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念打起十二分精神。
………
刘启惊奇地看着刚立的太子。
任谁册立太子不久,就看到天生异象,太子之名赫然出现在天幕榜二,仅次于秦始皇,都会认为太子为天意所钟。
谥号为武,又与秦皇齐名。
必是北定匈奴!
只是这“略输文采”……
“彻儿,文事一途亦不可荒废。”
年仅七岁的刘彻认真点头:“唯!”
阿母教过他,对于阿父之言,能以“唯”对答的皆以“唯”应答。
看到天榜之名,王娡大喜,但脸上却不露分毫。
彻儿的太子之位将无人可以撼动!
但现今皆在窦太后宫中,王娡依旧小心谨慎。
她为因疾而盲的窦太后转述天幕异象。
“不必了,此为异象,吾看得到。”
………
刘弗陵看着自己双榜皆靠前,暗自松了口气。
上官桀、桑弘羊等大臣因谋反伏诛,朝中再无人可与霍光抗衡。
刘弗陵不是不知道这于社稷有危,但他幼年登基,又无母族可以仰仗。
先帝给他留下四名辅政大臣,车骑将军金日磾早年病逝,上官桀桑弘羊二人狼子野心,去年就诬告霍光作乱。
他识破谗言,却没有追究这二人的过错,就是为了留他们制衡霍光。
可上官桀竟然勾结鄂邑长公主,欲要废帝迎立燕王,刘弗陵无法再留他性命。
桑弘羊也牵连其中,遭到诛杀。
霍光无人节制必然权倾朝野。
但刘弗陵才十五岁,他没有办法,只能信任霍光。
如今他天榜有名,且列于前排。
有“刘秀”这样他所未见却名列前十的刘姓皇帝,更是未见霍姓帝王。
足见霍大将军忠于汉室。
………
刘询心急如焚。
不是因为天榜上声誉排名仅在上游,远低于民心榜上的排名。
而是他的皇后许平君临产时患疾。
“天榜……若真有天意,朕祈求皇后平安!”
女医淳于衍脸色发白。
她受大将军霍光的妻子显所求,要给皇后投毒,以助其女霍成君成为皇后。
淳于衍恐惧之处,在于天榜之上有太子刘奭之名。
太子未易,她欲毒杀皇后之事是否败露?
越想越是心惊,淳于衍慌忙将附子收好,不敢于此时行投毒之事。
此时天幕中央突生变化。
【聊天群发言权限已发放。】
系统再度发言的同时,群成员上方出现聊天群规则:
一、常驻组与嘉宾组可获得发言权限。
二、不得提及与话题无关的历史事件。
三、此群严禁谎言。
秦念发现这个规则跟甲方给的不一样。
显然,这不是她需要遵守的规则。
毕竟她的人设就是假的。
“两种规则应该是互相印证。”
即使她之前没有追问出“发言不能前后矛盾”,也能从“严禁谎言”反推出这一点。
群成员列表也出现了三个分组:
常驻组10人;嘉宾组3人;观众组0人。
观众组?
这个组现在没人,秦念暂时无法判断这个分组的用意。
而群里已经有人发言,正是今日的话题人物。
【刘彻:朕的据儿何在?】
食用指南[玫瑰]:
【这是一篇小说。】
是小说,就一定会掺杂作者的喜恶,且需要构建戏剧冲突。
【一、会标注史实出处】
本文涉及到的历史人物非常多,我会尽量依据正史记载进行描写,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做到完全契合读者的思路。
因为会有很多因素导致呈现效果天差地别。
每一章都会在作话标明该章引用的史实出处。
但历史存在争议。
同一个史实也可以作出截然相反的解读。
请以“观看另一个人对历史的解读”的心情食用本文。
这并不是一本史书,也不是严肃的论文。
有异议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恳请友善探讨。
【其余七点会涉及相当程度的剧透,如果是没有雷点的读者,不往下看能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小声补充:如果因为某个剧情想骂作者,请务必先倒回来查看下文。】
【二、历史争议问题】
赵匡胤之死:
有人认为赵匡胤一直将赵光义作为储君培养,且从未立太子,赵光义不是弑兄篡位,是正常继位。
也有人认为赵匡胤死前想迁都洛阳,这是准备更易储君。金匮之盟与赵光义否认赵光美身世严重矛盾,是赵光义心虚的表现,赵匡胤就是被赵光义所杀。
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都有详实的史书原文作为佐证。
本文的设定是赵匡胤确实把赵光义当储君,但迁都时有动摇,于是被赵光义谋害。
我不会以烛影斧声这种野史作为证据,但我会根据赵光义在史书上的不正常作为反推他弑兄。
但采用同样的正史,其实也可以写成:
赵匡胤只是因防御问题想迁都,不涉及易储。
他猝死后,赵光义没被正式立为皇太弟,一直饱受质疑,那些不正常的表现只是为了佐证继位的合理性。
同样的史料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韩信:
韩信究竟有没有谋反?
