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之行结束后,姜楠一扫前些天懒散懈怠的状态,在拉萨只休息了一天,就继续驾车去往周边溜达,连着几天早出晚归的,累是累,倒也格外充实。
这日,又是晴空万里的一天。
姜楠奔波数日,今天难得没出门,心不在焉地窝进客栈院子角落的秋千椅中。
她在放空大脑的同时,还在等陈开。
今天周一,是他们那晚谈好的日子。
姜楠不知道这人何时到来,也不知道他究竟会提出哪些要求,彼时来说一切都是未知,她能做的只有耐心等待。
拉萨的阳光纯粹的没有一丝杂质,亮到仿佛能照透人的灵魂,渗进人的骨头缝里。
正午是一天中紫外线最强的时刻,姜楠怕晒伤,找了顶柔软宽大的帽子盖在脑袋上,将整张脸严丝合缝笼罩住,身体随秋千摆动的节奏轻轻晃悠着,十分惬意舒服。
就在姜楠迷迷糊糊快要进入睡眠时,有人过来了,脚步声渐近,她立刻睁眼拿开了帽子。
本以为是陈开,结果不是。
来人是这家客栈的老板,名字叫郑泽,一个和姜楠年龄相仿的男人,她住这家客栈的十多天里,和对方打过两次交道,不算陌生,是个好人,帮过她的忙。
郑泽拉开矮桌旁边的小椅子坐下,随意问:“这些天逛的怎么样?”
那张椅子原先主人是位穿珠串的藏族阿婆,家住隔壁,和郑泽他们关系很好,经常给客栈里送甜茶,现在桌上那一壶就是阿婆煮好拿给姜楠喝的。
“还算不错。”姜楠说着坐直身体。
“那就行。”郑泽提壶给她倒满甜茶,又拆了个空纸杯给自己倒上,喝了一口道,“有需要帮助的可以直接提出来,住在这的人都比较热心肠,能帮一定会帮。”
姜楠客套地应了声好,想起一件事,问他:“听敏敏说你要把店转出去?”
陈开点头:“已经谈的差不多了。”
“有点可惜。”她说。
郑泽环视了一圈小院,眼中流露出不舍:“可惜是可惜,不过最初来西藏开客栈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求仁得仁,也算圆满。”
姜楠脑海闪过之前从客厅路过,偶然听见敏敏她们一群人交谈的内容。
“他开这家客栈是为了女朋友,三年过去了我们都觉得没有希望,劝他放弃,他不肯,一直坚持,没想到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还真给他等到了,像电影里演的那样,男女主千帆过尽后,仍是因为爱走到一起,迎来了美好圆满的大结局。”
拉萨每时每刻都有人来,也有人走,有故事发生,亦有故事结束。
在这个复杂的尘世中,遗憾是常态,随处可见,相比不圆满,好的结局总会让人为之动容。
姜楠朝他举杯:“以茶代酒,恭喜你。”
郑泽听出她话中意思,展颜一笑:“谢谢。”
说完他的事,郑泽将话题转移到姜楠身上,状似无意地问:“我听说,你不在这几天,经常有个人来找你。”
姜楠拿杯子的手有一瞬停顿,过了会儿回道:“可能是找错人了。”
郑泽听她这话,笑着打趣道:“人家进门是直接报名字的。”
“哦。”姜楠回了一个字,声音淡的听不出情绪。
她内心远没有表面的风平浪静,只想逮住陈开狠狠骂上一顿。
这混蛋,明明说好的是今天开始,他那么早跑来是着急投胎怕喝不到孟婆汤吗?
郑泽心思敏锐,看出她心情变得不太好,他猜到是某个人的缘故,打住想八卦的心思,不再问了。
屋里有人呼喊郑泽名字,他应声起身,走了两步又折返回来:“差点忘了找你的目的。”他从上衣口袋拿出一张红黑相间的长方形卡片,“拉萨艺术中心下午有个摄影展,朋友送了我一张门票,我要留在这接待新来的客人,没时间去看,你瞅瞅感不感兴趣?”
姜楠接过来,一眼看见卡片上的金色大标题:“生活在喜马拉雅心脏的多波人?”
“对。”郑泽问,“怎么样?感兴趣吗?”
姜楠捏着卡片,很轻的点了下头。
郑泽笑说:“看来我没猜错,你果然会喜欢。”
“改天请你吃饭。”姜楠道。
由于不是周末,展厅内前来参观的人并不算多。
入口处的墙面上写了这样一段话:第一眼看到,会觉得他们很脏,但他们内心清澈,灵魂轻盈,他们生活在喜马拉雅的心脏,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多波人。
姜楠放慢脚步,仔细观赏这个展馆呈现的每一副作品。
摄影师摒弃掉记录偏僻之地惯用的黑白影像优势,采用传统色调美学,暴露出了许多细节痕迹,坚韧的眼睛,荒凉的土地,让观看的人很容易沉浸其中,一睹那片高原上人类的真实处境。
主观风格是严肃冷漠的纪实向,隐约有几分纳达夫坎德的味道。
因为爱好和工作的原因,姜楠喜欢逛摄影展,人物肖像,自然风貌,名气大的,小众的,每种类型都参观了不少。
她最喜欢的向来都是那些特定地域和民族群体的描绘,这类片子既繁琐,也耗时,是需要创作者亲身进入当地去生活,用考古和探索的眼光揣摩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思想价值观,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才能还原本色,呈现出触动人心的好作品。
就像多波这个地区,至今未通公路,普通旅行者难以进入,因为无论是从尼泊尔还是西藏出发,都要步行许多天才能抵达。
姜楠最早知道还是在电影《喜马拉雅》,是她时隔多年因为林晏宁再次回到北京后,一个失眠睡不着的深夜里,找来打发时间的。
影片讲述了喜马拉雅山上一个与世隔绝的藏族村庄里,年迈的首领天尼经历丧子之痛后,与村民举荐的新继任者卡玛由于上一代宿怨发生争执,村民们比起天尼,更信任年轻力壮的卡玛。运盐队伍自此一分为二,卡玛先行出发,而天尼遵循流传下来的占卜日期,固执地等到那天才带着老幼妇孺、残兵旧将上路,跋涉千里去换取过冬食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