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幸,心仪的学校接受我,我却没有选择它。
也许外人看来只是一个学校吧。
那是我心中圣殿。
没有得到哪怕是一位家人的理解,也没有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
这些日子里,有对家中长辈步步紧逼的崩溃,有弃优择劣的焦虑,也有对未来迷茫的深深恐惧。
不被理解呢,具体说来,就是来自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各种批斗。
亲人的指责和不理解才是最伤人。
外人的话,不支持我,我也不稀罕。
我不会在意不相干之人的想法。
但事实上,将去lse和去曼大两个选择放在一起,可以肯定八成以上的人会选择lse。
(lse录取的是王牌专业,且伦敦和曼城的学费生活费因素对家庭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的前提背景下)
我不说99%以上,因为我见识过奇葩们,近在眼前。
好在最终自己承受住了一切,一步步走了出来。
执者失之,太想得到,事与愿违。
执念太深只会不断消磨自己。
选择权一直在自己手中,只是选择项受他人管制。
从小到大的步步紧逼让我压抑,时常喘不过气。
排除掉自杀或出世,这种代表完全放弃过去所学技艺的不成熟想法。
选择只有A.本科毕业 B.去我不喜的学校读研。
本科的高绩点,保研名额放弃就放弃了。
好学校给出的录取通知书也放弃。
家里宁愿我在已经错过半个春招季的情况下本科学历毕业找工作,也不要我去那读书。
很无奈,但要接受面前唯二的选择。
只有二选一。
选B吧。
还能怎样呢?
理性,真是可怕。
还是要遵从理性。
虽说搞不懂为什么一定要我出国去曼大。
仅仅因为这个学校qs排名看上去尚可,考公方便,却放弃真正有实力的好学校。
不是我夸lse,qs排名它的确不高;但能位列英国top5,也是有本事的。
英国g5对应到中国top5是清北复交人。
lse主人文社科,对标应是人大,比之要强。
中国学术能力是不如英国的。
简单举例:
——诺贝尔经济学奖中,27%出自lse。
——目前为止,lse培养出超过55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
而今却要放弃这么个选择,逼我去一个对标过来是国内普通211的学校。
不是说它真差,它和我本科差不多。差是指对比之下差。
这学校,申请连推荐信都不要,筛选也不严,就跟闹剧一样。
哈哈哈这个学校是我申请季投的唯一一个不要推荐信的。
这么迟才告诉我只准我去它,我倒不如保研,花钱少,老师都熟悉,学的轻松,就业时间充裕,也不需要花这么多功夫申请。
我本来就不是非要出国不可,只是想去更好的选择罢了。
四年的努力付之一炬。
没有必要说我废了多少心血,考前熬过多少夜,打了多少比赛,卷过多少实习,课外又去参加了多少社会实践。
能拿到心仪录取通知书的,若全凭自己搏,家中无帮衬,那都不易。
lse录取通知书就足够作为证明。
人活着也就一辈子,很快就过去了。
从18岁高考结束,开始找寻自我,到35岁基本定型,也只有4个4年。
可以改变自己模样和道路的机会,不多了,已经走过四分之一。
每一个能对命运构成转折点的选择,都要谨慎。
这辈子不会再有去lse读研的机会。
倘若lse拒我,我无话可说。
但阻力来自家中,家里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我,支持我。
实在是累。
这也许不叫累,身体叫累,心理叫不甘。
不甘心。
不甘心。
不甘心。
家中还在同我提出各种要求,比如工作后把所有工资都上交这种事。
什么叫小年轻管不了工资,要在结婚前全部上交给长辈?
一步到位,催婚和经济自主权。
和善的语气掩藏不住真实意图的獠牙。
小摩擦亦是不断。
明明本来无事,非要互相指责几句,让家庭回归吵闹。
我知道不是家人故意针对我,他们也这样对待彼此,所有人都逃不掉。
我只是身处其中,难以逃脱罢了。
插个题外话,今后倘若我结婚,绝非凑合过日子,定要找到灵魂伴侣方可。
婚后决计不与任何一方的长辈共同居住。
这日子我算是受够了。
雪上加霜。
再执着于此,也没有必要了。
仅有的选择,择其优,即可。
不管这两个选择都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也不必管是什么因素导致自己丧失其余选择。
既然已经做出选择,走下去就好了。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选择没有对错之分。
愿今后,我仍能只要有一线机会就投入全部的热情和真诚。
这是我以前的坚持——保持真诚、善良与热爱,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但同样,也要学会成长。
在结果无法改变时也能坦然接受离开。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