按史书记载,就是汉史盖棺定论的谋反。
我上一篇史同文采用的是韩信原本没想谋反,才会被伪游云梦的刘邦轻易抓捕。
但被软禁长安后韩信真决定谋反,最终被吕雉所杀。
这是基于史实的推演。
为了增加戏剧性,本文采用的会是彻底推翻谋反说,韩信谋反就是刘邦给他泼脏水。
我采用的依旧是《史记》的原文,论证方式是找出史书中的矛盾点。
也是基于史实的推演。
【三、有冲突才能推动剧情】
正如韩信问题上,认定韩信是被污蔑,才能有女主指责刘邦的冲突。
群里的九个常驻成员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皇帝,否则我也不会写他们为主角。
但文不喜平,我不能让女主逮着他们一个个夸。
这是“聊天群”。
我要构建出一个聊天的场景,如果是女主对着九个皇帝不断猛夸,这场景简直不要太诡异。
因为女主单纯地夸他们的话,这些皇帝们该怎么回复呢?
“过奖”“夸得好”“朕就是这么厉害”?
这类话要是在同一章出现十次以上,这文应该没法看。
写女主质疑——皇帝狡辩——女主摆出史实——皇帝不得不认——改写意难平。
只有这么戏剧化演绎,才能是一篇正常的小说。
但这就导致一个问题:
我明明很喜欢这些皇帝,但这篇小说呈现的效果却是女主不断在揭这些皇帝的短。
甚至一些争议问题,比如韩信问题其实也可以写成就是韩信没政治头脑且真想谋反,刘邦是在吕雉杀了韩信后才知道韩信死了。
这样刘邦的形象会更好一些。
但我就是要写成刘邦什么都知道,甚至韩信之死就是他跟吕雉共同谋划的冤案。
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戏剧冲突。
就是会显得我像是刘邦的黑粉。
别的皇帝也差不多,刘彻作为第一个话题,你们会发现我好像一直在“黑”他:
刘彻的功绩我一笔带过,做错的事情我大书特书。
但苍天可鉴,我真的很喜欢他们!
只是因为写夸赞功绩太“平”,只有“冲突”“质疑”才能推动剧情——
我真不是想要黑刘彻!
我超爱刘彻!预收都有他的文!
但是我也知道,这么写肯定会有喜爱某位历史人物的读者,看文之后觉得很不舒服:
比如刘邦经常被骂杀功臣已经很惨了,这个作者却像个韩信的毒唯,为了洗白韩信猛猛黑刘邦。
但这是本小说啊。
如果在群里的人是韩信,这是个名将群,那我的写法就会变成:
韩信完全不懂为臣之道,谋反计划错漏百出,被杀纯属自找。
正如我上一篇以韩信为男主的小说那样,采用的就是韩信的政治水平不配坐小孩那桌。
【四、史料冲突及选择问题】
同一本史书,会出现相互矛盾的记载。
比如武则天杀王皇后萧淑妃,《旧唐书》既记载是缢杀,又写武则天把她俩手脚砍断塞酒缸里折磨致死,为骨醉。
当然,这个例子里我肯定更愿意采用缢杀说,因为当时的医疗水平显然做不到让断肢的人在酒缸里活数日。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同一本史书会有矛盾的记载,更别说不同朝代修订的史书。
本文更愿意采纳成书时间更早的正史。
比如《旧唐书》《新唐书》以《旧唐书》为准。
甚至会因为《旧唐书》没有相关记载,就按逻辑推测《新唐书》在伪造史实。
还有一种冲突,是《宋史》《辽史》的冲突。
同一时期对同一历史事件出现不同的描写。
我会优先《辽史》,是因为赵光义喜欢隐史,比如高粱河之战《宋史》就写了一句战败。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
我会选择性采用史料。
比如我不喜欢赵光义,我就会采用很多对他不利的史料,对他有利的我会选择性跳过不提。
我同样尊重了史实,但显然不客观。
这是本小说,为了推动剧情、也因为作者个人有喜恶,不可能绝对客观。
话题人物是赵匡胤,我就算对赵光义没有偏见,我也不可能写一大堆夸他功绩的内容,这明显跑题。
正相反,我就是要写赵光义的过错,这样才能表现出“赵匡胤是扶弟魔,扶弟的结果是大宋未能大一统”。
看似是大篇幅描述赵光义的过错,其实是为了“指责”赵匡胤,来推动剧情发展。
但喜欢赵匡胤和喜欢赵光义的读者,看到我这么写可能会觉得我是刻意抹黑。
对此,我只能说是确实有黑赵光义的私心,但真没想黑赵匡胤。
【五、人设塑造问题】
有道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把赵匡胤写成“扶弟魔”,肯定会有喜爱赵匡胤的读者认为我在瞎写,赵匡胤对赵光义的信任是五代十国特殊背景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应该会有读者认为:如果赵匡胤知道赵光义弑兄篡权,一定会杀了赵光义。
但我却写成赵匡胤不忍杀赵光义,还会觉得是他对不起赵光义。
这不就是无脑黑赵匡胤吗?
