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好早的了

成败皆由人

——据《史记》浅析刘邦、项羽之成败缘由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抗秦的战场上,群雄并起,其中最具入主之势的便是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诸侯莫不膝行,而刘邦在此却不过膝行诸侯中的一人。可垓下之战后,刘邦称帝,传奇的西楚霸王却是自刎乌江,这是为何?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兵败之时高呼:“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似乎将成败之因归结于天意,而《史记·高祖本纪》也多次写到刘邦身上的天子之气,难道楚汉之战,刘兴项败真的是天意么?或许从《史记》中确实可以看出两人成败受天意因素影响,但也只是影响!从唯物主义思想出发,能够决定这二人最终成败的只有人力!现在,我将从《史记》出发,分析刘项成败的人力因素。

据《项羽本纪》,“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这样的身世将为项羽心中埋下仇秦的种子,同时也使他养出了一身的贵族气势。贵族的出身让项羽可以更轻易地得到很多东西,比如楚人的拥戴,比如学识资源……而刘邦出身乡野,“好酒及色”,整体形象上接近无赖流氓。这么一对比,项羽比及刘邦有极大的先天优势,但为何极富个人魅力的项羽败了呢?

一、项羽骄傲,刘邦油滑

出身项氏,贵族世家培养出的项羽天生便是带着一股骄傲,同是遇到秦始皇出巡,刘季是发片羡艳的感叹:“大丈夫当如是也”,而项羽却是直言:“彼可取而代也”!他缺少敬畏,因为他自认天生便合该成为那样的人。他的骄傲带给他一往无前勇气,同时也带给他自刎乌江的结局。项羽奠定西楚霸王的一战,也是最展露他性格的一战。义帝命宋义为上将军抗秦救赵,宋义欲观秦赵之斗而承敝,项羽提出反对意见,宋义却言“坐而连策,公不如义”“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明里暗里贬斥项羽,这让天生骄傲,不甘屈于人下的项羽难以忍耐,于是他入帐斩杀了宋义,他的骄傲,一方面为他夺得领兵之权但另一方面也埋下了“名不正则言不顺”的祸根。

项羽太过骄傲,而骄傲的人往往容易犯自大不听谏的毛病。

《高祖本纪》中刘邦以胜利者的姿态评价己胜而项羽败的原因中有一句:“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范增,羽之亚夫,为项羽运筹千里之外,《史记》中他的两次主要出场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第一次,在鸿门,范增说项羽杀刘邦以绝后患:“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当一个流氓混子装作衣冠楚楚,便必有所图了,范增作为谋士看得清楚明白,他忧心忡忡地进言,可他的王却是听信项伯之言,轻而易举放过良机,甚至放虎归山!

这时的项羽所体现的与其说是妇人之仁倒不如说是骄傲自大,他是西楚霸王,如何会将一个仓皇谢罪的沛公放在眼里呢?可是最终终结他的却是那小小沛公,人在何时都不该小瞧对手,更惶论一个有野心能放下身段的刘邦呢!范增的第二次主场是陈平使离间计,那么明显的离间手段,项羽却是信了,这时候项羽的自大已经达到了顶峰,他不能容忍任何人凌居他之上,即使是忠心耿耿的亚父。

他的骄傲在众人的臣服下演变成了轻狂,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所有让他感到忤逆的人都会受到杀戮,于是诸侯百姓一面害怕他一面憎恨他,于是所有项羽看不起的人慢慢联合起来静待时机!最终,众人围攻,项羽身困垓下,他本可以逃回江东,“胜败兵家世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但项羽显然接受不了这种失败,他是骄傲的,所以宁愿骄傲着死去也不愿屈辱重来,于是楚汉之争宣告结束,项羽英雄的一生以失败告终!

