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在造罪业时有惭愧心,所以业力变得不坚固,因此堕三恶道时,果报也不坚固,所谓虽造罪业,速疾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所以他很容易从三恶道痛苦的果报中解脱出来。
相反的,有些人的内心是无惭无愧,或虽有惭愧,但不坚固,所以他在造罪业时是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见是功德,深生好乐。所以造罪业时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业力就特别的坚固,所以得果报时也特别坚固。若在佛法中有正见,虽堕三恶道,但很快又能得到人身,而人身是修学佛法的重要资粮。
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人有男人与女人之别,女众的果报在成就自利乃至于利他的功德上,比男众多一些障碍,所以若从女众转成男众,这也特别难得。若想要转女众为男众,则要消除女众内心的习气。
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若要修学佛法,身口意的修学必须假借六根,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六意根,也就是心识,若第六心识太暗钝,无法理解义理,则修学佛法有很多的障碍。若第六意识能明白道理,前五根工具的具足也是有关系,特别是眼根与耳根不能有障碍,因此六根具足对修学佛法也是很重要。
六根既具,生中国难:虽然已得到六根的人身,若能生于中国,这中国是指文化水平比较高有道德的地方,也就是生长于高贵的国家,这也是很殊胜。若生于没有文化的边地,不认识字修学佛法有困难,因为佛法需要靠文字的弘传。
既生中国,值佛世难、遇道者难:若生长在文化很高的地方,又遇到佛陀乃至于善知识的住世,能亲近他们学佛法,这也是很殊胜的事。对于亲近善知识,在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中,讲到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这三种即是修皈依。
古德解释为什么要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呢?这是希望能投生于有佛出世的地方。若每天对佛的所缘境,礼拜、赞叹、供养,有这善因缘,以后就能生长在有佛出世的地方。印光大师的文钞上说,有些修禅的大德,他不念佛、不念法、不念僧,整天只忆念空性;有些修禅的禅堂甚至没有佛像,禅堂上只写着一个舍字,这样的因缘来生得果报时,智慧虽高但不相信佛法,因为他没有与三宝结缘。所以若没有礼拜、赞叹、供养,则很难与三宝结缘。
既得遇道,兴信心难:若能遇到善知识,又能如理听闻正法,生起信心,这也是难能可贵之事。在因地时,自己对于佛陀所宣说的大、小乘教法,能生起随喜赞叹之心,看到有人修学佛法,有人弘扬正法,你能够生随喜赞叹之心,则未来得果报时,容易遇到听闻佛法的因缘。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所以遇到佛法,又能产生随顺欢喜的信心,这表示自己有善根。
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有了信心,进一步希望成就无上菩提心。
宗喀巴大师把无上菩提心分成两个内涵:(一)出离心。(二)大悲心。若能成就出离心,这表示对世间**的追求比较淡薄。所以有了信心,能调伏对现世安乐果报**的追求,而发起出世道心,这也是非常难能可贵。
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有了出世道心,还必须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安住在我空、法空的无所得智慧中,修学一切善法,这也是特别的殊胜。有了道心,也要有智慧的观照力,修行才会有所成就。
这一章主要说明修学圣道的资粮——暇满人身难得。这里难得的涵义是劝勉我们,要珍惜无量劫来善根福德所成就的人身,不要空过一生。
《大智度论》曾讲一个公案:有两个兄弟出家学道,大哥非常精进的修习四念处,观察身心世界是不净、苦、无常、无我;弟弟的攀缘心比较重,托钵时见到富贵人家的安乐果报,生起好乐之心。哥哥劝他不要只修人天善法,应该修习四念处,成就解脱的功德,这才是究竟之道。但弟弟想要来生成就大富贵果报的心意无法改变。后来哥哥因修学四念处而成就阿罗汉果,弟弟在修习善法时生了一场病而过世,哥哥阿罗汉在禅定中观察到已死的弟弟,因为出家的善业力及愿力的引导,出生于大富贵人家,有很多的褓姆照顾他,如吃饭、睡觉、玩乐等都有不同的褓姆照料。有一天其中一个褓姆抱他时,一不小心把他从楼梯摔下来,小孩头部撞到墙角,以致头部破裂而死亡。他死时起了瞋心,因为好不容易成就善业,想要享受这一期的人生果报,却因褓姆的不小心而摔死,死时因为起瞋心而触动罪业,堕至地狱受苦恼。
龙树菩萨说,我们应该珍惜好因缘,莫失好时,若失好时,则不可救。我们无量劫来在三恶道打滚,三恶道的心识是暗钝的,无法造善业或修止观。现在我们得到宝贵的人身,具有明了清楚的第六意识,这心识造业力很强,是修道的好资具。既然善得人身,又闻正法,对正法生起信心并发菩提心,又熏习般若波罗蜜,可以说修道的整个资粮都已具足,在这资量具足的因缘中,只要精进用功,未来生命就会有扭转性改变的可能。若是懈怠而空过这样的好因缘,则不可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