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生活中的小习惯:互相影响与改变
联合门诊的开设和那杯走廊咖啡,像两条缓缓交汇的溪流,将沈聿珩和顾清涵的生活更紧密地缠绕在一起。这种交融不再局限于诊室那方寸之地,而是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彼此日常的细枝末节,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
沈聿珩发现自己的一些“不健康”偏好,正在遭遇无声的“干预”和温和的“颠覆”。
她办公桌抽屉里囤积的、用来提神的三合一速溶咖啡包,不知何时被换成了独立包装的、品质更好的黑咖啡粉,旁边还多了一小罐顾清涵带来的、据说能“缓和咖啡寒性”的□□糖。她皱着眉头尝试了一次,发现确实比工业糖精和植脂末混合的速溶产品口感纯粹得多,虽然依旧苦涩,但回味却干净了许多。
她习惯性忽略的午餐,现在也时常会被打断。有时是顾清涵带来的自家炖的、清淡却营养的汤盅,有时是她看似随意递过来的一个洗好的水果或一小把坚果,语气自然得像是顺带:“沈主任,尝尝这个,患者自家种的,没打农药。”或者“下午还有手术,空着胃不好。”
起初沈聿珩会下意识拒绝,但顾清涵总有办法让她接受——要么是搬出“中医养生理论”,要么就是用“不能浪费食物”这种朴实的道理,眼神清澈坦荡,让人难以拒绝。几次下来,沈聿珩竟然也开始习惯在忙碌的间隙,吃一点东西垫垫肚子,胃痛发作的频率显著下降。
更让她自己都感到惊讶的是,她开始下意识地关注顾清涵的茶杯。那只白色的马克杯里,似乎永远泡着各种颜色奇怪的东西:红色的枸杞、黄色的菊花、褐色的决明子、或是几片看不出原料的草根树皮。有一次,她甚至鬼使神差地问了一句:“今天喝的是什么?”
顾清涵有些意外,随即笑着解释:“是玫瑰茄和陈皮,疏肝理气的,看你最近好像有点累。”
沈聿珩“嗯”了一声,没再多说,心里却莫名记下了“疏肝理气”这个词,甚至后来在某次因为一个复杂病例而倍感压力时,脑子里莫名闪过了那杯红艳艳的茶水。
而另一方面,顾清涵也清晰地感受到了沈聿珩带来的改变。
她发现自己看诊时,会不自觉地更加注重收集客观指标。遇到头晕的患者,她会多问一句血压血糖如何;遇到心悸的,会提醒对方去做个心电图排查。她开始更主动地去查阅患者的影像报告和化验单,尝试着用沈聿珩能理解的语言,将“肝阳上亢”与血压波动、交感神经兴奋联系起来,将“心脾两虚”与贫血指标、心脏超声表现相互参照。
她的处方思路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开具中药时,她会更主动地考虑与患者正在服用的西药是否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甚至会提前查阅文献,准备好应对沈聿珩可能提出的、关于药物代谢途径或受体结合机制的“拷问”。这种被迫的“科学化”思考,虽然有时让她觉得掣肘,却无疑让她的用药变得更加严谨和安全。
她甚至习惯了沈聿珩那种直接、有时甚至略显冷硬的沟通方式。以前会觉得被冒犯的质疑,现在她能更平和地将其视为一种学术探讨和另一种视角的补充。她发现,剥开那层冰冷的外壳,沈聿珩的逻辑背后往往是对患者极致负责的审慎。
生活中的小细节更是无处不在。顾清涵发现自己办公桌的笔筒里,不知何时混入了几支沈聿珩常用的那种极细的、写英文报告用的签字笔,出水流畅,适合写处方上的小字。而她偶尔带去门诊分享给护士们的自制小点心,总会特意留出一份味道最清淡、糖分最低的,因为知道某位主任不喜欢甜腻。
她们依旧保持着各自的专业领域和生活方式。沈聿珩的世界里,数据、逻辑、效率仍是主旋律;顾清涵的天地中,气血、阴阳、调和依然是不变的根基。
但不知不觉间,沈聿珩的咖啡里多了几分温润的考量,顾清涵的药方里添了几分科学的审慎。沈聿珩开始知道“久视伤血”,会提醒长时间看片子的住院医注意休息;顾清涵也明白了“电解质紊乱”的危险性,会更关注脱水患者的化验结果。
她们像两棵原本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树,各自的根系却在深处悄然交织,互相汲取着养分,也互相支撑着生长。你改变着我,我影响着你,无声无息,却又真实可见。
这种渗透到生活细节里的改变,远比任何轰轰烈烈的告白都来得更加绵长和有力。它意味着接纳,意味着适应,意味着对方已经成为了自己生活中一个自然而重要的存在。
也许当事人尚未完全察觉,但旁观者,如联合门诊的护士,却看得分明。
“沈主任现在居然会吃点心了呢!”
“顾医生最近开药前都会反复核对西药说明书哦!”
“她们俩真是越来越像了……”
这些细小的变化,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两人之间那片早已生机勃勃的情感土壤,静待花开。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