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星霜淬火

暮色四合,天光如退潮般缓缓收敛,承苏居内亮起了温暖的灯火。苏音仍在工作台前,就着一盏可调节角度的仿古宫灯,进行着更为精细的“打底”工序。灯光将她专注的身影拉长,投在身后满墙的工具架上,仿佛一幅定格的剪影。她需要用特制的细毫蘸取极稀的天然大漆,一点点渗入那道肉眼难辨的暗伤裂隙,借助漆液的渗透性和固化后的强度,为脆弱的胎骨注入新的支撑。这细毫是以胎毛特制,柔软而有弹性,能精准地将微量漆液引导至裂隙深处。

这个过程极其考验耐心与定力。漆液不能多,多了会影响后续拼合,甚至可能从裂隙边缘溢出,污染珍贵的釉面;不能少,少了则加固不足,隐患犹存。她的手腕悬空,全靠指尖的微控,呼吸都放得极轻,生怕一丝气息都会干扰漆液流动的轨迹。陆衍之坐在不远处那张老旧的藤椅上,甚至能看见她鼻尖沁出的细密汗珠,在昏黄的灯下闪着微光,以及她因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微微发白的指节。

他没有再写字打扰,只是静静看着。看着她如何将一堆看似无望的碎片,赋予重生的可能。这种缓慢、甚至有些笨拙的古法,与他所熟知的、依赖高科技设备和快速粘合剂的现代修复体系截然不同。这里没有3D扫描建模,没有激光定位,只有一双手,一颗心,与时间博弈,与材料对话。空气里弥漫着大漆特有的、略带酸涩的气息,混合着老宅的木香,构成一种奇异的、属于时光的味道。

窗外的老街渐渐沉寂下来,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和更夫模糊的梆子声。陆衍之发现自己竟有些享受这份隔绝喧嚣的宁静。他环顾这间工作室,目光掠过那些摆放整齐的、叫不出名字的各式工具,掠过墙角那个带着岁月包浆的拉坯机,掠过博古架上几件苏音自己烧制的、带着明显练习痕迹的素坯小器,最终又落回那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身影上。这里的一切,都带着一种沉静而坚韧的力量。

不知过了多久,苏音终于放下手中的工具,将处理好的碎片轻轻放入一个垫着柔软棉布的密闭小木盒中,盒内还放置了一个调节湿度的小小炭包。她轻轻舒了一口气,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和肩膀,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叹。她转头,发现陆衍之竟还坐在那里,手边放着一本他不知从何处取来的、关于宋代美学的书籍,但他显然没看进去多少,书页停留在他刚翻开的那一页,目光大多时候仍停留在她的手上,带着一种复杂的、混合了好奇、探究与逐渐加深的敬重。

见她停下,陆衍之立刻拿起纸笔,写道:「进展如何?那道暗伤处理好了吗?我看你操作了很久。」

苏音接过纸条,就着灯光看了看,提笔回复,笔尖在纸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初步渗漆已完成。但大漆固化需要特定的温度和湿度,不能见风,不能过快干燥,否则性能会大打折扣。今晚只能到这里了。接下来需要等待至少四十八小时,让漆液自然渗透并初步固化,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评估。」她写得很详细,像是在对一位愿意了解这个过程的人做耐心的讲解。

陆衍之看着纸上“等待”二字,以及那严谨的工艺要求,心中竟无多少焦躁,反而生出一种奇特的认同感。有些东西,确实急不来,必须遵循其自身的规律。他写道:「明白了。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他顿了顿,笔尖在纸上悬停片刻,墨水在尖端凝聚成一个小小的圆点,似乎在下定某种决心,然后才继续写道,字迹比之前略显凝重:「苏音,你昨天工作台上那本笔记,以及你提到的‘天青雨过’,和我这件汝窑盏,是否有什么关联?我总觉得,这似乎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修复。」

问出这句话时,他紧盯着苏音的眼睛,不想错过她任何一丝细微的反应。

苏音看到这个问题,正在擦拭手中细毫的动作微微一顿。那细毫的笔尖在灯光下泛着柔光。她抬起头,看向陆衍之,眼神里带着审视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如同受惊小鹿般的警惕。沉默在两人之间蔓延,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和窗外渐密的雨声敲打着屋檐。

最终,她似乎从他深邃的眼眸中判断出只有纯粹的探寻与困惑,而非商人的贪婪或猎奇者的算计。她走到工作台另一侧,打开一个带着铜锁的旧木匣,从里面取出一本用蓝布精心包裹的、更显古旧的线装笔记本,蓝布的四角已经磨损,露出里面泛黄的内衬。她小心地翻开其中一页,像是展开一段尘封的历史,然后递给陆衍之看。

