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澜指尖摩挲那一枚南边某国进献来的玉蝉,似乎并未将他的话放在心上,又朝裴表微微颔首,问回接待使者的事宜,裴表明白他的意思,挑挑拣拣说了许多,使者的话题最终止于北境可汗身上。
耶律智在一年前登上可汗之位,年仅两岁,现在也不过才学会说话走路罢了,实际掌权的是不到五十岁的萧赫萧太后,且早在七年前经先可汗首肯,北境大事小情全权交由萧赫处理。
裴表道:“我朝与北境交战可达百余年,直至北境先可汗在位三十余年也不曾停歇。却是当时尚是皇后的萧太后请旨,止戈为武息战求和,此后商旅畅通互通有无,相安无事二十余载,可以说是她一人独占功劳。”
就是昭国征讨西境,萧太后也并未阻拦,甚至在某些恰当的时候派兵支援。
杨端笑道:“那这位萧太后可真是年轻有为呀。”
几个男人忽而笑起来,杨端不解,抬头见为首的是宋峥,他捋了捋胡须,置于腰间的笏板跟着手上的动作上下移动,他朝着宇文澜笑道:“微臣尚是侍郎时,曾随陈锦大人去北境与可汗议和,那一回恰好是萧太后——不不,是皇后萧氏主持仪典,微臣远远见到她的容貌,可谓是沉鱼落雁,绝代佳人也,就是凶猛的海东青也为之倾倒,甘愿臣服在她脚下。然美人在骨不在皮,即便二十多年过去了,想必北境百姓仍能窥见其从前风采。”
众人又笑起来,稍作平息,高玄感跟着开口:“萧太后是有安邦定国之才不假,然而她终究只是一介女流,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当专以勤谨为事,不以干预外事为功,待可汗长成,萧太后自然是要还政于正统的。”
“正是。”薛彧插一句,“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岂有长久之理?”
本是议论政事,经裴表一说就绕到萧太后身上,众人像是被夺舍一般各都有自己的玩笑,气氛渐渐活跃起来,看来宇文澜是有别的事要说了。
杨端嗤笑一声,摇了摇头,自己要说的也都说完了,也不理会他们讨论什么免得惹火烧身,只顾着时不时应和一二,手中纸笔开始写一些从他们话里听出的东西。
萧赫今年四十有三,十三岁就嫁给了上任可汗,先后生下三子四女,全都不幸早夭,而今扶持的耶律智实为某妃某嫔所出。此次派来的使团队伍中还有她的胞弟萧彻与胞妹萧晔,还不知萧太后是否有意让其与昭国某位皇族联姻。
北境国人尚武,偏偏到萧太后掌权时就好似崇文轻武起来,还偏偏举国上下无人反对。
征讨西境李崇光遇险时,粮说借就借,兵说给就给,半点不带犹豫,北境何时这样大方了?
不过依着宇文澜的性子,昭国既然解决了西境的问题,若无意外,接下来大概率就是北境了。难怪东西两市的东西贵了不少,一年比一年高的税,商户也都咬牙交上去,户部依旧每天喊穷。
嬉笑声中,只零丁几人默不作声,抄写文书的都忙着手上的活儿,根本插不进话来。
崔听理了理官袍,而后看向手中的笏板,紧皱的眉头随着视线移动渐渐舒展开来,看起来十分认真。
杨端心里想了一圈,礼部最近有什么大事:三月籍田礼、亲蚕礼与省试确实有他和高琦忙的了。
她看向同样默不作声的宋桓。自宇文澜登基以来提拔了不少旧部亲信,宋桓也在其中,如今他是身兼数职:一面是东宫那边太子侍读兼中允,太子宇文祐虽才两岁,但日后长大了或多或少会与先生亲近;一面是吏部侍郎,管着官员选拔考核等,虽有张士新执掌吏部大事,但好歹也是塞了人进去,只等张士新致仕,宇文澜大概率会将他提上去接替尚书一职;一面是国子监司业,通过太学与那帮世家子弟打交道获取情报,也能提前告知宇文澜何人可用。
会试在即,少不了人巴结他。
察觉到莫名的目光,宋桓思绪回笼,找了一圈才越过人群看到最外围的杨端。不想他看了过来,杨端一怔,随即从容回他一个笑,宋桓也愣住,最后却是不动声色扭过头去。
他与宋襄的确是有些相似,只是宋襄稍显张扬跋扈,宋桓则谨慎内敛许多,不知是生母脾性不同还是自小生活的处境不同的缘故。
那边说了许多,孙内侍递上一杯热茶,大家自觉安静下来,偶尔轻咳一声,煞有介事地看起笏板上的字迹来。宇文澜轻吹袅袅茶气,孙内侍会意,开口叫裴表、宋桓、曾旭、张霖几人留下。
杨端立即跟着众人起身行礼,目送宇文澜等人依次离去,几位小内侍上前请余下的文官出殿,最年长的一位则领着几人先一步出宫,大约是要叫上李崇光、钟璞真和纪元书一同到紫宸殿商讨机密罢。
白思贤才收拾完东西,跟上殿前等他的杨端,杨端见他手里捧着一摞文卷,索性伸手揽过替他分担一部分,他却十分不好意思,道:“劳烦您帮忙,只是户部琐事繁多,不会耽误您吧?”
“举手之劳罢了。”杨端轻笑,“比起求学时令祖对我的照顾,这算不得什么。”
一行人也不着急,才到宫门就碰上回来的内侍,身后果然跟着她先前猜测的那几人,杨端与白思贤退到一边,抬头时恰好与末尾的姚荣错过。
等人走过,两人也都出了宫门,白思贤才开口问她:“陛下好端端的叫大理寺的人去做什么?”
“许是律法上还有什么不足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