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另一方的压力:沈家父母的疑问
就在沈聿珩和顾清涵的关系在日常琐碎与专业合作中悄然升温,逐渐形成一种只可意会的默契时,来自另一方的压力,却不期而至。
沈聿珩的家庭,与顾清涵那种世代行医、带着传统文化底蕴的家族不同,是典型的、高度现代化的高知家庭。父母都是顶尖大学的教授,父亲研究理论物理,母亲专攻分子生物学。他们崇尚科学、理性与绝对的逻辑,一生都在与公式、数据和实验打交道,相信一切现象都应能被测量、分析和解释。
他们一直以女儿沈聿珩为傲。她完美继承了家族的智商和理性思维,并在医学——这门他们认为是“应用科学”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心脏外科副主任的头衔、精湛的手术技术、发表的高水平论文,都符合他们对“成功”的定义。
然而,最近几次通话,沈母察觉到女儿的一些细微变化。
以前聊起工作,沈聿珩多是谈论手术的难度、技术的突破、或是某个疑难病例的解决方案,语气是冷静而专注的。但最近,她的话题里偶尔会穿插进一些“非标准”的内容。
比如,她会提到“联合门诊”的合作模式,提到“中医药在术后康复中显示出一定的辅助效果”,甚至有一次,还极其罕见地评价一位同事“思路独特,有值得借鉴之处”。虽然语气依旧平淡,但知女莫若母,沈母敏锐地捕捉到了那平静语调下的一丝不同寻常的……认可?甚至欣赏?
更让沈母心生疑虑的是,一次周末视频通话时,她无意中看到女儿书房背景的架子上,除了厚厚的医学专著和外科学期刊,竟然多了几本明显是中医相关的书籍,书名带着《内经》、《伤寒》之类的字眼。这简直像是天文物理学家的书架上突然出现了占星术手册一样违和。
“聿珩,你什么时候对中医感兴趣了?”沈母状似无意地问起,“我记得你以前一直认为那缺乏科学依据。”
视频那头的沈聿珩明显顿了一下,随即用一贯冷静的语气回答:“只是工作需要,了解一下不同的理论体系。有些地方确实……有一定启发性。”她甚至用了“启发性”这个词。
工作需要?了解不同体系?沈母心中的疑团更大了。她了解自己的女儿,沈聿珩绝不是会浪费时间在“不科学”事物上的人。这种转变,必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她开始旁敲侧击地向女儿医院里相熟的同事打听。很快,一些风言风语便传到了她耳中。
什么“沈主任和中医科那位顾医生走得很近”……
什么“两人联合门诊配合默契,形影不离”……
什么“有人看见沈主任收了顾医生送的礼物”……
甚至还有那次老爷爷“夫妻档”的乌龙事件,也被添油加醋地传了出来。
这些信息碎片拼凑在一起,让沈父沈母坐不住了。
在一个周末,沈聿珩难得休息的日子,父母的视频电话再次准时响起。寒暄过后,沈母终于忍不住,切入了正题。她的语气尽量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冷静和客观,但问题却直指核心:
“聿珩,我和你爸爸听说,你和一位中医科的医生合作很密切?好像姓顾?”
沈聿珩正在看书,闻言抬起头,对着摄像头,脸上没什么表情:“嗯,顾清涵医生。我们在联合门诊合作,效果不错。”
“只是合作?”沈父推了推眼镜,加入了谈话,声音沉稳却带着审视,“我们听到一些说法,似乎超出了普通同事的范畴。”
沈聿珩蹙了蹙眉:“什么说法?”她不喜欢这种拐弯抹角的打探。
“比如,过于亲近,引人误会。”沈母接过话头,语气加重了些,“聿珩,你知道的,我们对你的职业发展一直很支持。但你选择的道路,应该是基于严谨的科学和清晰的逻辑。中医那种……经验性的、甚至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东西,与我们家的理念并不相符。我们希望你交朋友、与人交往,也应该是同一类人,有共同的语言和世界观。”
她顿了顿,意有所指地补充道:“尤其是那种涉及……私人情感的密切关系,更需要慎重。我们担心你因为一时的工作接触,产生一些……不理智的判断。”
话已经说得相当明白了。他们听到了风言风语,他们不认可中医,因此也更加不认可女儿与一位中医医生产生超出工作之外的、密切的私人关系。他们认为那是一种“不理智”的偏差。
沈聿珩沉默着。视频窗口里,她的脸上一片平静,但熟悉她的人能看出那平静下蕴藏的不悦和抗拒。她不喜欢父母这种基于偏见和传闻的干涉。
“顾医生是一位非常专业、优秀的医生。”她开口,声音冷了几分,“我们的合作基于对患者有益的实践,并非不理智。至于私人交往,我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聿珩,”沈父的声音严肃起来,“我们不是干涉你,是提醒你。不同的成长背景、知识体系、价值观,会导致根本性的差异。现在可能因为新鲜感觉得‘有启发性’,但长久来看,缺乏共同基石的关系是很难稳固的。我们希望你能找一个……更‘合适’的伴侣。”
“合适”两个字,被刻意加重了。意味着同样的高知背景,同样的科学信仰,甚至是……异性。
沈聿珩的嘴唇抿成一条冷硬的直线。她没有立刻反驳,但眼神已经彻底冷了下来。
来自家庭的、代表着“理性”和“科学”的压力,第一次如此直接地摆在了她的面前,与她内心那份悄然生长、却尚未完全明晰的情感形成了尖锐的对峙。
她忽然清晰地意识到,横亘在她和顾清涵之间的,或许不仅仅是医学理念的差异,还有更深层次的、来自家庭和出身背景的鸿沟。
视频通话在一种不太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沈聿珩放下手机,走到窗边,看着窗外城市的夜景,久久沉默。
父母的质疑像一块冰冷的石头投入心中。她第一次开始真正思考“差异”这个词的重量。
然而,当她想起顾清涵温暖的笑容、专注捻针的神情、还有那份笨拙却真诚的关怀时,父母那些关于“共同语言”和“合适”的理论,似乎变得苍白而无力。
理性告诉她,父母的话并非全无道理。
但心底某个声音却在说:那些“差异”,或许正是顾清涵如此独特、如此吸引她的地方。
另一方的压力如期而至,没有迫使她退缩,反而像一剂催化剂,逼着她不得不更认真、更深入地去审视自己内心那份已然无法忽略的情感。
她需要做出选择。不是基于家庭的期望,不是基于理论的异同,而是基于她自己的心。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