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桥的木板在脚下轻轻颤动,浪潮在桥下拍击,带起的湿气很快沁透衣料。
三人走在沈昭桉身后,直到踏上观海台的石基,才真正看清这座跨海之台的规模。
穹顶的铜环近在眼前,刻度细密到需要眯起眼才能辨认。每一刻度的末端,都镶着细如米粒的水晶,随着铜环转动闪烁——像是天上的星,坠到人间。
“观海台分外台与内院。”
沈昭桉抬手,指向铜环下方的环形场地,“外台学技,内院定局。你们先过外台。”
外台的场地分为四角,每角立着一架奇形器具——既像弩,又像剑架。
一位穿青色短袍的女子走过来,腰间挂着两柄窄刃短剑,眼神冷得像海雾。
“我是顾霁寒,外台试官。”
她把短剑插进架上,“规矩很简单——剑与身要合,身与息要合,息与天象要合。”
曳衡看向场地中央——那里有一枚倒置的半球镜,镜内反射着穹顶铜环的刻度与光点。
试炼开始。
顾霁寒挥手,四架器具同时转动,剑架上悬挂的短剑像被风推着,从不同方向斩来。
陶言昔先动,她反手抽剑,肩膀随着脚步微微沉下——曳衡注意到她的动作是先压横膈膜,再带动下盘发力,这让上肢的剑路更稳。
“用横膈膜锁住核心,不让重心被外力带走。”曳衡在心底默记。
岑归雪动作更快,她的剑身几乎贴着来剑划过,利用手腕的外旋带动剑锋偏离半寸——这是用腕关节的旋转半径来化解力道,不靠蛮力。
曳衡出剑时,穹顶铜环的光点正从半球镜的一侧滑过。她忽然意识到,剑的出手时机,可以借光点的位置来判断节奏——就像昨夜用呼吸与铃声对齐一样。
于是,她吸气到七成时出剑,呼气未尽时收回,剑锋与光点恰好在镜中重合,像是斩落了一颗坠星。
顾霁寒在旁边点了点头,却没说话。
半刻钟后,四架器具同时停下,铜环也归于缓缓转动。
顾霁寒收剑入鞘:“三人过关。”
沈昭桉走上前,把一块青铜小牌递给她们。牌上刻着观海台的内院符——一枚浪尖上的星。
“明日入内院。”她的目光像潮水般扫过三人,“你们会见到观海台真正的天眼,也会见到——”
她顿了顿,嘴角微抬,“不希望你们见到的东西。”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