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约在冬季》上映的这天,是周五,梁冬月加班到晚上十一点多。
公司附近的餐厅都已打烊,梁冬月在路口买烤地瓜。
在她前面还有一对情侣在挑,两人都穿着同款白色卫衣,女生斜挎了一个棕色的雪莉玫包。
女生回头看到梁冬月,手在下面揪男生衣角,让他挑快点。
梁冬月笑笑,没有催促。
阵风袭来,干燥的风里伴了地瓜的香味,送入鼻腔,压下铁锈般的血腥味。
梁冬月忙抬起头,一手在包里翻面纸。
又流鼻血了。
梁冬月是南方人,来北京七八年了,依然没能完全融入这座城市。
没来北京前,她对北京的印象是:繁华、热情。
而现在,却是:忙碌、干燥。
她几乎每个月都流那么两次鼻血,比大姨妈还勤快准时。
梁冬月挑了外皮发焦的地瓜,回身到路边打车。
打开打车软件,看到路边不让停车的牌子,于是又去公交站台。
她无语地在心里叹气。
明明知道这不让停车,可她总是像忘记这件事一样,每每要打车都会走去那个路口。
习惯似的。
近来她的记性好像也不太好,不过都体现在小事上。
比如,杯子里已经倒了水,却还是起身要去接。
比如,阳台的门已经关上了,却还是过去关门。
再比如,《大约是冬季》这首歌曾是她的最爱,是她当年mp3里的单曲循环。
公交站台上贴着海报,正是《大约在冬季》的电影宣传海报。
瞧着海报上的男女,梁冬月隐约恍惚起来。
脑子里响起了韵律,却吐不出一句歌词。
直到等的车来了,她才回神。
明天是周末,她准备好好睡一觉。
为了一个节目策划案,已经两个月没睡个好觉了,今晚的策划总结写完,算是告一段落。
梁冬月在一家影视制片公司担任节目编导,这是她大学毕业以后的第二家公司。
朝气,梦想。
这两个词是新公司的标签。
可无论是如何有朝气的公司,都免不了要加班。
公司群里有人发出邀约,周六下午去看电影。
梁冬月猜出是哪一部。
最后,她也加入了小队伍。
成年以后,人变得很奇怪。
有时候你想要成为一个懂得孤独的人,可又抗拒不了热闹的魅力。
想对着不满破口大骂,转到口中却成了“抱歉”。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长大,克制自我,用教养约束天真泼辣。
车里响起了音乐,是她熟悉的旋律,梁冬月也终于记起了歌词。
2010年,江苏南通的海安中学。
彼时梁冬月还是一位高二学生。
海中是当地数一数二的重点高中,可重点高中里的学生,并非都是优秀非凡的学生。
全年级五百多号人,她排名二百出头。
在这座佼佼者众多的学校,她如路人般普通。
二零一零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日历上也称十一月为冬月。
那天她遇到了一个人。
清晨大雾,班级门口,耳机,校服,皮肤很白的男孩。
一切在如今看起来都格外矫情的画面和事物,却构成了那时的梁冬月心中属于“初恋”的绘图。
不对,严格来说,是暗恋。
梁冬月在那个下着大雾的早晨,在跟她名相同的那个月初始,小心翼翼又满心雀跃地,喜欢上一个男生。
她坐在教室窗户边,偷偷听着耳机里的歌。
歌中唱到“虽然迎着风,虽然下着雨,我在风雨之中念着你”,她就看到窗外有人经过。
那人穿越于白雾之中,皮肤似乎也苍白得不像话。
他穿着宽松的蓝白色校服,肩头挂了个黑色书包。
低头摆弄除下耳机的瞬间,不经意看向窗户,与玻璃窗另一边的一双眼睛对上。
男生的眼睛也雾蒙蒙的,梁冬月不知是自己记不清,还是那天雾太大。
他没停顿,可能又面无表情地转回了头。
可梁冬月心中,却宛如燃了场盛世烟火。
窗外的雾一点点被阳光消融,棉花糖似的化成了小水珠。
金色的光芒将万物刷成初冬应有的暖色,再不见苍白景象。
梁冬月耳机里的歌也已经换了首。
她蓦然反应过来,已经是冬季了。
后来,那首歌成了她榜单里的常客,那个不知名的男生,也成了她默默关注的秘密。
男生叫周栎。
这个名字她熟悉,人也常见,不过都是远远观望。
校内榜第一排的人物,也是老师口中拿来比较的例子。
以前的周栎,只是光荣榜上的一个名字,可现在,这个名字变成了活生生的男孩,成了梁冬月隐藏心底的秘密。
后来的梁冬月突然开始在学习上发力。
她像上了发条一样,好似永远不会累地学习。
确实,梁冬月每次看排行榜上自己的名字离周栎近一步,她就有动力。
有时候,她甚至怀疑,自己究竟是喜欢周栎,还是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努力的标杆。
高三下学期开学,梁冬月上学期期末考试排名挤进了全校二十名。
正巧碰上教育局抽查高三生体育加试,全校前二十名的学生不幸被抽中,她在其中。
那是三月份,深冬的残寒依然萦绕着校园。
梁冬月内心却火热无比。
她跟周栎有了交集。
在梁冬月的记忆中,那天是周栎先跟她搭话的。
他手里拿了一堆刷着号码的布块,分发给参加体育加试的同学。
轮到梁冬月,他喊道:“18号。”
梁冬月紧张得口干舌燥,刚要上前,周栎又低头看了下名册。
他说话时垂着脑袋,“梁冬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