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通话结束后,江楠没有立刻回复林西。
她坐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周遭加班的嘈杂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她快速在电脑上调出本省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申报的相关政策文件、评审标准和成功案例。屏幕的冷光映在她专注的脸上,指尖敲击键盘的声音密集而稳定。
这不是一时冲动的应承,而是基于专业素养的审慎评估。
她需要确认,清塘镇是否具备足够的潜力和价值,而她的介入,又能真正为这片土地带来什么。她查阅着清塘镇零散的网络资料和老地图,脑海中勾勒出的,是比“旧拾光”天井更为宏大的画卷——整片街区的肌理、河岸线的变迁、重要公共建筑的位置……
越深入了解,她眼底的光芒就越盛。清塘镇保存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群落之完整,街巷空间尺度之宜人,远超她的预期。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个难得的、值得守护的宝贵样本。
一种混合着职业兴奋与情感责任的灼热感,在她胸中涌动。
她打开与林西的聊天界面,没有直接回答是否接受,而是发去了一连串的问题:
“镇上有没有保存下来的老地契或者区域测绘图?”
“听涛书院内部结构损坏程度如何?有照片吗?”
“除了主街,西边那片背河的老居民区,大概还有多少原住民?”
这些问题,精准、专业,像一个即将投入战场的指挥官,在战前索要最关键的情报。
“旧拾光”里,林西看着屏幕上弹出的问题,愣了一下。她没有感到被冒犯,反而一种被郑重对待的踏实感油然而生。江楠没有空谈情怀,而是直接切入了核心。
她放下手机,立刻行动起来。
她没有现成的图纸,但她有记忆和脚步。她穿过青石巷,去拜访镇上最年长的几位老人,询问记忆中的街巷变迁。她再次走进听涛书院,这次不再只是感怀其破败,而是用手机仔细拍下梁柱、椽檩的现状。她甚至凭着自己对镇子的了解,估算着西区老住户的数量……
她将询问来的信息、拍摄的照片分门别类,笨拙地整理成文档,一一回复给江楠。这个过程,让她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守望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几天后,一个沉甸甸的包裹寄到了“旧拾光”,收件人是林西。
打开一看,里面是几本厚厚的、关于古建测绘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专著,以及一整套更为精良的测绘工具——包括一个林西从未见过的、能连接手机APP的电子测距仪。工具的旁边,放着一枚书签,书签上是江楠手绘的“旧拾光”天井小景,线条流畅而温柔。
没有冗长的信件,只有工具和书签,以及江楠随后发来的一条信息:
“资料是弹药,工具是武器。林西,你是我最重要的现场勘查员。这个项目,我们一起做。”
林西抚摸着那些冰凉而精密的工具,指尖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滚烫的信任。她拿起那枚手绘书签,看着上面熟悉的院落,眼圈微微发热。
她不再是孤独地守护着一段过往。她守护的,即将成为一份被科学记录、被专业认可的,拥有未来的“遗产”。
她深吸一口气,拿起那台电子测距仪,按照简易说明书,有些笨拙地尝试着对准天井的尺寸。仪器发出微弱的激光红点,在墙壁上跳跃。当她成功在手机APP上看到第一个精准的数字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异的成就感涌上心头。
她拍下屏幕上显示的数据,发给了江楠。
附言只有一个字,却重逾千斤:
“好。”
城市的另一端,江楠看着那个“好”字,和那张精准的测量图,脸上露出了几天来第一个舒展的笑容。她知道,她抛出的橄榄枝,被稳稳地接住了。
她打开一份新的文档,郑重地敲下了标题:
《清塘镇历史文化街区资源评估与保护发展可行性初步研究——暨项目参与意向书》。
她不再仅仅是为了一份感情而回归。
她是为了践行她的专业理想,为了守护一片值得珍视的土地,更是为了与那个沉默而坚韧的“守夜人”,共同绘制一幅关于故乡与未来的,崭新蓝图。
归途的尽头,事业与爱情,已如并蒂莲般,悄然共生。
---
[狗头][狗头][狗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5章 蓝图渐明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