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曜衡台第三层的石地泛着细湿的光。
沈曳衡踏上台面,迎面是一道高三丈的圆环机关,三层嵌套,像一只倒扣的天球仪。
副使在一旁介绍:“三重轮,需要四人同时操作,每人掌一节。你的节在最内层——调准星轴。”
这类机关用于模拟天象。三层轮的同步精度要求极高,任何一环的节奏偏差,都会让星轴的刻度错位。
更难的是——三层轮彼此带动,力的传递会放大误差。
曳衡先摸星轴的支架。它是细长的青铜杆,末端连着指针。
第一触感:杆身略有回弹。这是因为有人松了轴心的紧固环,使得力传递时有细微延迟。若直接硬转,会越转越偏。
她低声对右侧操作外环的老匠说:“起轮慢半拍。”
老匠抬眼看她,不问原因,只在她按下踏板时慢了一息。
这多出的一息,让回弹有时间消散,她才能在内轴上锁住零点。
要点1:节奏吸震——多人协作时,调整自己的起步节奏来消化机械的延迟,就像人体缓冲膝关节吸收冲击。
操作星轴必须同时做两件事:手臂微旋,带动指针走刻度;脚在踏板上配合力道,传递到齿轮组。
她采用了上下分力法:下半身重心稳定,双脚脚弓贴合踏板边缘,力从脚弓到膝、再到髋关节,形成一条稳固的垂直力线;上半身的动作尽量独立——肩关节放松,肘贴肋骨,腕关节做最小幅度的旋转。
这种上下分离,就像在风中观剑——风推身体,但剑尖依旧直稳。
运转到第七刻时,内轴突然发出轻响,指针偏了一分。
她的余光捕到左后方有人手腕一抖——那是负责中环的青年,故意让齿轮传递多出一瞬力,试图让她的刻度出错。
她没有停,也没有回头。
只是调整呼吸,把吸气的时长拉长半息——这半息内,她的腕旋速度放慢,让多出来的冲力化在关节松开的瞬间,不传到指针上。
要点2:呼吸卸力——用呼吸节奏的长短配合关节的松紧,吸收来自外部的干扰力。
指针重新对回刻度。外环的老匠看了她一眼,眼里有了笑意。
三重轮的最后一步是“星回”,四人要同时反向操作,让轮组归零。
曳衡先呼出一口气,让身体的所有小关节松开,再用脚弓发力,带着上半身缓缓转腕。
她听到外环的木件在低吟,知道老匠的节奏和她同步。
为了让中环的人不再有机会捣乱,她在每一转的末端故意多停一个极小的瞬间——这让力的传递由她来掌握节拍。
要点3:节拍主导——在多人协作中,通过细微的停顿或加速,暗中让自己的动作成为基准节奏,从而控制整个结构的同步。
星回完成,三重轮的刻度对齐零点。铜锁“咔”的一声合上,整个机关停止转动。
副使看着刻度,淡声道:“零差。”
中环的青年勉强笑了笑,转身下台。
老匠拍拍曳衡的肩:“你脚的力比手还稳。”
“脚稳,手才有地方发力。”她答。
晚上回到院子,她没有立刻收工。
她搬出一张旧桌,把四条桌腿看作四个协作点,自己独操作两条腿的同时,用脚尖顶住第三条,让力量均衡。
她反复调整,练习在一条腿松动时,用身体的节奏稳定整个结构。
身体是最初的机关,节奏是最大的齿轮。
稳住自己,才能稳住所有与自己相连的部分——无论是木轴、齿轮,还是人。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