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联合门诊开设:新的合作平台
那两件刻着彼此印记的礼物,如同无声的宣言,悄然改变了沈聿珩和顾清涵之间相处的气场。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与日俱增,流淌在工作的间隙,弥漫在偶尔交汇的目光里。她们不再需要刻意回避或试探,一种稳定而舒适的信任感已然建立。
而医院管理层,显然也注意到了这对“黄金搭档”在疑难杂症处理上产生的“1 1>2”的惊人效果,尤其是那篇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合作论文,更是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实证。
于是,一个酝酿已久的计划被提上了日程:正式开设“心脑血管疾病中西医联合门诊”。
消息传来时,沈聿珩和顾清涵正在共同查看一位患者的复查报告。科主任亲自找她们谈话,说明了开设这个门诊的初衷:整合资源,优化诊疗流程,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希望她们能将成功的合作模式固化下来,成为医院的一个特色品牌。
“你们两个配合默契,又各有专长,是这个门诊最理想的人选。”主任笑着说,“怎么样?有没有信心把这个摊子撑起来?”
沈聿珩和顾清涵对视了一眼。她们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但更多的是一种“果然如此”的了然和跃跃欲试的兴奋。
“没问题。”沈聿珩率先开口,语气是她一贯的冷静笃定,“我们可以制定详细的接诊流程和协作规范。”
“我会全力配合沈主任。”顾清涵紧接着表态,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彩,“这确实能帮到很多徘徊在中西医之间的病人。”
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她们利用下班时间,一起商讨门诊的细节:诊室如何布局才能方便两人同时看诊和交流?病历系统如何改进才能同时清晰呈现中西医的诊察记录和处方?初诊和复诊的患者如何分流?遇到意见分歧时的决策机制是什么?
这些讨论不再是之前的理念之争,而是纯粹的技术性磨合。她们各自发挥长处:沈聿珩逻辑严密,擅长构建框架和流程;顾清涵心思细腻,更能从患者体验和中医特色出发提出建议。
最终确定的方案是:诊室放置两张并排的办公桌,共用一台电脑显示屏。患者进入后,先由沈聿珩询问西医病史、查看影像化验报告,进行体格检查;再由顾清涵进行中医的望闻问切,综合双方信息后,共同商定最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现场开具处方或治疗单。病历系统也做了优化,新增了中医证候诊断、舌脉象记录、中药处方等模块。
联合门诊开设的第一天,吸引了众多患者前来。有的是久治不愈的老病号,有的是看到宣传慕名而来,还有的是之前她们成功治愈的患者介绍来的。
诊室里的气氛忙碌却有序。
“患者女性,62岁,高血压病史20年,近期头晕头痛加重,服用三种降压药仍控制不佳,夜间尿频。”沈聿珩简洁地介绍着情况,指着电脑上的血压监测曲线和化验单,“电解质轻度紊乱,肾功能有早期损伤迹象。”
顾清涵凝神切脉,观察患者舌苔(舌质暗红,苔薄黄腻),又仔细询问了情绪、睡眠、饮食口味等情况。然后她看向沈聿珩:“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兼有湿热下注。西药降压的同时,可能需要平肝潜阳、滋补肝肾、兼清湿热。或许可以试试天麻钩藤饮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沈聿珩快速思考着中药方剂与西药可能的相互作用,点了点头:“可以。但利尿成分的西药需要酌情减量,注意监测血钾。同时加用改善肾血流的药物。”
两人意见高度一致。处方很快开出,患者拿着两张单子,脸上带着希望离去。
下一个患者是冠心病支架术后,仍然胸闷、焦虑。
沈聿珩查看完冠脉造影影像和心电图:“结构问题已经解决,但心脏功能恢复和焦虑情绪需要调整。”
顾清涵切脉(脉弦细)并问诊后补充:“属心血瘀阻合并肝气郁结。除了继续营养心肌,还需要活血化瘀、疏肝解郁。之前那个验方,血府逐瘀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或许可以再用一段时间?”
“可以。抗焦虑药物暂时不变,观察中药效果后再调整。”沈聿珩表示同意。
一上午的门诊,节奏飞快。她们时而低声交换意见,时而默契地点头,时而各自专注检查,但总能很快在治疗方案上达成共识。不同的医学语言在这里交汇融合,最终形成一份份为患者量身定制的、融合了两种智慧的治疗计划。
候诊的患者们看着这对风格迥异却配合无间的医生,眼中充满了信任和好奇。
新的联合门诊,就像一个精心打造的平台,将她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不再是偶然的合作,而是常态化的并肩作战。
在这里,她们是真正的战友,共享着同一间诊室,面对着共同的病人,承担着共同的责任。
每一次成功的诊断,每一次患者病情的好转,都让她们之间的联结更加牢固,也让那种超越工作伙伴的情感,在日复一日的默契配合中,悄然生长,愈发根深蒂固。
联合门诊,成为了她们故事新的篇章,也成为了孕育更多可能的温暖土壤。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