述,“如若此等规矩立下,祸必起东宫,而后乱朝堂。如此,毁汉家者,定是儿臣。儿臣的能力不及父皇的万分之一。在不影响江山延续、国祚绵延的前提下,儿臣想让后院越简单越好。故而,儿臣请求父皇收回成命。”
这并非意味着太子的懦弱,而恰恰是太子的聪慧。他自知自己根基浅,不如他父皇那般可以震慑住功臣和朝臣,那么他的后宫必须简单。否则,朝堂是博弈的正面战场,后宫是博弈的新战场,他便无清净之地。
乔惠将永安殿和东宫看明白了,便走了以退为进这一步。
成与不成,还要看小郎君和小娘子的意愿。俩人先前在北堂停留的半炷香时间里究竟谈了什么,他没问出来,也没打算再问。
如今看来,小郎君看着有心,小娘子看似无意。
锦盒里面是两卷有些年头的书简。
乔訸展开先看到署名,顿时万分诧异。她手指颤抖着,猛然抬头,泪眼婆娑地看向父亲。她在母亲忌日的前一天,收到一份与母亲有莫大关联的礼物,父亲真的是一无所知吗?
乔惠被女儿的反应惊吓到。他顾不上询问,倾身接过书卷,也跟着愣神起来。这份礼物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令他们父女错愕的是书卷的署名,王阆。
王阆生前因是声名远扬的名儒,除去名儒的身份,他是王元的父亲,王睦的祖父,乔訸的外曾祖。王阆的亲笔书稿留存在世的不多。王元在长安当皇帝的几年里大规模收集过父亲王阆的遗稿。长安城破,憎恶王元的内侍趁乱一把火烧了书阁,让好不容易搜集的原稿付之一炬。
乔訸清楚地记得,母亲在洛阳曾经多次说过,王周亡了,并不可惜。外曾祖一辈子的心血化成了灰烬,最可惜。
这两卷书简是王阆给书经《无逸》篇做的注释。《无逸》的核心是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偏偏王阆的长子和长孙没有遵循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
王阆生活的年代,不像现在全国有成百上千名五经博士。那时候儒学没有山头林立,王阆几乎一人独领风骚。后来,王阆的小儿子王策,十三岁年少成名,才气、傲气不逊其父。若非王策英年早逝,王家应是另外的格局。当年王阆听闻小儿子早逝,口吐鲜血,没过几年也逝世了。谦恭又有仁名的王家长子王元继承了其全部遗产,于乱世之中聚拢一批人占了半壁江山。
斯人已逝,留给后人无数叹息。
良久,乔惠才说了一句。“殿下此次去山南拜访陆俨。陆俨是你外曾祖的学生,私藏他的手稿不稀奇。”
陆俨说起来也是建武帝的老师。建武帝当年在长安太学学习书经,起初的授课老师是陆俨。不过没过一个月,陆俨便因父亲去世丁忧回乡。二十四岁的陈觉成了教授书经的新老师,与建武帝有长达三年的师生之谊。陆俨虽是王阗的弟子,他却在王元当皇帝的八年多坚持不出仕。建武帝登基称帝后,陆俨也没出仕,这一回是年事已高。
虽然建武帝从未说过要毁掉王阆的手稿,但洛阳朝堂对王氏一门并不宽待,王氏五服以内并未留一人。
如今已是八十四岁高龄的陆俨恐怕时日不多,才将私藏的王阗手稿献给去看望他的太子殿下,目的是不给陆家子孙留下隐患。
乔訸咬着下唇将眼泪憋了回去,才问道,“父亲,外曾祖的手稿在朝廷手里比在我手里用处更大,是吧?”
乱世之中的造反之师,不能仅仅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要在道义层面将其政权的合法性包装的无懈可击。
王阆曾经论证过,有道的刘汉征伐的是无道暴秦。有道伐无道,有道者受之于天。这套说辞可比“梦中斩白蛇”更具合理性。
现在,洛阳的新朝廷如果稍加利用王阆的说辞,也会大有益处。毕竟大儒的政治哲学理论要比“白龙降临河洛”更具说服力。
“是。”乔訸能想到的事情,乔惠自然一早便想到了。在他看来,太子此举是善意的别有用心。
所以,乔惠说道,“殿下未必没有留下备份。如今他将原稿送到你手里,殿下襟怀磊落呢。”
恐怕陆俨自己也根本想不到,这两卷书稿被送到了王阗后人手里。殿下襟怀磊落也好,别有用心也好,前者证明品行上佳,后者证明确实心悦自家小娘子。
室内安静,乔訸拿着两卷书简,逐字逐句读完,心里久久不能平复。煮好的茶汤已经放至温凉,她捧着茶盏小口喝着,余光看到锦盒里面还有一卷锦帛。
她解开丝带展开锦帛,是三幅简图,分别是山中的柿树、汉中郡水田耕牛、五口的猎户之家。简图没有上色,只是寥寥数笔勾勒了简单轮廓。旁边的题词是建武十年孟冬。
“这又是什么?”乔惠这次主动凑了过去,瞧了一眼,问道。
“南山和山南。猎户和耕田。” 南山是横亘在关中南方绵延数千里的秦岭。山南是翻山越岭后的第一站汉中。
两份礼物的分量,使得乔訸的思绪在脑中打结。她提炼了最表面的十个字,算是回答父亲。
乔惠又瞄了一眼,说道,“字是殿下的字。画的像是殿下一行人疾行二十日的见闻。有心了。”
乔訸捏着锦帛,转移话题问道,“父亲可曾记录过所经之地的见闻?”