那一页是手绘的釉色演变图,用的是传统的矿物颜料,色泽历经岁月依然沉静。旁边有娟秀而古雅的毛笔小楷注释。陆衍之凑近些,在灯下仔细辨认。他看到,在“汝窑天青”的色标旁,引出了一条细细的墨线,指向另一个更为朦胧、仿佛笼罩着江南水汽雨雾的青色色块,旁边标注的正是“天青雨过”。注释写着:“昔人仿汝,求其神韵而不得,偶于梅雨时节,窑火将熄未熄之际,骤雨初歇,湿气浸润,开窑竟得此异色。其色青中泛蓝,澄澈空灵,釉面隐现雨意朦胧,观之如见雨后初晴,故名‘天青雨过’。然配方繁复,火候极苛,尤重天时,十窑九不成,终成绝响。”

苏音拿回本子,在旁边空白处缓缓写道,笔迹庄重:「据祖上笔记记载,‘天青雨过’是明代一位苏姓匠人,也是我的先祖,痴迷汝窑天青,穷尽一生试图复烧而不得其神。在一次连续的梅雨天后,他心灰意冷之下提前开窑,却意外发现其中一匣钵内的器物,釉色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不再是单纯的仿汝天青,而是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带着湿润气息的雨过天青色。它继承了汝窑天青的静谧与高贵底色,但釉质更加莹润,釉层内部分布着更为细密、仿佛雨丝般的气泡,在光线下产生独特的折射,别有一份灵动与诗意。可以说,它源于对汝窑的极致追求,又在偶然的天意下,别开生面,自成一体。」

陆衍之看着这段娓娓道来的叙述,心头巨震,仿佛有惊雷在脑海中炸响。他家族中关于这件汝窑盏的传承,也模糊提及过一位明代先祖曾极度痴迷于仿烧汝窑,并留下一些语焉不详、关于一次“雨窑”意外得宝后又迅速失落的记载。难道……这两者之间,真的存在某种跨越时空的联系?他家族失落的,不仅仅是这件破碎的盏,可能还有与之相关的、一段关于釉彩创新却不幸中断的历史?而这历史,竟与苏音的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与无数翻涌的疑问,笔尖甚至有些微颤地写道:「所以,修复这件盏,对你研究乃至重现‘天青雨过’也有帮助?」他用了“重现”这个词,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苏音点了点头,眼神清澈而坦诚,之前的警惕似乎消散了些许:「汝窑是‘天青雨过’的源头和灵魂。理解最纯粹、最巅峰的宋代天青釉的呈色原理、胎釉结合状态,感受它在不同光线下微妙的变化,才能读懂后来者在模仿与创新之间的挣扎与突破。每一片真正的汝瓷,尤其是像你这件品质的,都藏着宋代美学和制瓷工艺的巅峰密码,是后世无数匠人梦寐以求的‘范本’。」她看向工作台上那个密闭的小木盒,目光带着一种近乎温柔的敬意,仿佛能穿透木盒,看到里面的碎片:「尤其是你这件,釉色纯正,肥腴莹润,玉质感极强,胎骨匀薄,是很好的‘老师’。它的每一次呼吸,都在诉说着当年的技艺高度。」

“老师”这个词,再次让陆衍之动容。他从未想过,一件破碎的、需要被修复的器物,也能成为传递知识、启迪灵感的载体,甚至被尊称为“师”。他看着苏音在灯下显得格外柔和的侧脸轮廓,看着她眼中那纯粹的对古物的热爱与探寻,忽然觉得,自己带来的不仅是一件需要修复的传家宝,更像是一把无意中拾得的、锈迹斑斑的钥匙,不经意间,开启了一扇通往失落秘境的大门。而这扇门后的守护者,正是眼前这个用指尖聆听历史、与古老文明对话的女子。

夜色渐深,窗外的雨下得大了些,淅淅沥沥,敲打着老旧的窗棂,发出清脆而持续的声响。承苏居内,灯火温暖,将雨夜的寒凉隔绝在外。两人隔着一盏破碎的千年瓷器,和几张写满沉默对话字迹的便签,进行着一场无声却深入灵魂的交流。星霜流转,淬炼着古老的技艺,也悄然淬炼着两颗原本在不同轨道运行、此刻却因奇妙的缘分而逐渐靠近的心。修复,才刚刚开始;而探寻,已指向更深的远方。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星霜淬火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宁得岁岁吵

不小心与嫡姐换亲后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道姑小王妃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听瓷
连载中吾名雾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