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8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我读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的注解,他说有些人临命终时,十念可往生,有些人十念不足以往生,而需要很多念。黄念祖老居士说,若能依止般若波罗蜜,临命终时障碍虽现前,这时若能观察因缘所说法,我说即是空,内心安住在清净本性,对如梦如幻的障碍,不随妄转,如是十念即可往生,因为这障碍不能障碍你。

若没有般若的方便,把这些因缘所生法当做真实看待,则十念还不足以往生,须先花时间破障,然后再念佛感应道交。所以难与易中,外在的环境是一个因缘,但藕益大师说:难易之别,在于一心。内心是否有般若波罗蜜的甚深见,这才是关键点。

第十三章问道宿命

以下有三章,佛弟子对断恶修善提出问题,请佛开示。这一章共有两个问题,一是问圣道,一是问宿命通。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

沙门问佛陀说:什么因缘成就宿命通,什么因缘成就圣道?宿命通是了知过去生命的种种差别因缘,知道自己过去生是在三恶道,或在人天,哪些人是自己的父母,哪些人是恩人或冤家,了知这些过去的因缘。宿命通是观察有为法,圣道是观察无为法,能契入我空、法空的真理。

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佛陀回答说,成就圣道有两个因缘:

(一)净心:净心简单的说是调伏现行烦恼。虽然我们内心累积很多烦恼的功能,我们先不处理这些已经累积的烦恼功能,而先处理心与境接触时,所表现出贪瞋痴的现行烦恼,故先断现行再断种子。若要断现行烦恼,心中必须要有戒定慧的法宝,在烦恼现前时,以持戒断除身口的现行,再以持咒或念佛的力量,断除意业的现行烦恼。当然在断烦恼时,若有观照力会更有力量,观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如是来净化心念。

(二)守志:坚守自己的志向。修行是错综复杂的过程,有时顺利,有时遇到障碍,在出现障碍时要保持最初的发心,坚定的走下去。

如是一方面努力调伏烦恼,一方面绝不放弃自己的志向,如此就能契会圣道,为什么呢?譬如磨镜,垢去明存。镜子本身是有光明的,但被灰尘所遮蔽,若能除去灰尘,光明自然显现,修心修圣道的道理亦复如是。

断欲无求,当得宿命。若要成就宿命通,就要断欲无求修禅定,这是依止持戒断除身口**的造作,其次依止禅定断除意业对**的追求,成就禅定就有宿命通。

藕益大师说,提问题沙门的重点是在神通,但佛陀先回答圣道,再回答神通,所以佛陀是提醒他先要成就圣道,重点是在圣道,再成就神通。刚开始修行时先不要急着成就神通,因为有为诸法若没有空观的基础,知道的事情愈多,障碍也愈多。若知道过去百千万劫以来,哪些人是自己的冤家,哪些人是自己的亲属,内心更难平静下来。

所以智者大师一再强调,空、假、中三观中,先修空观,再修假观,最后修中观。所以问的人是先问宿命通,再问圣道,但佛陀却先回答圣道,要他先调伏有所得心,再修假观,成就神通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情,这是修学的次第。

第十四章请问善大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

沙门问佛陀,哪些是清净的善法,哪些是圆满的法?一个是问本质的清净善良,一个是问量的圆满。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佛陀答说,若能行道,内心生起戒定慧的广大行以断恶修善。这行道是在佛堂的静中修学;守真是历缘对境时,能把所修的道,在心中生起观照力与调伏力而守住道,这就是善。

这善法在什么因缘能圆满呢?志与道合者大。若戒定慧能与我空、法空真理相应,这戒定慧就广大圆满,能从有为功德转成无为的功德,这称为大。

对善的定义,一般讲善是指善业,如布施、持戒的善业;但这里所讲的善——行道守真是指善念。佛法认为善念比造善业更重要。

如一个人在佛堂打坐修止观,好像什么事也没做,但他正在生命中栽培非常珍贵的善根。若你今天能修行善业,是外在因缘力量所促成,但你心中没有善根,当因缘改变时,你就不能修善了,因为你这善法是假借外在的因缘而成就,你只能在平顺的环境里,在种种因缘具足时才能修善。

