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关于你的

蒋潇潇默了默,随即笑着:“说真的,我总是能从你身上看到阿霖的影子。”

“你比从前在他身边时,更有他那种事业上杀伐果断、待人接物又谦逊温和的感觉了。”

纪豫行转头看着路边的草,遮掩眸底伤感的动作太过刻意,让蒋潇潇一时惊觉反思自己是不是说错了话。

却见他又转过头,眸间重新染上笑意,说:“那我这个兄弟做的,也就还不算失败。”

蒋潇潇失笑,笑过之后突然又问:“七年前,往我家递信的人,是你吧?”

一九四五年蒋清举生日那天,蒋潇潇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的来信,里面写着言江尚在战争里做的贡献,和一份讣告。

蒋潇潇将所有可能会同时认识她和言江尚的人的关系网都串了一遍,仍然一无所获。

本来她都要放弃了的时候,一个在她所串关系网之外的人——纪豫行出现了。

在此之前她是从来没有怀疑过纪豫行的,毕竟她和言江尚的事连张承霖都不知道,纪豫行这个和她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又怎么会知道呢。

后来的契机是战后人民代表大会,党中央对各地区负责人进行调整时,纪豫行担任了华东地区负责人。

而前任华东地区负责人,正是言江尚跟着的盛东升。

所有的谜团几乎是在一瞬间变得清晰,蒋潇潇也终于冥冥之中找到了纪豫行。

“你会猜到,这确实是我没想到的。”纪豫行回想着当时,娓娓道来:“四五年八月初,各地局势都已经安定下来,我被盛先生从山东召回了上海,来帮他整理在战争期间牺牲的华东各地区烈士的名单和资料。”

“整理到言江尚的时候,和我一起的另外一个小同志突然说了句那是他同学,然后给我讲了一段言江尚读书时候的八卦。”

“关于你的。”

纪豫行看着蒋潇潇,说了后面四个字,也让蒋潇潇一下就知道会是什么事。

“当时那个小同志说,言江尚毕业之后就离开了上海,估计你们俩也就没再见过,虽然仅仅从一段八卦里面我摸不清你们之间对彼此的感情。”

纪豫行话锋一转,语气骤然变得认真:“那段悲催至极的乱世已经有够多遗憾了,万一就因为我一念之间,让某件事冥冥之中得到了一分圆满呢。”

“所以没过几天,蒋清举生日,盛先生让我代他往蒋家送份贺礼的时候,我向他请示了把言江尚的事告诉你,他同意了之后我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向你表述,思来想去便写了那封信。”

蒋潇潇神色微动,诧异于他如此周全的考虑,之后再一次很是真诚地开口:“谢谢你,很圆满了。”

这次纪豫行笑着没说话。

*

几个月后,一群在文学领域卓有成就的文学爱好者自发成立了一个作家会,经中央决定,在允许的范围内,作家会可以参与关于国家文学事业发展的一切事宜,包括省级以上图书馆的管理问题。

于是第一届作家大会,议题之一便是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人选。

经过会前一次次的讨论、筛选,最终保留了三个候选人名额,待正式会议上做最终决策。

三位候选人分别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兴京报》主创人、**|党员、著名作家戴紫凝同志;清华中文系教授、《兴京报》创始人之一、著名作家童明轩同志;北大文学院院长,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偶像、著名作家黄鸿煊同志。

因为是国家作家会成立的第一次大会,所以主席、总理和纪汝琼等人作为列席人员出席。

会上,就国家图书馆馆长问题争论不休,戴紫凝和黄鸿煊的发言一次比一次激烈,说到最后都带了些咄咄逼人的意味。

戴紫凝目光落在会场前方的议题草案上,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国家图书馆不是文人雅集的书房,而是承载民族文化根脉、服务全民阅读需求的公共殿堂。我主张馆长需兼具‘守库’与‘拓新’两种能力。”

“‘守库’要能厘清馆藏典籍的脉络,比如对战时散佚的古籍善本,需牵头制定系统性的修复与编目计划,这方面我在北大中文系主导过《明清别集丛刊》的整理项目,深知文献保护的紧迫性。”

“‘拓新’则要让图书馆走出象牙塔,我主导创办的《兴京报》,多年来坚持将最新的新闻送到民众面前、坚持将最新的英雄精神传递到民众身边、坚持以通俗化语言解读经典文学,累计覆盖读者超千万,这种‘让文学贴近大众’的经验,完全可迁移到图书馆的公众教育活动中,比如开设面向青少年的典籍普及课、为基层文化站提供资源支持。”

