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平三年三月,邱州农家子焦雷在大洪山聚众数千人揭竿而起,只不过短短四年时间,竟已拥兵十万,直逼长安城下。
消息传来,不止天子谢旸惊惶欲逃,满朝文武也都日夜难安。尤其是身为天子禁卫军的龙扬军,职责本来就是护卫京师与宫城的平安,如今叛军压境,当然到了他们为君主效力的时候。
然而由于龙扬军地位特殊,军中多是权贵子弟,早已腐化不堪,个个贪生怕死,谁也不愿意与势头正盛的焦雷军正面交锋。不知是谁先想出的缺德主意,竟从城中寻来一个好几日都没吃饱饭的濒死乞丐,让他饱餐一顿,又许以银钱,让他冒名顶替自己入营应卯。
倘若只是个别人如此行事,尚可严惩以儆效尤,偏偏龙扬军中过半兵卒竟都纷纷效仿了这李代桃僵之计,法不责众,加之这些兵士大都出身不凡,上头也难以处置。龙扬军新任大将军屈守诚本是临时推出来顶缺的,他虽非什么一流名将,但家学渊源,倒也颇通兵事,朝廷对他击退叛军本来还是抱有一点希望的,可眼下军中过半都是乞丐冒充,这仗还如何打得?屈守诚忧心如焚,只觉得前路茫然。
那屈守诚有个外甥女,名叫段琢,是他同胞亲妹的女儿,因为他妹妹与妹夫双双早逝,他怜惜外甥女孤苦无依,便将段琢接到自己家里抚养照顾。得知舅舅的忧虑后,段琢反而认为这是一个转机,向屈守诚分析道:原先龙扬军里多是骄奢淫逸的权贵子弟,仗着出身不服管束,如今这些顶替来的乞丐,再怎么说也肯定比那些纨绔听话,何况他们穷困潦倒,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只要能以厚赏相激,不难驱使他们拼死作战。
屈守诚听罢豁然开朗,更觉自己这外甥女见识不凡。值此用人之际,他破例让段琢入龙扬军参谋军事,虽无正式官职,但在他的授意下段琢也执掌部分兵权,协助练兵备战。
屈守诚与段琢都是有真本事的人,如果能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他们是确确实实有能力将这群乌合之众练成可用之兵。奈何焦雷大军压境,势如风火,又岂会留给他们从容整军的时间?
故而段琢所言虽在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不太容易。
或许是大崇气数暂时未尽,正当危急之时,桐州栖梧书院的一群学子赴京应试,途中非常巧合的撞上了这场兵灾。
那栖梧书院非是朝廷官办,但因为历任山长皆是当世公认的大儒,门下学子日后也多有杰出成就,其声望日隆,是大崇无数文人士大夫心中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书院。
时任山长温伯晏,更是当今文坛共尊的宗师领袖。他门下有一名学生,姓宋名璇,表字玉衡,天资卓绝,素有神童之名,年仅十岁便通过书院严考,深得温伯晏青睐,常言“能传我衣钵者,唯宋璇耳”。
宋璇才学早成,远超同侪,温伯晏曾数次劝他尽早科举,他却总是婉拒:“学生尚幼,纵侥幸得中,亦缺为官理政之经验,愿待年长再议。”温伯晏心下纳罕不解:自己这学生平日心气极高,为何独独在科举一事上如此谦退?况且为官理政的经验,终究需要在任上积累,空等何来?
不过温伯晏素来开明,对此并不强求,只在宋璇十六岁那年对他道:“你暂时不愿应试也罢,但明年正月长安省试,你有好几位同窗欲往京城赴考,你年纪虽比他们小些,入学时间却不比他们短,不如带他们同行,一路也好增些见闻。”
彼时正是嘉平七年,也就是焦雷大军逼近长安的那一年。
当年十月众人从桐州出发,十一月在途中听闻叛军即将兵临长安城下的消息,同行的几位学子都慌了神,纷纷讨论朝廷能否抵挡得住、科考是否还要继续。宋璇沉思片刻,正色道:“我辈读书,所求无非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那焦雷军初起时尚以‘替天行道’自诩,现如今声势壮大,却渐失本心,据说所过之处烧杀掳掠,与盗寇无异。若长安城破,百姓必遭涂炭。我等既读圣贤书,岂能坐视不理?”
