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说不太清,他只是从吴立的眼中看出,他一定有一个很想要的东西,为了这个东西他可以不择手段。
对了,不择手段,吴立和从前那些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不是君子,伦理道德悠悠之口都与他无关,为了他想要的东西,他可以用尽任何方法。
“吴立。”小春俯视着跪地的吴立,轻声唤着他的名字,“你知道本王传你来,是为了什么?”
“臣斗胆揣测,是为授官。”吴立回道。
“不错,与你一同登科的进士都已授官,唯独你迟迟没有受到任命。”小春凝视着吴立的一举一动,发问道,“你的官职,由本王亲授。只是在此之前,本王要问你,你究竟想要什么?”
“位极人臣的官位?锐意变法的声名?还是家财万贯、平步青云?”
财权利禄声名,多少人寒窗苦读至白头,汲汲所求不过于此,可吴立却神色平平,无动于衷:“臣不想要这些身外之物。”
“哦?”小春微挑了挑眉,“那你参试夺魁,所求为何?”
“为天生我才,必有一用,求一代盛世,自我辈而开。”何等狷狂之语,吴立却脱口而出,他究竟是不识青天高黄地厚,还是真身怀不世之才,可以力挽狂澜?
“言辞凿凿,信誓旦旦,可口说无凭,你又有何实据,能令本王信服?”小春的语气微沉,周身气息也随之压低,若是寻常人等必为之胆寒不能言语,可吴立却从容不迫,从袖中取出三封书笺:“臣献三道变法之策,恳请王爷垂目。”
小春接过书笺,细细翻阅,而吴立慨然续道:“第一策,曰变法更革、循序渐进。试观当今之世,有五弊侵国本扰天下:曰百官旷废、曰吏治因循、曰财用大匮、曰豪富骄恣、曰边备未修。”
“臣以为致理之遣,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故首谈吏治。如今朝堂纲纪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于是事事推延,官官相护,遂至政令不达,阳奉阴违。整顿吏治之道,莫过于张法纪以肃群臣,悬法于众,以法理政,刑赏予夺,秉持公道。兼察为吏政绩,事事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抚按稽迟者,部院举之;部院容隐欺蔽者,六科举之;六科不觉察,则阁臣举之。月有考,岁有稽,误者抵罪。于是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于是百官旷废、吏治因循之弊或可肃清。”
“再论财用民生之法。自大齐开国至今,税法未曾革易,百年积弊,乱象横生。豪富者田连阡陌,更有‘受献’‘诡寄’‘寄庄’种种手段以逃田赋;贫者苦于豪富之欺,酷吏之凌,有甚者无立锥之地反有田赋在身。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小民永无宁日,居家奔逃者不计其数。于是国赋渐弛,加之近来连年内乱外扰,兵事迭起,国用巨增,国库衰竭,而黎民亦贫,赀财尽入豪富之门,而国与民皆膏血无存,何其可恶!臣窃以为欲使国库充盈,生民有余,当以整顿赋役、土地、税法为先,兼盐法、农田、水利、青苗、均输、免役、市易诸法,使豪富不敢横行乡里,奸佞不敢弄诡诈索,于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至于边备,臣以为当外示羁縻、内修守备。于外,蒙古如今战败,一朝势颓,当借此良机与其重修于好,定百年和平互市之则,一来使边疆无患,二来使我大齐有休养生息之机;于内,亦切不可因胜而骄,当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收塞马、散叛党,令叛贼不敢作,令边将安于用。”
“至此吏治、民生、边防皆备,可谓全万世之法矣。”
他一番话说得洋洋洒洒,毫不滞涩,治理诸弊之法、更革天下之心皆蕴育数语之中,听来直令人赞赏不已,心潮澎湃。纵是小春这般见多识广之人,心中亦为之暗暗赞许,但小春到底喜怒不行于色,他故作语气平平道:“你且继续说说第二策。”
吴立应是,继续说道:“第二策,曰矢志不移,擢才镇乱。”
“人常谓‘天变当畏、人言当恤、祖宗之法不可变’,于是惯于因循守旧,心安理得。一遇更革改新之语,即如见虎豹下山,两股战战,以为在上者欲独断专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臣试观古来革新功成者,皆遭怨谤于先。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当天下先者,必为庸人所惧,惧则生恨,恨则无所不用其极欲谤之、诋之、毁之,如今日使十人理财,其中容有一二败事,则异论乘之而起。可尧与群臣共择一人治水,尚不能无败事,况所择而使非一人,岂能无失?臣窃以为若欲变法革新,当坚变法之心,不为异论所惑,矢志不渝,方能披荆斩棘,以启山林。”
“变法之中,泥沙俱下。若有锐意变法之良才,当即擢升,以嘉奖其变法之决心,为天下表率,是谓‘擢才’。然变法并非通途,各地豪强、宗亲、王公必因之受损,欺瞒之田地一朝无存,诈财之诡道一朝断送,其必生怨恨之心,更有甚者包藏祸心、结党营私、作乱于下。此等奸党,当先以法度警之,后而罚之,若一意孤行,则以厂卫之力镇之,使天下贪官污吏、豪强宗族、王侯外戚不敢犯上作乱、鱼肉百姓,是谓‘镇乱’。”
“镇乱?”小春眼神微动,“天下多少既得利益之人会因变法受损,若都将他们镇于刀下,这天下恐怕早已血流成河了。若他们联合起来犯上作乱,恐怕这江山又要横尸遍野。”
“天下革新,必有鲜血祭之。若能以寥寥之血,解民倒悬,又有何妨?”吴立毫不犹豫地答道,“且镇乱之法,当严惩特例,警示天下,宽待余人,以示仁心,宽严并济,循序渐进。地方豪强宗亲积弊百年,乃累世沉疴,最是难除,然而恰是这最难除之地,才是生民最苦之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小春沉思良久,他当然知民生多艰,他只是在抉择,这一激进的变革究竟能不能付诸事实......小春沉默不语,他继续翻看着第三策,可那第三策却是一片空白。
“第三策为何是一张白纸?”小春发问道。
“臣斗胆先行二策,若二策不足挽狂澜扶大厦,再起第三策。”吴立长拜叩首,碧血丹心,而小春凝视着手中二策,喃喃念道:“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半晌寂静,针落可闻,良久后只听闻一阵“簌簌”之声,一张单薄的任命飘荡至吴立的身前,吴立猛地抬头,而小春背对着他,负手而立:“你的话,如今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本王要看到的,是实绩。”
“浙江省绍兴府治下秀水县,素为钱塘江大潮所扰,百姓背井离乡,苦不堪言,你若能治,即入内阁。”
寥寥数语,登天之机。
能否入主枢要之地,皆在这成败之间。
小春给了他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吴立感激拜谢——
“臣,定不负王爷所望!”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