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像上了发条的齿轮,精准而平稳地向前运转。
沈疏禾在星瀚集团的位置越来越稳固,她带领团队完成的项目屡获佳绩,她这个名字,终于在设计领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分量,不再需要任何前缀。
她租下了更大的公寓,有一面巨大的朝南窗户,阳光能毫无保留地洒满她新买的画架。
她依然接少量的私人项目,纯粹出于兴趣,价格不菲,且看心情。
陈青的项目似乎进入了关键阶段,忙得昼夜颠倒。
她们的联系频率变得更低,有时一个月也只有寥寥几条信息,内容依旧围绕着工作、行业动态或某个新发现的展览。
然而,有些东西,无声无息地改变了。
沈疏禾会在一个加班到凌晨的深夜,收到陈青发来的一张图片——是研究院窗外看到的、城市沉寂下来的独特夜景,没有配文。
沈疏禾看着,能想象出她结束一段高强度工作后,独自站在窗边舒缓疲惫的身影。
她会回复一句:“仰望星空,别忘了脚踩实地,早点休息。”
几分钟后,陈青会回一个简单的字:“嗯。”
陈青则会在某个国际设计大奖公布获奖名单的清晨,看到沈疏禾的名字位列其中。
她不会转发链接,也不会说恭喜,而是在一周后,一个极其普通的周二下午,发来一份整理好的、该获奖项目可能涉及到的前沿材料学最新论文摘要,附言只有一句:“或可参考。”
沈疏禾点开,会发现摘要的关键处都被细心高亮,甚至附上了原文链接。
她看着屏幕上冷静客观的文字,却能感受到屏幕背后那人花费的时间与用心。
她会回复:“收到,很有帮助,谢谢。”
这是一种成年人之间,最高级别的浪漫与懂得。
他们不谈论感情,不介入彼此的生活,却在最核心的精神领域紧密共生。
他们了解对方的梦想、挣扎与骄傲,并以一种极致的克制和尊重,给予对方最需要、最切实的支持。
这种支持,无声,却重逾千斤。
姜可昕偶尔会和沈疏禾见面,她不再追问那座“山”的事,但她能感觉到,沈疏禾提起“一个朋友”时,眼里那种柔和而笃定的光。
一次,姜可昕终于忍不住感叹:“疏禾,我好像有点懂了。你和……你那个朋友,就像两颗遥远的星星,看着没挨着,但其实共享着同一片宇宙,遵循着同样的引力法则,对吧?”
沈疏禾闻言,怔了一下,随即笑了起来,笑容里有种被理解的宽慰:“可以这么理解。很远,但很亮,而且知道对方也在发光,这就很好。”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