说完他随即做出一个惊人决定,要亲赴焦雷军大营,设法破敌。
同窗们闻言大惊,纷纷劝阻,说一人之力怎么能够赢得过千军万马,你这去了岂不就是送死?但宋璇性子执拗,心意已决,别人是无论如何都劝不动他的。
然而宋璇并非迂腐之人,到达敌营,反而声称是仰慕陛下威名,前来投效。此时焦雷刚自封帝号不久,听说来者是栖梧书院的学子,不由心动,若能得到天下第一书院的归附,何愁文人学士不望风来归?于是他将宋璇奉为上宾,礼遇有加。只是宋璇初来乍到,他对他当然还不够信任,暂时未给他任何权力。宋璇也不在意,只短短半日的观察,他已敏锐地察觉到焦雷与其军中二号人物马荣之间,似乎存在着些许矛盾。
这点矛盾看似细微,却足以撬动全局,宋璇遂在其中不动声色地添薪加柴,很快使二人的嫌隙越来越深。发现马荣心生动摇之后,宋璇又顺势点拨,点破他们面临的另一重危局:其实现如今大崇朝真正的精锐之师,是掌握在各地节度使的手中,这些节度使各怀鬼胎,不愿为了朝廷而损耗自身实力;可一旦“大康”真取代了大崇,自然便成了众矢之的,届时各地强藩必定会对你们群起而攻之。
马荣此前并未想到这一层,闻言不禁心生担忧,加之他与焦雷的关系现在已生裂痕,即使他们真能成事,也难保日后自己不被焦雷卸磨杀驴。思前想后,他终是决定暗中归附朝廷,谋个官职自保。宋璇见时机成熟,就悄悄让同窗们联系了屈守诚,在这一番里应外合之下,屈守诚与段琢便率领龙扬军一举将焦雷大军击溃。
朝廷的心腹大患终于除去,天子谢旸龙心大悦,不仅对屈守诚大加封赏,更破例给段琢授了个龙扬军兵马使的职,使她成为现今大崇朝廷唯一的女将。
而除屈守诚和段琢之外,另一位立下奇功的宋璇本也可以免试授官,他却仍如当年对恩师所言的那般,以“年少学浅,愿再历练数年,以期将来更好地报效朝廷”为由,婉拒恩赏,旋即重返桐州读书。
此事传开,宋璇名声愈盛,天资聪颖的神童,文坛盟主温伯晏的得意门生,救国于危难的忠勇之士,更兼不慕荣利、颇有古贤人遗风——种种光环交织在一起,连许多压根未曾见过宋璇面的读书人也都对他心生景仰。
这其中就包括明家的明澜,她仰慕宋璇已有三年,心向温伯晏更是长达十载,如今即将成为温伯晏的学生、宋璇的师妹,心情自是相当激动。
这一路快马加鞭,有了秦翊所赠的那面星辰旗,沿途也确实再无任何匪徒敢骚扰明澜的车队。又过一段时间,明澜在这年六月初很顺利地到达了桐州。
桐州有一山,名曰桐山,那栖梧书院便坐落于此。此山山势平缓,并不险峻,沿途草木葱茏,流水潺潺,景致甚是清幽宜人。
各地学子想要报考栖梧书院的流程,是须得先将自己平日所作文章整理成集,寄往书院审阅,经山长与诸位先生评定通过,再给你发回专函,你方可持信前来入学。而为防止有人代笔舞弊,入院后山长还将亲自面见学子,以闲谈方式试探你的学问深浅,是真是伪,几番对谈间便无所遁形。可惜近来这段时日山长温伯晏身体不佳,卧病在床,因此与明澜这第一面,便由他最为倚重的学生宋璇代劳。
从前明澜就专门打听过一些关于宋璇的传闻,都说此人天资过人,个性是带着几分骄傲的,待人处事颇为严格。因此在她的想象中,宋璇该是那种眉目鲜明、气质外露的模样。然而真见了面,与她想象中的大不相同——眼前的青年眉目清淡,如同用水墨浅浅勾勒出来的一般,一身风流蕴藉的气度倒像是从古画中走出的隐士。
不仅如此,宋璇说话也是柔和轻缓,甚至竟更像是女子的声音。明澜还想传闻有误,这位宋师兄看起来明明温文尔雅,哪里严厉了?岂料当宋璇开始考校明澜学问的时候,他声调依然平和,言辞却骤然锐利起来,所问皆切中要害,毫不容情,让明澜瞬间绷紧了心神。好在她是有真才实学,一番对答下来,总算有惊无险地过了关。
终于正式成为栖梧书院的学生,明澜心中欢喜,叉手行礼道:“多谢宋师兄。”
“你是凭自己学问进来的,何必谢人?”宋璇这才微微一笑,笑意也如眉眼般清淡,“你我既已为同窗,不必如此客气,你唤我玉衡便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奇谋破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