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武昌下了场罕见的大雪,江面上结了薄冰,天气冷得刺骨。一天午后,一个孩童在江边玩耍时不小心掉进了冰窟窿,周围的人都吓得不敢上前。正在汤铺里做鱼丸的小五听到呼救声,二话不说就冲了出去,脱下棉袄跳进冰冷的江水里。他奋力游到孩童身边,用尽全身力气把孩童推上岸,可自己却被湍急的江水卷走了。岸边的人赶紧划船去救,却只在下游找到小五的棉袄,人却再也找不到了。
从那以后,王老爹就像变了个人。他依旧每天煮鱼丸汤,却再也没开怀笑过;他依旧每天擦拭碗碟,却总会在擦到小五生前用的木槌时,停下来发呆,那木槌把手上还留着小五小小的手印;他把小五的棉袄洗干净,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床头,像小五还在身边一样,天冷时,他会把棉袄抱在怀里,仿佛还能感受到小五的体温。
“小五生前最会做鱼丸汤,总说‘爷爷冬天喝了汤,身子不冷’。他还说,等他再长大些,就给我造一艘不漏水的小渔船,让我冬天不用再担心船进水,能安安稳稳地在江边歇着。” 王老爹说着,从里屋拿出一张叠得整齐的棉袄,棉袄上还留着江水的痕迹,“这是小五的棉袄,我总觉得,他还在我身边,没走。”
陈墨看着那件棉袄,心里酸酸的。他想起在泉州港,林阿妹每天给赛义德留葡萄糕;在杭州,柳娘给阿桃留桂花糖粥;在大都,李老栓给李春留荞麦饼;在甘州,张阿福给伊斯坎德尔留葡萄酿。原来,不管是爱情、师徒情、父子情、友情,还是祖孙情,那份牵挂都是一样的深沉,一样的难舍。他突然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帮王小五了却心愿,也帮王老爹走出这无尽的思念。
“老伯,” 陈墨犹豫了半天,还是开口了,“我在泉州港、杭州、大都、甘州时,曾见过魂魄缠在珍视的物件上显形。小五最珍视的,不就是您和这鱼丸汤、这渔船吗?说不定他的魂魄,就缠在这银汤勺和鱼丸汤里,等着有人帮他完成心愿。”
王老爹身子一震,手里的棉袄差点掉在地上,他赶紧握紧,声音带着颤抖:“真的吗?小五他…… 真的还在?”
陈墨点点头,拿起那把银汤勺:“老伯,您把勺子借我,我试着找找小五的念想。”
王老爹赶紧把勺子递给陈墨,眼里满是期待,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陈墨握着银汤勺,跟着王老爹往江边的船坞走。船坞里停着几艘破旧的渔船,有的在修补船板,有的在更换船帆,木匠们锯木头、钉钉子的声音此起彼伏。走到一艘旧渔船的船板旁时,银汤勺突然泛出蓝色光晕,这次光晕里映出的,是船板下的一个木盒子,盒子里似乎装着什么东西 —— 是一张造船图纸!
“是小五的造船图纸!” 陈墨激动地叫出声。他赶紧蹲下身,在船板下摸索,果然摸到了一个木盒子。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张泛黄的造船图纸,图纸上用炭笔详细画着渔船的结构,从船身到船帆,从船舱到船桨,每一个部位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图纸的右下角还写着一行稚嫩却有力的字:“爷爷的船,永远不漏水”。图纸边缘还有几个小小的墨点,像是小五画累了,不小心蹭上去的。
陈墨握着图纸,心里一阵发酸。他能想象到,小五在工余时间,躲在船坞里,借着微弱的光画图纸的样子 —— 小小的身子蜷缩在船板下,手里拿着炭笔,一笔一划地勾勒,时不时停下来揉揉冻僵的手,却依旧笑得很开心,因为他想着,等船造好了,爷爷冬天就不用再受冻了。这份祖孙情,藏在小小的图纸里,藏在鲜美的鱼丸汤里,比长江里的任何珍宝都来得珍贵。
他赶紧拿着图纸回到汤铺。王老爹正站在门口张望,看到陈墨手里的图纸,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赶紧跑过来:“这是…… 这是小五的图纸!” 他接过图纸,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和墨点,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滴在图纸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小五…… 我的孙儿…… 你还想着给爷爷造船,想着让爷爷冬天不冷…… 你这孩子,怎么就这么傻……”
陈墨看着王老爹伤心的样子,心里也不好受。他想了想,对王老爹说:“老伯,小五肯定希望您能有一艘不漏水的渔船,也希望您能好好的,喝着他最爱做的鱼丸汤,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我虽然不懂造船,但可以帮您找木匠、买木料,帮您打下手,您看行吗?”
王老爹抬起头,眼里满是感激,他抹了抹眼泪,用力点点头:“谢谢你,孩子,要是能完成小五的心愿,我这辈子都感激你。”
接下来的日子,陈墨就留在了武昌,帮王老爹打造渔船。每天清晨,王老爹依旧会先煮一碗鱼丸汤放在靠窗的位置,碗里会多放一个鱼丸,那是小五生前最爱吃的;然后和陈墨一起去船坞找木匠。他们走遍了武昌的木匠铺,终于找到一位姓周的老木匠,老木匠听了小五的故事,感动得红了眼眶,拍着胸脯说:“这船我一定好好造,不辜负孩子的心意,分文不收!”
