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人总是觉得心中若没有**,人生就没有快乐了,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若没有**,心情才是真正的快乐,若有**则忧愁恐怖。这段经文说明了爱欲产生忧愁,忧产生怖,这是说明它的过失。
如何对治爱欲呢?以下一章说明对治的方法。
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
佛陀开示说,修学圣道犹如一个人与万人作战,这一个人是指戒定慧,万人是指无明妄想。初修学圣道的人,戒定慧力量薄弱,而妄想有无量之多,譬如今天打的妄想与昨日不同,明天打的妄想与今天又不同,所以妄想是无穷尽之多,但所修的戒定慧有特定法门,所以数量少。
戒定慧如何修行呢?
挂铠出门的铠是指持戒,刚开始与烦恼作战,自己要有戒法的保护,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心中要有防非止恶的力量来保护自己,避免累积罪业。其次要修禅定,持戒后内心要有禅定力,心中有念佛或持咒的法宝,透过专注的力量,加强心中的念力,面对妄想烦恼能无所畏惧。
以上戒与定是前方便,主要的修学是修智慧的方便力,如有四念处的智慧——不净、苦、无常、无我的观照,如是与烦恼作战时有智慧方便力,才能得胜而还,以上是譬喻的说明。
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除众魔,而得道果。
佛陀开示说,我们修习戒定慧,刚开始持戒时要坚持其心,这是修信心。我们相信善业决定召感安乐果报,罪业决定召感痛苦果报,对这真理深信不疑,这是深信业果的道理。其次要修禅定,精进勇锐,不畏前境。自己要修专注力、相续力,加强心中的寂静力量。最后破灭众魔,在寂静心中生起观照力,观照不净、苦、无常、无我。偶尔从假入空,有时从空出假,如是而成就道果。
这一章主要说明戒定慧的修学,犹如一人与万人作战。这段经文的涵义是少善能破除多恶,虽然妄想的数量众多,但它本质是虚妄性的;戒定慧的修行虽只是几个重要观念而已,譬如修不净观有几首偈颂,修无常观、从假入空观,也都只是几个重要的偈颂,但因这几个概念都是随顺真实的佛性,所以它产生的力量犹如光明,而妄想是虚妄颠倒所生,犹如黑暗,光明能破除黑暗,我们刚开始修行时要有这种信心。
第三十四章处中得道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
前面经文是说明戒定慧的修学,这一章经文说明修戒定慧时如何善调其心。有一位很用功的修行者,晚上诵读迦叶佛的《遗教经》,在诵读中出现两个状态,一是他的声音特别的悲痛急切;其次是他的内心感到惭愧,觉得自已有很多地方都达不到要求,因而有弃道还俗的退心。大智慧的佛陀知道后就开导他,我们看经文,第一段先讲譬喻,第二段合法。
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
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
佛陀问他在家时做什么事业?他说自己喜欢弹琴。佛又问,弹琴之前应先调琴,假如琴弦太宽松,会有什么结果呢?他回答说,弦太宽松则弹不出美妙音声。佛又问,弦如果调得太紧,又会如何?他答说,弦会断掉。佛又问,弦如果调得急缓适中,这又如何?他答说,弦就能弹出美妙的音声。佛陀说,修行与调弦的道理一样,我们看合法。
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一个沙门在修学圣道时,调心也应该调得急缓适中,修学圣道才能成功。如果修行太过紧绷,功课订的太紧,成就圣道的心太急切,如是使自己身心过于疲惫,久了以后就会生起苦恼。众生的本性是希望离苦得乐,所以如果在修行中产生很多的苦恼,则严重违背了本性,这是与本性抗拒,如此的修行岂能长久?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心若起烦恼,久了之后就会产生退转心。其行既退,罪必加矣。若不修戒定慧,则阿赖耶识中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马上反弹出来,如此反而因小失大。所以佛陀开示说,不要走极端,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若心中保持清净安乐,圣道才会不断的进步。
我们要知道,修行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冲刺,而是马拉松长跑。刚开始冲得快并不算数,谁能穿袈裟到临命终时起正念,这才是重点。在长时间几十年的修行中,如何调适身心,这才是成败的关键。若要调心适中,就要有所坚持,有所让步,要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就牵涉到戒法的学习是否通达。因为我们不知道做了哪些行为,对我们生命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如这样的行为影响重大,那样的行为影响轻微,凡夫不可能有这样的信息能知道。佛陀在戒律中讲的很清楚,这个罪是重罪、中品罪或下品罪,他把全部数据都提供给我们。所以调心时,自己要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学戒使我们能知道因缘业力的力量。当然你要广闻多学,你才能在修行当中累积些调心的经验。
第三十五章垢净明存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陀把修行譬喻成锻炼生铁,生铁里虽有很多的杂质,但这杂质是虚妄不真实之物,若把铁先以火烧,再加以敲打,如是千捶百炼,杂质渐脱落,精纯的铁水倒入模型中,就能做成种种精美的器具。修学圣道亦复如是,修行人在每天定课中,不断的拜佛、念佛,自我反省忏悔,如是内心的情绪、烦恼就会渐渐淡薄。如刚出家时遇到这境界,内心情绪起伏很大,经过几年的修行,现在遇到这境界,内心已能平静祥和,这个就是进步。心若清净,行为也清净;行为若清净,以后的果报也清净。
这段经文是总结前面的修行是进步或退步,这以内心的垢染是否去除,作为判断的重点。
《佛说四十二章经》的修学重点,是从成就善业力到成就出离心。若要修出离心,这有两个重点:
(一)观照力:
众生的本性是想要离苦得乐,自己不能忘记生命的目的是要离苦得乐,但追求安乐有两个选择:
(1)色身安乐:这是选择向外追求色身感官的快乐。
(2)内心安乐:这是选择向内追求内心寂静的安乐。
若是选择追求外在色身五欲的快乐,就会启动内心的惑业苦,产生烦恼、业力及老病死的痛苦,在追求色身快乐的过程中,同时也累积了烦恼、业力,以致召感未来痛苦的果报。所以色身安乐的追求,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时安乐住。
若追求内心的安乐,所带动的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这是清净解脱没有过失的安乐。所以透过不断的观照色身安乐与内心安乐的差别,确定生命的目标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安乐。
(二)行动力:
有了目标以后,再来观察自己平常的行动,譬如今天做了一件事,这件事使自己躁动不安,对追求内心的安乐产生破坏,自己就要有所警惕,这件事不能做。若所做的事情,如拜完八十八佛,觉得这件事能增长内心的寂静安乐,那么你要告诉自己,这事应该多做。当我们生命有了目标,你就能以这个目标来检验平常的生活行为,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如是不断的检查自己的行为,你就会累积一些经验,有这经验以后,就能排除追求内心安乐的所有负面力量,而加强增长内心安乐的种种因缘。
一个修行人最怕没有目标,若有打板,就去做功课;若没打板,自己就没事可做。如果你是这种人,出家只是积集善业,根本谈不上积功累德的调伏力,也没有临终起正念的可能性,只是在颠倒的心中成就一些善业力,而无量无边的烦恼与罪业都还存在,当然临命终时自己就作不了主。所以应该规划自己的生命目标,生命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安乐,而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知,哪些事破坏内心的安乐,应该加以断除;哪些事增长内心的安乐,则应该鼓励多做,如是自己的生命就能不断的增上,本经即是这种涵义。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