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雨夜,书店

沈泠今年刚成立个人工作室,《雨夜》这个项目对她而言,其意义将远远超出一部普通的电影作品。它将成为一场 “立身之战” ,其成败直接定义了她的工作室的起点、格调与未来。

但现在《雨夜》项目的僵局,像这连绵的秋雨,潮湿而黏腻地缠绕在沈泠心头。资本市场的现实与她对这部电影的执着之间,似乎横亘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又是一个雨夜,她避开所有应酬,独自驱车来到城南那家熟悉的独立书店。

这里是她精神的喘息之地。昏黄的灯光,高耸的书架,混合着旧纸与咖啡豆的醇厚气息,能让她暂时从项目的焦灼和名利的喧嚣中抽离。她习惯性地走向最里侧靠窗的老位置,却意外地发现那里已有人。

一个穿着浅灰色羊绒开衫的背影,柔顺的短发,正微微低着头,极其专注地阅读一本厚重的《中国苔藓图谱》。手边是一杯清水,和一个摊开的皮质笔记本,上面是工整严谨的笔记和精细的植物结构素描。

是池早。

沈泠的脚步顿住。这个沉浸在学术世界、周身散发着宁静与秩序感的形象,与会议室里那个言辞锋利、只认数据的资本掌舵人,形成了强烈的割裂感。

池早似乎感知到了视线,她合上书,抬起头。目光相接的瞬间,她眼中没有商场上的锐利,只有一丝思考被打断的细微不悦,以及看清是沈泠后,迅速恢复的、惯常的平静。她没有说话,只是看着沈泠,像是在等待一个解释。

书店里只剩下窗外细密的雨声。

沈泠瞬间收敛了所有外露的情绪,她并不想示弱,也不想显得刻意。她只是略一颔首,算是打过招呼,便准备转身另寻位置。

就在这时,书店那只慵懒的橘猫跃上桌子,尾巴扫过了池早的水杯。

“哐当——”

陶瓷杯应声落地,摔得粉碎,水渍和碎片四溅。

池早的反应极快,她第一时间护住了那本摊开的笔记和钢笔,迅速拂去上面的水珠,动作带着一种下意识的、不容置疑的珍视。然后,她才看向地上的狼藉,眉头微蹙,但脸上并无迁怒,只有对意外本身的冷静接受。

她和闻声赶来的老板一起,沉默而利落地收拾着碎片。沈泠也蹲下身,帮忙拾起几块较大的瓷片。两人靠得近,沈泠能闻到她身上那股清苦的草木气息,与她研究的领域如此契合。

“这笔记,很重要?”沈泠开口,声音平静,不带讨好,仅仅是基于观察的询问。

池早动作未停,只是抬眼看了沈泠一下,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似乎判断着她提问的意图。她拍了拍笔记本封面上那个手绣的、略显稚拙的植物图案,语气平淡无波:“个人习惯,记录些观察。习惯了。” 言辞简洁,却捍卫了这片私人领地的所有权。

沈泠不再多问。她站起身,看着池早将那本显然倾注了心血的笔记仔细收好,一个念头忽然清晰起来。她重新坐下,并非为了闲聊,而是带着一种工作式的探讨语气,开口:

“《雨夜》里那个植物学家的角色,她毕生记录一种濒危苔藓。我之前一直在寻找那种状态的锚点——不是表演出来的专注,而是内在的、近乎本能的执着。”她的目光落在池早刚才放笔记的位置,语气笃定而专业,“你的状态,刚才保护笔记的样子,给了我一个很具体的参照。谢谢。”

这不是客套的恭维,而是一个顶尖演员在捕捉到真实素材后,职业性的、直白的反馈。她感谢的是这个“参照物”本身,而非池早这个人。

池早正准备离开的动作停住了。她转过身,重新看向沈泠。

这一次,她的目光不再是纯粹的平静或审视,而是带上了一种极淡的、类似于评估“专业度”的考量。她看到了沈泠眼中毫无杂质的、对角色塑造的纯粹追求,以及那份不掺杂个人喜恶的、对“真实”的敏锐捕捉力。

这种纯粹,在某些层面上,触动了她自己对待专业领域的那根弦。

她站在原地,沉默了几秒,像是在进行快速的成本效益分析,但最终驱动她开口的,或许是一丝对“专业遇到瓶颈”的、超越私人好恶的理性尊重。

“晟景不投《雨夜》,”池早的声音依旧清晰冷静,如同在陈述一份报告结论,“核心原因在于其商业模型无法覆盖潜在风险。文艺片的受众基本盘有限,宣发成本刚性,盈利模式单一且高度依赖票房奇迹,不确定性太高。”

她的语调没有任何起伏,只是精准地列出问题。 “但是,”她话锋微转,目光锐利地看向沈泠,这锐利是针对问题本身的解剖刀,“如果你能引入一个具有稳定受众和支付能力的战略合作方,比如某个高净值人群关注的环保或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将影片的核心叙事与基金会的公益目标深度绑定。”

她顿了顿,给出一个纯粹基于逻辑的推导: “这不仅能分摊部分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更能通过基金会的渠道精准触达潜在兴趣人群,构建一个‘内容 公益 社群’的新模型。当项目的风险收益结构被重塑,它才有可能进入晟景的评估范畴。”

她说完,没有等待沈泠的回应,也没有任何施舍建议的姿态,只是平静地补充了最后一句:“这只是一个基于商业逻辑的可能性分析。再见。”

然后,她拿起那个有些磨损的帆布背包,转身走入书店外的雨幕中,身影决绝,没有丝毫留恋。

沈泠独自坐在原地,池早的话语却像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她脑海中激荡起层层涟漪。没有安慰,没有鼓励,只有冰冷、坚硬,却无比真实的商业现实和破局思路。

她忽然意识到,池早之前的拒绝,并非针对她个人,也并非全然否定《雨夜》的价值,而是基于一套严密、甚至苛刻的商业逻辑体系。而刚才那番建议,同样源于这套逻辑——当她展示了足够专业的纯粹,对方便回以同等纯粹的、专业领域的“提示”。

这不涉及喜欢或讨厌,只是两个专业人士在各自轨道上运行时,一次意外的、基于“专业尊重”的短暂交汇。

沈泠拿出手机,给经纪人发去信息,语气果断: “重新评估《雨夜》的商业计划,重点研究与国际性环保基金会深度绑定的可行性,做一份详细的、关于风险共担和精准传播的联合方案。”

她放下手机,望向窗外。雨还在下,但心中的迷雾似乎被劈开了一道缝隙。

池早依然是那座难以融化的冰山,但沈泠此刻看到的,不再是纯粹的傲慢,而是冰山之下,那套强大、稳定、只认同“价值”与“专业”的运行规则。

而规则,是可以被理解和利用的。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橘涂十一日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她怎么这么硬核
连载中木旦羊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