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共工……”精卫的眼中闪过一丝痛楚,“他看到了这种垄断带来的后果,他代表了那些不愿被剥夺与天地直接沟通权利的自然神灵和部落民。他的反抗,是最后的挣扎。失败之后,他便成了最好的‘反面教材’,用以警示所有试图挑战新秩序的人。”
“那炎帝最终的结局呢?”林问心问出了最核心的问题。
精卫沉默了许久,久到林问心以为她不会回答。腕间的锁链发出低沉的嗡鸣,显示着她内心的不平静。
“我不知道。”最终,精卫的声音轻得像一阵风,“有人说他被囚禁在某个永恒的秘境,有人说他的神魂已散入天地万物,也有人说……他被迫融入了新的神系,成了一个无关紧要的符号。官方记载,自然是含糊其辞,只说其‘功成身退’,‘融于大道’。”
她的语气中带着深深的无力与悲凉。连女儿都不知道父亲的确切下落,这是何等的悲哀。
(五)新的发现与逼近的阴影
就在林问心和精卫试图寻找更多关于炎帝最终下落的线索时,林问心在整理一堆来自昆仑山西王母座下、记载着一些古老秘闻的残破玉简时,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这枚玉简破损严重,字迹模糊,但其中一段话引起了她的注意:“……帝鸿氏(黄帝别称)之后,天命流转。赤帝之绪,隐于南荒,或曰‘炎’,或曰‘烈’,其性如火,其德曰‘稼’……”
这段话似乎暗示,炎帝的血脉或传承,并未完全断绝,而是隐匿在了南方某个地方,并且依然保留着与“火”、“农耕”相关的特质。
这个发现让林问心精神一振。这或许是一条新的线索!
然而,还没等她将这个发现与精卫分享,一股无形的压力便开始笼罩下来。
司簿仙官出现在她们工作区域的频率明显增高了,总是板着脸,以各种理由检查她们的进度,目光尤其在那些古老的文献上停留。玄伯老仙吏看林问心的眼神,也似乎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深意,有一次甚至看似无意地提醒她:“丫头,有些故纸堆,年代久远,气息混杂,翻动多了,于你修行无益,反而可能……沾染不必要的因果。”
就连一向活泼的清风小仙童,有一次也悄悄蹭到林问心身边,小声说:“林姐姐,司簿仙官前两天好像在跟玄伯爷爷说你的事呢,说什么‘凡躯滞浊,久留非宜’,‘恐扰清静’什么的……你要小心呀。”
林问心知道,云墨的警告正在应验。她这个“凡人”的存在,以及她近来对某些敏感领域的过分关注,已经引起了上面的注意。留给她的时间,恐怕不多了。
她将那份记载着“赤帝之绪,隐于南荒”的残破玉简小心地藏好,心中升起一股紧迫感。
她必须尽快找到更有力的证据,不仅是为了精卫,也是为了她自己。她需要弄清楚,为何炎帝的功绩必须被抹杀,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关乎天庭根基的秘密?而那个可能隐匿在南方的“赤帝之绪”,又是否真的存在?它会是揭开所有谜团的关键吗?
(六)凡笔书天史
夜色渐深,琅嬛阁内愈显寂静,只有那些悬浮的光球依旧散发着恒定的清辉,映照着无边书海。林问心独坐于自己的云巢之内,却毫无睡意。日间的发现与警告,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息。
她的指尖无意识地划过云巢边缘流动的微光,脑海中反复回响着那些来自古老龟甲、破损玉简上的文字,以及精卫悲愤的低语,云墨忧心忡忡的警告。一个此前未曾深究的疑问,此刻却清晰地浮现出来:
为何这天庭琅嬛阁中,所藏的关乎上古秘辛、神祇纷争的“原始”记载,大多载体是凡间的龟甲、兽骨、玉简、帛书?即便有些是天庭后来整理勘订的,其最初的源头,似乎也总离不开凡人的观察、记录、甚至……传说?
天庭自身,拥有无上伟力,能移星换斗,能塑造万物,为何不直接用某种不朽的、纯粹由神力构筑的方式,记录下“唯一正确”的历史?就像那悬浮的水镜,那自动翻页的贝叶经,那变幻的光团典籍一样。
为何要假手于凡人,用那些会开裂的骨头、会腐朽的竹简、会褪色的帛书来承载如此重要的信息?
一个大胆的猜想,如同暗夜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她的思绪。
或许,正是因为历史需要“被见证”,需要“被相信”。
神明自身书写的历史,无论多么辉煌完美,终究只是自说自话。就像一个人无法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个体系也难以完全凭借自身的力量,来彻底锚定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叙事的神圣性。
而凡人,这些看似渺小、生命短暂、力量微弱的生灵,他们的观察(哪怕是片面的)、他们的记录(哪怕是粗糙的)、他们的口耳相传(哪怕是失真的),他们的信仰(哪怕是功利的),恰恰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第三方认证”。他们的笔,他们的口,成了历史得以“落地”,得以在更广阔维度获得“真实性”的媒介。
天庭需要借助这无数凡人的眼与手,将这精心构建的“正统”叙事,编织进时间的经纬,烙印在众生的集体记忆之中。让这历史,不仅仅是神界的法令,更是“人间”的共识。
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何要对不利于“正统”的记载进行如此彻底的篡改和抹杀。因为那些流散在凡间的、来自不同部落、不同视角的古老记录,就像一颗颗可能引燃真相火种的“不稳定”火星。必须在其形成燎原之势前,将其扑灭,或者,将其改造,纳入官方叙事的轨道。
“绝天地通”,断绝的不仅仅是凡人与天地神灵的直接沟通,恐怕也是为了……垄断这历史的解释权与书写权?将散乱的、多元的“人间声音”,收拢为单一的、可控的“天庭喉舌”?
林问心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
如果她的猜想接近真相,那么她此刻在琅嬛阁所做的,就不仅仅是在挑战某个神系的正统性,更是在触碰一个维系着当前神人秩序、依赖于“凡间认证”的、极其精妙而脆弱的平衡机制。
她这个“凡人”的身份,在此刻显得如此微妙而危险。她既是这庞大体系赖以构建其历史“真实性”的基石中的一粒尘埃,又可能成为撬动这块基石的、最初的那一道裂隙。
精卫的填海,是姿态,是象征。
而她的“校对”,若成功,或许将直指这体系赖以存在的某个根基。
她抬起头,透过涵元舍朦胧的结界,望向窗外那永恒璀璨、仿佛亘古不变的天庭星河。这无垠的壮丽与宁静之下,究竟还隐藏着多少依赖于“凡笔”才能稳固的秘密?
她不知道答案。但她知道,手中的星尘笔,似乎比想象中更为沉重。它要校对的,不仅仅是文字,更可能是一段被精心编织了万古的、关乎神与人共同命运的……宏大叙事。
夜色更深了。林问心轻轻吁出一口气,将那个关于“赤帝之绪,隐于南荒”的残破玉简,更紧地贴在了胸口。前路未知,危机四伏,但她眼中的光芒,却比窗外任何一颗星辰,都要坚定。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