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2章 1998年.再见

一年级下学期,六一儿童节,我有一个节目:诗朗诵月桂树。

记忆似乎不很好,所以五月刚到,就成天放学后被老师留住,然后一个劲的背诵,练习。

手里拿着一个作业本卷成的“话筒”,完整朗诵下来,总是被手心的汗水给湿了纸张,一是自己本来就紧张,二是怕老师骂。

一个月都是那么过的,真是那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其实老师是很有耐心的,一句重话都没有说过。

好不容易挨到六一,早上很早,就穿着白衬衫、黑西裤、黑皮鞋化妆去了。

98年,这样的装束是很绅士的,因为六一是很神圣跟隆重的,过节总是有过节的样子,每到节日,必定是张灯结彩举国欢乐的。

我是第九个节目,站在舞台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一片,顿时就晕得不行,所以第一句就吞吞吐吐了,好在节奏本来就慢,所以料想不知道实情的人也听不出什么不一样来。

每个节目会有送小红花,是老师们安排的,我的也不例外。

我的诗是上下两节,第一节完了还得跳一会,就是模仿月桂树长大的样子。其实第一节完了,我就怎么也记不起下一段的第一句是什么了,所以在跳的时候眼睛就直勾勾的看着台下的老师,意思是求救,哪知道我老师一直微微的笑着拍手,是给我鼓励么?

想不起了,真是想不起了,完了。就是这么个念头,所以跳得月桂树都是颤巍巍的,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见。

正想着时,有人送小红花上来了,是一个穿着粉红色裙子,扎着两个马尾,梳着齐刘海的姑娘,刚好跳完,隔朗诵估计就只有十秒的时间。

我就愣呆呆的看着走过来的女孩,接过她手里的小红花。当然,即使是盯着她走过来,我依旧是没有记住她的脸,不知道她具体长什么样,因为我在想着我的诗。

她给完我小红花,转身离开那一刻,拽了拽我的衣袖,我就很自然的低头看花,纸折的红花背面写着几行字,铅笔字,歪歪斜斜的,但是很秀气。

刚好是我接下来需要朗诵的前几句,经这么一提醒,就记起来了,也就楞呆呆的给朗诵完了,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我下了舞台。

幕后的转角,我就遇见了那个小女孩。不记得她的样子,就只记得齐刘海和两个马尾辫。

她伸手拦住我,说:把我的小红花给我。

这回我看清楚了她的脸,好漂亮的小姑娘,还貌似很熟悉。

我就把手里的小红花给她了。然后问:你都送给我了,为什么还要要回去啊?

她说:才不是,这是我自己的小红花。

我就问:那我的小红花呢?

她说:我怎么知道,反正又不该我去送。

我问:那你上去给我干嘛?

她说:还不是因为你不记得你要朗诵什么了,我是提醒你。

我又问:那你怎么知道我不记得了。

她说:感觉。

我说:哦。

然后我就走,因为我要回到我的座位上去。

她叫住我:喂,你不记得我了?

听她这么一问,我又站住了,仔仔细细的看她,还是很熟悉,还是不认识。

她又说:我叫杨絮,你之前叫我诶的。

她接着说:你被狗咬了好没好啊?

她这么说,我突然就想起了,这就是我傻傻等了一年多的那个姑娘,尽管还不知道为什么要等她那么久。

来,我请你吃糖。我拉着她的手就往小卖部跑。

啊哈,那天要表演节目,所以妈妈多给了一块钱,我就有两块钱。

在98年,一块钱可以买五块“大大”泡泡糖,十个棒棒糖,五十颗水果糖。当然,那些年最常见的也就是这么几种糖而已。对几岁的孩子来说,已经很多了,拥有这么“强”的购买力,幸福感是爆棚的。

在小卖部,我要买一块钱的糖,絮儿却把钱抢过去说,只买两个棒棒糖,然后找回的八角,叠好后塞我衬衣胸前的衣袋里。

后来我才知道,絮儿也有一个节目,是唱小燕子,排在第七,我之所以不知道是她,是因为我压根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还只顾上台前的紧张了,没看人长什么样。再说了,即使看了也不知道这姑娘就是我一直等着想见的那个姑娘了。

我告诉絮儿,我在她上学的路上等了她好久,就是没有等到过。

然后,絮儿告诉我,她知道我老是在路边坐着,因为那次逃课过后,她爸爸就每天开车接送。

难怪我总是看到一台黑色的桑塔拉路过。也就是在那会我知道,絮儿家还是有钱人啊。

有车的人家不多,有小车的就更少了,若不是家里特别富有,是不会开车的。

当然当然,这是在九十年代的时候,还是在九十年代的乡村。

絮儿上三年级,自然比上一年级的我懂事很多,虽然年纪差不多。

我每天的零花钱是一块钱,絮儿是三块,但絮儿只允许我花两毛,刚好买两颗棒棒糖,我一颗,她一颗。她花一块四,中午的饭钱,学校食堂的,七毛一份,米饭加两个荤菜两个素菜。所以我剩八毛,絮儿剩一块六,每天都是这样。

一个礼拜六天课。所以我存四块八,她能存九块六。于是每逢赶集天,我们就会拿存下的钱去吃小笼包或者牛肉粉,小笼包是一笼二十个,两块钱;牛肉粉是三块钱一大碗,都是炖的牛肉。每个月就买一袋桃片,五块钱一大袋,够吃两三个礼拜。

嗯,得说说赶集天。那可是个大日子,每五天一次,商贩就集中在一条街上,各自卖着自己的东西,虽然不怎么高档,但什么都有,说是香港来的衣服最销行,因为花色好看。赶集的人也很多,常常都是拖家带口的,可能买点盐巴味精什么的,也可能什么都不买。赶集的人们还会穿好看的衣服,好好打扮打扮,其实到底了就是图个热闹,图个习俗罢了。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也没什么总是需要买的。不是什么特殊日子的话,人们的新衣服大致是到年关的时候添一套的,小吃什么的倒是需要买点,比如糕点什么的,隔一两个月称几斤新鲜的猪肉。唔,猪肉两块多一斤,多是屠夫从农家买生猪宰杀再卖的,乡村嘛,还没有建养猪场。农家人也养猪,一般是一家养两头,腊月的时候宰了,还请左邻右舍吃“刨汤”,就是做一大桌子刚杀的猪肉,过几天就做成腊肉,挂在火炕上方,用香树的生枝桠烧的烟烘烤,一挂就是一年,吃的时候就割一块来做,很香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经年烈酒

穿越两界的杂货铺

婚后动人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别那么野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
小姑娘,又二十年过去了
连载中蓝朝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