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下来,曜衡台像一盏巨灯,层层平台都透出温黄的光。
沈曳衡接到任务——在子时前,完成一次“夜凌观测”,并在观测结束后演示一个简易的触发机关。
看似例行,副使却提醒:“今晚不安稳,有人等着看你出错。”
她没问是谁。
观测点在台西角,那里立着一座双筒式凌星架。两根光筒之间夹着一条细刻度线,只要天体经过刻线,便能记录其凌星时间。
她走近时,脚下的木板轻轻发颤。
第一感知:脚底传来的不均匀频率。
这不是风,而是有人在下面的支柱上做了手脚——木楔松了。
她没有俯身去看,而是直接调整姿势:双脚平行,脚弓轻轻外展,让重心更宽;膝微屈,腰脊轻挺,形成人体减震器——每当脚下轻颤时,膝关节的微幅弯曲会吸收震动,减少传到眼睛的幅度。
她扶上光筒,关节分段锁定:脚、膝、腰是第一段稳定,肩、肘是第二段,腕与指是第三段。只有最末端的指关节在做微调,其他部分都像嵌进地里一样稳。
天空中,天蝎座的心宿二缓缓移向刻线。
她不急着记录,而是配合呼吸——吸气时让眼皮微放松,呼气时轻收下颌,让视线稳定在刻线的交点。
心宿二正好擦过刻线的那一刻,她低声报数:“子时三刻零四分。”
她的声音压得很稳,因为她知道——读数时声带的震动也会传到身体,哪怕是轻轻的,都会让手指在筒上微抖。她把气留到读数后才呼出。
副使在一旁记下,眼角余光掠过平台下的人影,什么都没说。
观测完毕,她移到内台,那里摆着一只小型木制机关盒。盒面雕着三层齿轮,任务是——在十息内用外力触发,让内里的铜铃响。
旁观的学官们半围成圈,灯光偏低,影子在木板上交错。
她上前,先用手背轻触盒面,感到齿轮传来的微弱阻力。
阻力不均——说明有人给其中一枚齿轮涂了粘性物,齿合时会卡顿。
十息的时间很短,不能硬转。
她做了一个动作——将双手轻轻搓了一下,再握住齿轮边缘。
这是掌温调节:双手搓热,掌温传到木齿面,让表面薄薄的粘层稍微软化;同时,搓手还能让指尖的微循环加快,握力更精确。
齿轮松了一分,她趁势用拇指外压 食指内勾的对向力法,平稳带动齿轮旋转。
带动第一枚后,她没有直接推第二枚,而是用腕关节顺势旋,带出惯性联动——让第一枚齿轮的动能传给第二枚,节省力量与时间。
八息,铜铃轻响。
她收回手时,指尖自然放松,掌心微凉,这是因为紧张动作后的毛细血管收缩,她在心里默数三拍,等温度回稳才转身离开机关盒——这样别人看不出她刚才用过多大力。
铃声落下,围观的学官里有人笑道:“看来机关盒还是容易些,不像观测那般费眼。”
这是试探——暗指她夜观不稳,是因为有人看到台板颤动。
她转身看着那人,语气淡:“观测靠眼,机关靠手。手能稳住齿轮,眼也能稳住星。原理是一样的——关节分段,力从最末端走,前面的全稳。”
她边说边抬手,示范她观测时的姿势——脚到膝、膝到腰、腰到肩、肩到肘、肘到腕,每一节都是缓冲,每一节都是控制。
那人一时没话接,反倒有人低声附和:“确实。”
副使走过来,不动声色地将机关盒推到一旁:“夜凌和机关,都是看谁的内部与外部配合得更好。内部是呼吸、骨骼、关节;外部是风光、器械、局势。哪个环节断了,整个就塌。”
他说完,看向曳衡,“明日卯时,你来第三层。”
回到小院,夜色浓重,风吹得树影乱晃。
外部的风吹到剑身,她顺势调重心,让剑尖的晃动与风的推力抵消。
这一刻,她感觉身体和剑像是一个整体——外部环境和内部控制合在了一条无形的线里。
练完三十息,她停下,看着剑尖在夜色中的位置——直、稳、无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