真不是黑,我非常欣赏宋太祖。
那为什么要成写“扶弟魔”呢?
首先是赵大赵二在史书记载中就是兄弟情深,赵大疼赵二到了赵二艾灸治病时,给自己艾灸分担疼痛的地步。
赵匡胤死前的几个月还跑去给弟弟家正在修的池塘当监工。
以上是《宋史》的记载,不是野史。
其次我要把皇帝赵光义写成被杀,而赵匡胤时期的他得活着。
至于赵德昭为什么能杀赵光义?
那是因为我不喜欢赵光义,我不希望他在我的小说里看到天幕的内容后,变成一个被称颂的明君。
赵德昭在史书上的自杀,既可以理解为他蠢笨,也可以理解为他刚烈。
为了保下赵匡胤时期的赵光义,那赵匡胤就只能是扶弟魔。
他还得是无脑维护弟弟的扶弟魔,这样才能和女主起冲突,形成戏剧效果。
同样的,刘彻在本文的设定就是说话欠欠的。
如此他才会跟女主起冲突。
但历史上的他究竟是冷血严肃还是冷血嘴欠?
不好说,史书只记录史实,连君王的话都会缩写精简,汉武帝时史官甚至是写的竹简。
此外女主对其他八个皇帝都态度不好,唯独对嬴政很有礼貌。
为什么嬴政就可以不被女主指责?
因为嬴政是“暴君”。
其他皇帝会承担起“质问”“指责”的角色,那么女主就得更换人设为维护嬴政。
这样才能形成反向冲突。
【六、过于理想化】
本文设定,是在女主指出各个皇帝执政的错误之后,还会提出建议让皇帝们改写意难平。
这些皇帝为了自己的功绩、为了身后名、又或是真的爱民,都会接受女主的建议。
甚至包括愿意节葬、提升女子地位这些极为不科学的剧情。
这就很不封建,显得像是写了一堆知错能改的圣人,一点都不真实。
但这是本“爽文”。
要是严格按现实向写他们依旧压榨百姓,那就不是爽文了。
【七、对历史人物的双重标准】
比如皇帝状态的赵光义李显会死,因为我不喜欢他们。
但屠城杀俘的项羽,本文却会让女主请嬴政留他性命——因为我喜欢项羽。
我喜欢所有成为华夏文明符号的历史人物,哪怕这个人有很多污点。
霸王项羽、杀神白起、枭雄曹操……
在我的小说里,只要涉及这些文明符号,我就是想要保下他们,想要见到他们发光发亮。
我不希望我的小说世界里,有任何一个我喜欢的符号骤然熄灭。
而对于不是文明符号且对华夏进程起到反作用的历史人物,我就很不喜欢。
比如在本文中会被杀的赵光义、李显。
对李显其实没那么厌恶,但为了推进剧情,他也会被干掉。
每个人对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看法,若是对那么多历史人物的喜恶都一致,那简直就是知己。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喜恶完全统一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恳请互相理解。
【八、一些可能涉及部分读者雷点的剧透,是纯粹的剧透,不需要的话千万千万不要往下翻!】
全文共九个话题,就是简介上的九位。
每个话题长短不一,争议话题多的会长一点,少的就会短一点。
秦念的性别将在第五个话题揭露,此前会被其他皇帝当成男性。
规则不是死的,是系统在背后操作,偏向于帮助女主维持人设,越往后规则二“不得提及与话题无关的历史事件”会越宽松。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自《沁园春·雪》。
车骑将军金日磾早年病逝,上官桀桑弘羊曾诬告霍光作乱。上官桀鄂邑长公主欲要废帝迎立燕王,桑弘羊也牵连其中,都被诛杀。出自《汉书》。
女医淳于衍受大将军霍光的妻子显所求,要给皇后投毒,以助其女霍成君成为皇后。出自《汉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 1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