乔惠扶着胡须,看似回忆着往昔。“过去的时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静不下心做记录。噢,阿翁想起来了。我给你母亲写过一封家信,里面讲了敦煌的大漠和塞外的狂风。”
他见乔訸半信半疑,便讲了一段往事。“你两岁那年,我去了张掖酒泉和敦煌巡边。那时河陇的东南西北都要防,防匈奴,防羌人,防流民,防长安的朝廷,还要防疾病。巡边快要结束时,我收到你母亲的家书,说你发热呕吐不止。我着急往姑臧回,给她的回信也草草收尾。”
显然,话题转移得并不妙。
另一边,回想往事的乔惠有些触动,“当时我知道你生病,心里焦急万分。一路快马往姑臧赶,在张掖歇脚的茶寮,我遇到了一位西域鄯善来的光头游士。他说西域有一神佛,只要诚心供奉,必定有求必应。阿翁不信神力,却解了随身的玉佩,交由他为你祈福。”
“我不知还有此事。谢谢阿翁。”说着,乔訸收起了锦帛重新放回盒子里。
乔惠轻叹,“你能痊愈全仰仗你母亲不眠不休的照顾。”
“我知晓母亲的辛苦。可您为了我,也试了您不相信的东西。”乔訸说道。
她知道父亲讲述这段往事,或许是想要借机聊些别的。她抢先父亲一步,说道,“阿翁,母亲忌日后便是女儿的生辰。您按所说的三要求,给女儿寻觅夫婿吧。范围的话,就秦地,女儿挺喜欢秦地的。”
乔惠抬眼看着她,指了指一旁的书简和锦帛,问道,“这些算什么呢?”
乔訸端起茶盏,低头喝茶,嗡声说道,“献柿子的谢礼。”
他说要送谢礼,自己说喜欢书卷,他送了自己喜欢的书卷。先这样吧。乔訸心想。
乔惠犹存疑。
不过他见女儿面色不虞,便将舌尖的话咽了下去。他顺着她的话,说道,“我那日的三要求太过笼统。你看上的人,总要有你的标准,多讲一些具体的要求吧。比如勤奋上进,比如家中翁姑要通情达理,比如相貌俊美之类的。”
乔訸只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
乔惠观察她的反应,又说,“合心意的郎君,扶风难寻。等你母亲忌日过后,随阿翁去长安城寻吧。至少你要先在街上相中郎君的相貌,为父才好去查询对方的人品和家世。”
“阿翁,找郎君是必须要在大街上察颜观貌吗?我不去。”乔訸拒绝。
长安城里或许有太子殿下。她不想此时再遇到他。更何况,她对长安的感情一直很复杂。
乔惠自然知道女儿的所想。他说出他的想法,“若一个人貌若猿猴,长相粗犷,哪怕才比子房,也不适合做乔家婿。相由心生,察颜观貌是择婿的第一步。不仅如此,你还要与挑中相貌的小郎君相处几次,就近观察其品行。”
乔訸抬眼望向父亲,“我母亲嫁阿翁之前,见过您吗?观察过您的品行么?”
“长乐宫外,你母亲隔着牛车的竹帘相看过我。”乔惠低头,掩饰了微妙一变的表情。
乔訸默然,母亲相看过又怎样,那时的母亲应是没有别的选择。她别过眼,手里攥着锦帛画卷,“您先依照品行筛选。至于相看,再说吧。”
王家简单谱系:
王阆:字路叔。经学大家,大大大名儒。
王阆的大儿子:王元,建立了短暂的周朝。
王阆的小儿子:王策,字子政,经学大家,二十二岁早逝。
王策的女儿:王睦
王睦的女儿:女主
太子是个行动派,不含糊,不墨迹。对了,将来后宫不会有其他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第19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