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秋风轻轻拂过阳台,街道上弥漫着将入冬前独有的气息。杨琳和沈奕并肩坐在公寓的阳台上,手中各自捧着一杯热茶。远处城市的灯光缓缓亮起,像是在黑夜里一点点织出温柔的轮廓。
风吹起她耳边的一缕发丝,她没有动,只是静静望着前方。
“你真的决定了吗?”沈奕轻声问,眼神柔和,仿佛能看穿她眼中的犹疑和沉稳。
杨琳没有立刻回答。她把茶杯搁在膝上,双手抱住腿,轻轻靠近他一点,目光却依然望着那片遥远的城市灯火。
“是的,决定了。”她轻轻说道,嘴角浮出一抹释然的笑,“我知道这意味着我要暂时离开学院的‘安全感’,也可能错过一条更清晰的晋升路径。但我也明白,真正让我感到兴奋的,还是接触真实的社会,走进不同文化的现场,去听见、去记录、去参与。”
沈奕点了点头,没有多说,只是轻轻握住了她的手。那是他惯常的小动作,却像一个无声的誓言。
“我会继续读完博士。”杨琳继续道,“但我不再把它当成终点。我会以纽约为实践基地,和这些文化组织一起,做我想做的项目,边走边学。论文不是放弃,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写出来。”
“你一直都知道自己要走哪条路。”沈奕的声音温和坚定,“只是现在,你终于敢走了。”
她看着他,眼里闪着一点光:“谢谢你,在我犹豫的时候不去推我,而是陪我站在原地,等我自己走过来。”
沈奕微微一笑:“我们一直都有彼此,不是吗?”
她轻轻点头,心中那份隐约不安,终于缓缓落下。
接下来的几天里,杨琳和沈奕一同整理了她的阶段计划。她将继续与波士顿导师保持学术联络,同时参与纽约文化中心的跨国合作项目。她决定申请一笔社会实践研究基金,以正式身份在纽约进行长期田野调查,并以此作为博士论文的核心支点。
沈奕那边的工作,也逐渐进入新的阶段。他虽然没有接受旧金山的调任,但开始参与一个面向亚太地区的新项目,压力更大,但热情也更多。两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走进更开阔的生活。
纽约渐渐转冷,街角开始挂起节日的灯饰,橱窗里摆上了温暖的毛衣和红绿的装饰。
而杨琳心里,正燃起另一种光。
她的未来,不再是学院里一条被设计好的通道,而是一个流动、开放、多元的世界。
她不再问:“我该选哪一条?”
而是终于能说出:“这是我想走的路。”
沈奕轻轻将她拉进怀里,两人一同望着这座永不停歇的城市。
夜风吹过,灯光一盏盏亮起,像一张被慢慢铺开的地图,向他们展开更多未知的可能。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