刘邦与项羽是截然不同的个体,成长环境造就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他本就一无所有,他是个惜命却又赌命的枭雄!在《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记载中,他数次逃亡,其中不乏抛妻弃子,他可以凛然大义也可以卑躬屈膝,只要可以实现目的,那么他可以无所不为。《高祖本纪》中,诸将是这么评论刘邦的:“陛下慢而侮人”,从某一方面来谈,刘邦与项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自负,只不过项羽的自负由表及里,刘邦的自负因人而异。《史记》中记载了一个小细节,郦食其求见沛公,当时沛公两腿叉开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态度轻慢,可当郦食其道出:“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后马上站起整理衣冠;他先入咸阳,意欲称王,但项羽以兵势相胁,他又马上可以谢罪,以王侯之身坐于谋臣之下。

由此可见,刘邦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弱势,但是他对于目的是又是十分明确的,所以任何可以帮助他达成目的的人或事都可以受到礼遇重视。其人虽不堪,但可共逐利,而项羽虽骁勇却过于霸道,在那里才干无法得不到施展,利益得不到满足,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弃楚投汉,刘胜项败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如果说项羽是勇猛无双,单打独众的雄狮,那么刘邦便是闻风而动的鬣狗,一开始不足惧,但最后却能有拥众啃啮雄狮之能!

二、项羽重情,刘邦重利

“重情”并非只是普遍意义上的重视感情,而是将情感视为行事的一种标准。“重利”也并非普遍意义上的重视利益,而是努力让结果有利于自己的目的。

项羽的个人魅力正是来源重情,可项羽之败也是败于他的感情用事。在《史记》中可以多次看到项羽之“怒”,他仇秦,所以他一把火烧去秦宫,以刀刃向秦兵秦民,他是在报仇,是在泄愤;他恨背叛逆乱,所以屠戮降秦之城……

可他却不明白现在的他是王,是意欲称帝的掌权人!他该意识到人心对于一个王的重要性,可他却没有,在他试图用武力征服人民的时候,在他用杀戮来宣泄怒火时候,他就预定了失败。且在西征之时,怀王旧将都言:“项羽为人膘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于是不许项羽而使刘邦西征,致使刘邦先入咸阳占据称帝的正义制高点;他做将军时,与士卒同甘共苦,人皆为其拼死,但是他手中的符印却迟迟不愿予人,所以背叛便产生了;他奠定霸主地位后,无视义帝分封诸王,分封时又以感情亲疏分封地域,于是诸王不服,多地叛乱……

而刘邦又如何呢?不管他是否真的求贤若渴,一心忠上,爱护百姓,但是他明面上都是正义的,他入咸阳,先正名,再与父老约法三章,秋毫无所犯,此事一传出刘邦便得到了民心;起兵是以义帝的名义,项羽迁义帝随后又杀义帝,而刘邦在听闻义帝死讯却是放声哭泣,如此又全了他的忠义之名;他允诺诸王共分天下,将诸将所攻城尽予之,取得最大的联合力量!

于是这时,强弱之势逆转,刘邦给项羽定下十条罪状,以正义之名率领诸侯讨伐残贼,这便是大势所归了。

当刘邦在为称帝做准备时,项羽仍沉浸于王的气势,一个为最终目标营业,一个沉浸一时的意气风发,所以最后的结局其实并不难预测,引用太史公的话便是“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项羽太过骄傲太过感情用事,比打天下难的是守天下,而项羽本人显然不惧守国之慈,即使项羽渡过乌江又能怎样呢?会是“江东子弟多才俊,返土重来未可知”么?不,他依旧会失败。天下逢乱日久,百姓需要安定,刘邦不是一个不够英雄的人物但是他可以做好一个有气魄的帝王,而项羽逃走后若不改其脾性,那么天下都将是他的仇敌,若是项羽改了脾性,那他也不再是曾经的西楚霸王,他失去的是身上最浓烈的色彩,所以自刎于乌江是项羽最好的结局,骄傲着生下来,也骄傲着死去。

“非天意,乃人力也”,一个人的脾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结局。刘邦的胜利是他一步步苦苦经营而来,项羽的天下是因为他不断任性而丢的,纵有天意,也只是影响因素,真正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只有他自己的行为。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观今,刘邦项羽的成败也可侧面告诫我们自己“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所有的成功都并非天意而是辛苦的忍耐和筹谋,人生可以潇洒肆意,只是当结局的那一天莫要怨天尤人,心存不甘。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经年烈酒

别那么野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婚后动人

礼物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我有脑洞,谁有文采帮帮我
连载中云端若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