陈墨帮着买木料、运工具,每天天不亮就去江边的木料场挑杉木,杉木要选纹路顺、无裂痕的,这样造出来的船才结实;王老爹则每天拿着图纸和老木匠沟通,他的眼睛有些花,看图纸时需要凑得很近,手指也有些抖,指着图纸上的细节,一遍遍跟老木匠确认:“周师傅,这里的船板要厚些,冬天江水冷,薄了不抗冻;还有船舱,要加一层棉絮,就像小五说的,暖和。”
有时候,老木匠会笑着说:“王老爹,您放心,我都记着呢,保证造出来的船又结实又暖和。” 每当这时,王老爹都会对着图纸轻声说:“小五,你听到了吗?周师傅说船会造得很好,你放心。”
陈墨看着王老爹忙碌的样子,心里满是敬佩。他想起小五生前帮王老爹捶打鱼肉、整理渔网的样子,想必也是这样懂事、这样认真。有时候,他会忍不住问王老爹:“老伯,小五做鱼丸汤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您这样认真?他画图纸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想起您冬天在船上受冻的样子?”
王老爹点点头,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小五做鱼丸汤,最较真,鱼肉捶打得不够细,他能捶打一下午,说‘爷爷说过,鱼肉细了,鱼丸才嫩’;他画图纸的时候,总拿着我的旧渔船看,说‘爷爷的船漏雨,我造的船一定不会,还要让爷爷在船上也能喝到热汤’。他还说,等船造好了,要在船上装一个小灶,冬天的时候,他就在船上给我煮鱼丸汤,让我在江上也能喝到热乎的汤。”
陈墨听着,心里暗暗记下。他偷偷跟老木匠商量,在船尾加了一个小小的铜灶,铜灶小巧却结实,能放下一口小锅,正好可以煮鱼丸汤。老木匠笑着说:“这孩子,心思真细,小五要是知道了,肯定高兴。”
日子一天天过去,渔船渐渐成型。船身用的是最结实的杉木,打磨得光滑平整;船帆是用防水的粗布做的,上面还绣了一条小小的鱼,是陈墨请码头旁绣坊的绣娘帮忙绣的,像银汤勺上的那条鱼;船舱里加了一层厚厚的棉絮,摸上去暖融融的;船尾的铜灶擦得锃亮,就等着煮第一锅鱼丸汤。
周围的邻居、往来的舟子知道了小五的故事,也都来帮忙 —— 张婶送来了刚烙好的杂粮饼,让他们饿了垫垫肚子;李叔是个老舟子,帮着检查船板的拼接,说 “这船造得好,能抗住长江的风浪”;甚至连之前被小五救起的孩童的父母,也送来一袋新鲜的鱼,说 “多亏了小五,我们才能一家人团聚,这船我们也该出份力”。大家聚在船坞里,有说有笑,像是在办一件热闹的大事。
终于,在一个春日的早晨,渔船正式造好了。老木匠和几个邻居帮着把渔船推下水,渔船在江面上稳稳地漂着,船帆在风中轻轻扬起,像一只展翅的鸟儿,阳光洒在船身上,泛着温暖的光。王老爹站在江边,手里拿着小五的造船图纸,另一只手握着小五的棉袄,看着渔船,眼里满是欣慰。
“小五,船造好了,你看到了吗?” 王老爹的声音有些哽咽,却带着释然的笑,“这船结实得很,永远不会漏水,船尾还有你想装的小灶,冬天爷爷在江上也能喝到热乎的鱼丸汤了。你放心,爷爷会好好的,会每天煮鱼丸汤,想着你,也会常坐着咱们的船在江上转,给你讲讲江边的事。”
就在这时,陈墨手里的银汤勺突然泛出蓝色光晕,这次光晕里的少年身影格外清晰 —— 王小五穿着蓝色的短褂,手里拿着一把木槌,另一只手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鱼丸汤,对着王老爹深深鞠了一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明媚。然后,身影渐渐淡去,消失在光晕里。银汤勺的光晕也随之散去,只留下一阵浓郁的鱼丸汤香气,那香气里,没了之前的思念,只剩满满的温情和长江的壮阔,像江面上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小五…… 我的孙儿…… 你走了……” 王老爹看着光晕消失的方向,又摸了摸手里的图纸,眼泪又落了下来,可这次的眼泪里,没有了悲伤,只有释然和欣慰。他知道,小五看到渔船造好了,看到自己好好的,看到大家都记着他的好,终于可以安心地走了。
陈墨撰写《味魂录》:笔墨间的江暖回响
那天夜里,陈墨回到王老爹为他安排的小房间,房间就在汤铺的后院,推开窗就能看到滔滔的长江。江风吹进来,带着淡淡的鱼丸汤香气,混着江水的湿润,拂过他的脸颊,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的地撫摸著陳墨想家的心. 不知現世中的父親, 日子過得如何呢?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