戴紫凝话音刚落,黄鸿煊便抬手示意发言,得到准许后,他即刻开口,语气中带着对专业领域的笃定:

“紫凝同志提到的文献保护与公众教育固然重要,但国家图书馆更需承担‘学术高地’的职能。我在北大文学院任职期间,推动建立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数据库’,收录作家手稿、创刊号等珍贵资料近十万件,若能将这种学术化管理模式引入图书馆,可牵头组建跨院校研究团队,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度学术挖掘,比如开展‘近代以来文学与社会变迁’的专项研究,让图书馆不仅是‘藏书地’,更是‘研究源’。”

“此外,作为无数文学爱好者的交流对象,我更清楚大众对优质阅读资源的渴求,可通过设立‘作家驻馆计划’,邀请不同领域的创作者与读者面对面,既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影响力,也能为文学创作注入新活力。”

两人的发言各有侧重,戴紫凝紧扣“公共服务”与“实践经验”,多次以《兴京报》的传播案例佐证自己的管理思路;黄鸿煊则聚焦“学术建设”与“文化引领”,用文学院的数据库建设成果展现专业能力。

两个人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都差不多,戴紫凝的著作比黄鸿煊略少一些,但《兴京报》不管是在国内的影响还是在战时所发挥的带动作用,都不容小觑。

要投票也很让人头疼,投票过程中参会人员多次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始终拿不定主意。

但最后戴紫凝还是以一票之差的优势险胜黄鸿煊,荣任国家图书馆馆长。

此项议程之后,大会还在继续,但主席和总理等人在纪汝琼的陪同下,先行离席。

出了会场之后,主席想着戴紫凝平时那么温温柔柔的一个人,怎么今天这么反常,说话都那么激动,有些好奇开口,问了句:“我怎么觉得紫凝今天有些反常?”

纪汝琼组织了下措辞,才说:“您可能有所不知,夫人和黄鸿煊是有过一段爱情故事的,两人相爱很多年,夫人终于动了结婚的念头的时候,黄鸿煊转头爱上了另一个人,可能是因爱生恨吧。”

主席点点头,他从前好像听过一点戴紫凝和黄鸿煊的绯闻。

只是黄鸿煊这个人有才是真的有才,但是身上桃色新闻太多了,于公于私,让他当国家图书馆馆长还真的是件得多斟酌一下的事。

晚上戴紫凝结束了一天的会回家的时候,在自家前面不远处的那个饭店门口,遇见了来北京出差的蒋潇潇。

戴紫凝在上海的时间不多,但因着张承霖,她对蒋家的印象还是挺好的,所以就喊了蒋潇潇来家里坐坐。

戴紫凝喊人给蒋潇潇沏了茶,看着蒋潇潇看了几秒钟,突然想起来什么,又喊了人吩咐了句什么。

随后笑着和蒋潇潇说:“我这里有个人,怕是得让蒋小姐见见。”

蒋潇潇没想到自己有认识什么人是和戴紫凝关系不错,甚至是说来北京能住在戴紫凝家的人。

但还是认真点头应下:“好。”

“紫凝姨。”没过几分钟,张祈中从楼上自己的房间里下来,开口喊了人后站在戴紫凝身边。

平常在家里,戴紫凝待他如自己的孩子般极好,所以平常戴紫凝喊他下来,他便也就直接坐在戴紫凝身旁听她说话了。

但如果像今日这样,家里有客人来,张祈中就会站在戴紫凝身边——这是出于对客人的一种尊重。

蒋潇潇乍然听见一声少年人的清脆声音,眉目间带着一丝事不关己看过去。

只是这一看,整个人都僵在原地。

像。

太像了。

和张承霖十五六岁时简直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戴紫凝察觉到蒋潇潇的失神,笑着喊了张祈中过来,给她介绍:“张祈中,张承霖和顾诗月……嗯风月的儿子,四九年顾诗月去世后,这孩子就一直在我身边生活了。”

又向张祈中介绍:“蒋小姐……”

张祈中听着就要随着她的介绍喊人,却听她接着开口:“你父亲的小姨,你应该管她叫姨祖母。”

张祈中一顿,试探似的开口:“姨祖母。”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西江的船

宁得岁岁吵

狩心游戏

六十二年冬

当我在地铁上误连别人的手机蓝牙后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先生请坐
连载中以向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