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重要的突破:合作论文的发表
那场关于中药药效的数据化探讨,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沈聿珩心中那扇紧闭已久的、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她不再将中医视为纯粹的“经验主义”或“玄学”,而是开始将其看作一个蕴含着无数待验证科学假设的庞大宝库。
而这种转变,很快体现在了实际行动上。
她主动提出,就以那位她们共同成功治愈的、顽固性心绞痛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为案例,合作撰写一篇论文。重点不在于单纯汇报病例,而在于深入分析中西医结合在该病例中的协同作用机制,尤其是尝试用现代药理学和生理学原理解读中药方剂的起效逻辑。
这个提议让顾清涵惊喜万分。这意味着沈聿珩不仅从内心开始接受中医,更愿意用她所擅长的、国际医学界通行的“语言”——严谨的论文——来为这种结合正名。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投入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在这篇论文上。沈聿珩负责梳理患者的全部西医检查、影像、手术及用药数据,用精确的图表和统计学方法展示疗效;她更是发挥所长,深入检索和研究了顾清涵所用药方中每一味主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将“温阳”、“活血”、“益气”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改善线粒体功能”、“调节炎症因子表达”、“促进血管内皮修复”等可被理解的机制假说。
顾清涵则负责详细阐述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方剂配伍的精妙(如“君臣佐使”原则在此案中的应用),以及治疗过程中随证加减的变化依据。她也提供了大量关于中药安全性、煎煮方法、用药监护的实践经验。
她们在沈聿珩的办公室或安静的图书馆讨论区度过了无数个夜晚。有时会为了一个机制的阐述争得面红耳赤,一个坚持要用最精准的分子通路描述,一个则认为需保留中医整体观的原意;有时又会因为一个共同的发现而兴奋不已,比如某味中药的活性成分恰好能弥补西药在某些靶点上的不足。
争论、磨合、互补、启发……这个过程艰辛却充满乐趣。她们仿佛两个来自不同星系的探险家,努力绘制着一幅能让两个世界的人都看懂的、全新的医学地图。
沈聿珩惊讶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复杂和精妙,那些她曾认为的“模糊”,背后往往蕴含着对人体系统动态平衡的深刻洞察。顾清涵则折服于沈聿珩缜密的逻辑和追根究底的科研精神,她带来的科学视角,让自己对传承的学问有了更深层次、也更现代的理解。
数月的努力之后,一篇观点新颖、数据扎实、论述严谨的论文终于完成。她们选择投递了一份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医学期刊。
等待审稿的过程是焦灼的。这不仅仅是学术成果的检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她们共同努力、试图融合两种医学文化的第一次正式亮相。
终于,在一个平凡的下午,沈聿珩的邮箱收到了来自编辑部的邮件——论文经过小幅修改后,被正式接受了!
那一刻,即便是冷静如沈聿珩,也忍不住握紧了拳头,眼中迸发出明亮的光彩。她几乎是立刻拿起手机,拨通了顾清涵的电话。
“顾医生,论文接受了。”她的声音依旧保持着平静,但语速比平时快了几分,透露出内心的激动。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随即爆发出顾清涵难以置信的、带着颤音的欢呼:“真的吗?!太好了!沈主任!这真是……太好了!”
隔着电话,沈聿珩仿佛都能看到对方喜悦得跳起来的样子,她的嘴角也不自觉地向上扬起一个清晰的弧度。
论文正式在线发表的那天,在医院的同事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尤其是看到作者栏并排着的“Shen Yuheng”和“Gu Qinghan”,以及那个极具吸引力的标题——《中西医协同治疗难治性心绞痛:个案报道与机制探讨》。
心外科的人惊讶于沈主任竟然会如此深入地研究中药机理,中医科的人则惊叹于顾医生能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科研结合得如此出色。而更多的人,则从中看到了某种超越普通同事合作的专业默契与相互成就。
院长甚至在一次中层会议上特意表扬了这项成果,称之为“我院中西医结合探索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突破和典范”。
面对周围的赞誉,沈聿珩的反应是淡淡的一句:“只是基于事实和数据的一次客观报道。”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这篇论文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标志着她个人认知疆界的拓展,也见证了她与顾清涵之间那座无形高山的翻越。
而对顾清涵而言,这篇论文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肯定。它不仅肯定了中医的价值,更肯定了她所选择的、试图融汇中西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肯定了她和沈聿珩之间这种独特而珍贵的“合作”。
成功的喜悦需要分享。下班后,两人极有默契地又一次来到了那家安静的私房菜馆。
这一次,没有酒精,只有清茶。但气氛却比上一次更加放松和愉悦。
“恭喜你,沈主任。”
“恭喜你,顾医生。”
她们以茶代酒,相视而笑。笑容里,有成功的欣慰,有并肩作战的默契,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悄然滋长的亲近感。
重要的突破,不仅仅是一篇论文的发表。
更是两颗心,在共同追求的事业道路上,又一次不知不觉地靠近了一大步。
科学为桥,心意渐通。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