这个人整天在佛堂打坐,修止修观,好像什么善法也没做,但其实他是在行道守真,以后他之所以能生起广大善法,是因这时所栽培的善根,而且以后修善时,无论是在顺境或逆境,他都能行善,因为善法是从内心所发动出来的。因此这里佛陀所解释的善法是比较深入,这是指善念。

所以佛陀的涵义,培养善念比积集善业更重要,因为有善念一定可以修善,能修善不一定有善念。

第十五章请问力明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

沙门问佛,什么因缘能产生广大力量呢?这力量是指福报,福报大者,他的生命就有堪能性有力量。又问什么因缘能产生光明?有了光明智慧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所以这光明是指智慧。

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佛陀答说,一个人能依止智慧产生忍辱波罗蜜,对他人的羞辱能安忍不动,这个人能产生广大力量,为什么呢?这有两个理由:

(一)不怀恶故,兼加安健。

一个人能忍辱,内心不起瞋心,心情经常心平气和,所以他内心是安稳强健的。我们虽修布施、持戒,造作种种的善业,假设没有忍辱,善的功德很容易遭受破坏。

譬如你本来念佛或静坐都修的很好,但若发一次脾气,念佛念不下去,静坐也坐不住,内心躁动不安。所以内心能不起瞋心,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内心能安稳快乐,又强健有力。以上是约内心的功德,以下约外在的功德。

(二)忍者无恶,必为人尊。

若能修忍辱,对众生不怀恶念,广结善缘,未来成就尊贵的果报。

佛陀讲六度,在讲完布施、持戒后,他一定要讲忍辱。为什么要修忍辱呢?《大智度论》说,布施、持戒犹如珍宝,在得到珍宝后,须有一间库房来珍藏这珍宝,才不会被盗贼所偷窃。所以虽努力积集功德,假如不修忍辱,容易起瞋心发脾气,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修功德时很辛苦,但因没修忍辱,而破坏了功德,这是非常可惜的,所以说忍者多力。

前面佛陀讲福德偏重在布施,这里讲的福德偏重在忍辱,这应该如何分别呢?

如果是初学者,布施、持戒就很重要,因为自己没有什么资粮,也不太可能发脾气,起初自己会很认命的布施,为大众师服务,广泛奉持佛陀戒法以积功累德,所以初学者偏重布施、持戒等积集福德。这里的忍辱,佛陀是针对老参来说,把以前所修的福德保存下来。

所以一个人积功累德不难,但要把所积集的福德保存不失,却是比较难。

譬如说你现在有福报力了,你对现在的道场感到不如意,于是自己去盖个道场,但盖道场就折损了你的福报,因为你要耗损精神体力,而且自己做方丈,也要修忍辱包容眷属。所以一个人做错事,会愈走愈错,是因他起初的一念瞋心没转过来,如果一念瞋心能转过来,安忍不动,他以后那些没必要的耗损将不会发生,所以人生是不是都在一念之间呢?因此一个人积功累德不难,但有功德时,遇到非理的境界,心能安忍不动,这个人能成就大功德。

所以佛陀这段经文是对所有老参修行者开示,若内心已经有殊胜的布施、持戒功德,接下来要修忍辱,忍辱多力,为什么呢?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内心安稳快乐,强健有力,又能成就尊贵的果报。这是讲忍者多力,以下讲智慧:

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智慧的获得,佛陀分为两个次第,首先成就根本无分别智。成就智慧,起初是以空观智慧消除心中的烦恼,心垢灭尽。当然这空观要有持戒、修定的广大行为基础,以空观消灭烦恼污垢,内心清净而没有瑕秽烦恼,这是最为光明的清净心。以上是修空观而获得根本智,有了根本智就很容易修假观产生后得智。

后得智是什么相貌呢?未有天地,逮于今日。这是讲时间,从无始以来至今日的百千万劫时间。在空间上,十方世界一切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眼睛都能见,内心都能了知它的前因后果,耳朵也能听闻种种的差别音声。得一切智,可谓明矣。一切智包括根本智与后得智,得一切智是世间上最有光明智慧的人。到这个地方是佛陀讲到修善,修习福德,修习智慧的方法。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橘涂十一日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四十二章经
连载中妙音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