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的标志
2008年6月11日
“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高程已于于昨日17时左右降到720米之721米之间,这标志着堰塞湖的抢险任务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排出的洪峰也已安全通过绵阳市…”
听到街边小卖部传来的电视新闻声,张思敬不禁停下脚步听了一会。
太好了,他心想,这半个月来他一直关注着地震救灾的情况。
离着再远也是故乡啊。
上月大地震后,局里举行了募捐,他在女儿和妻子的支持下捐出了两个月的工资。
有段时间他甚至看着废墟救援的新闻就难受。
听完报导,他赶忙加快脚步,沿着街道走到河边,再顺着堤岸走了一会,找个地方过了马路,来到一处大门前。
门旁的白色牌子印着“安县第一实验中学“。
门里站着个瘦高的年轻人,他看到张思敬挥了挥手。“张队,您可算来了。”
张思敬进了门。“不好意思啊,自行车胎爆了,我走来的。”
“那您给我打电话,我去接你多好。”
“不,你还是在现场多帮帮忙吧。”张思敬边说边往学校里走,“情况怎么样了,死者身份确认了吗?”
“嗯,是学校的英语老师,名叫冯远玲,35岁,离异。昨晚下班后没有回家,一晚上没联络家人,今早学校感觉不对劲,报了警。”穿着便服的年轻人指着另外一边的建筑说道,“张队,这边,初中教学楼。”
走上楼梯,年轻人继续说道:“辖区民警接的案,调了校门口的监控,结果发现人昨晚根本没出校门。之后动员了全校老师配合,不久在教学楼天台发现了尸体。”
说话间已经上到了四层,再往上走,可以看到通往天台的铁门前已经拉上了警戒线。
“事情还没有公布给学生,老师们也让他们回岗位了。”
张思敬点了点头,打开铁门,来到了空旷的天台,可以看到法医组已经对现场完成了搜证,尸体也盖上了白布。
六月温度适宜,今天又是个大晴天,万里无云,看以看到不远处的河水正缓缓淌着。
“呼,这上面视野真不错。”张思敬转头问道,“死因呢?”
“颅骨粉碎性骨折造成的颅内出血,脑后受到了重击,一击毙命。”
“凶器?”
“还没找到,但推测应该是金属棍状物。”
“通知家属了吗?”
年轻人摇了摇头:“只有个女儿,也在一中,初中部,还没通知。”
张思敬来到尸体旁,蹲下掀开了白布。英语老师表情扭曲,睁大着双眼,虽然没有化妆,但皮肤白皙光滑,可以看得出来平时保养得很好。
张思敬猛地吸闻了几下。
“突然怎么了?张队。”
“嗯…”张思敬皱了皱眉,“继续找凶器,尸体可以抬走了,现场还发现了什么?”
年轻人边打着手势让人抬走尸体,边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袋子:“天台的钥匙,在门里面找到的。”
张思敬接过袋子,钥匙上贴着写有‘天台’的小白布。
“好像是冯老师昨天白天从总务处借的,说是想上来透透气。”
“还有谁有天台钥匙?”
“校工,要找他过来吗?”
张思敬点点头,年轻人向门走去。
“小于,叫别人去,案情还没介绍完呢。”
“啊,对。”小于拍了拍门旁站岗的刑警,“麻烦你了。”
小于叫于杭,去年刚从警校毕业,人聪明,办事也麻利,就是时不时会少根筋。
“昨晚冯老师最后一次被人看到是什么时候?”
“第一节晚自习后,她上完课,回到办公室,被同事们看到了,但没人跟她说上话。”小于想了想又补充道,“而且教学楼梯口的监控也没拍到她出教学楼。”
“是直接上楼顶了吗?”
“嗯,同事们说她当时看起来还算正常。”
张思敬皱着眉头看着小于。“什么叫还算正常?”
“听说最近好像都心事重重的样子。”
“钥匙拿去测指纹,” 张思敬将袋子交给小于,然后走到门边仔细观察门锁。“发现尸体的时候门是上了锁的?”
“对,校工用他的钥匙才打开的,应该是凶手离开时上的锁吧。”
这时门突然被打开,进来两人。
一个穿西服的中年男人,头顶稀疏,看上去好像有些紧绷,另一个则是穿着工装的大爷。
“这位是教导主任刘勇,另一位则是校工李大爷。”小于介绍道。
“警…警察同志,是杀…杀人案吗?”刘主任先开了口。
“现在还不清楚,我们还在调查中。”张思敬看着两人问道,“听说冯老师昨天从总务处借了钥匙?”
“啊,是的。”
“这事经常发生吗?冯老师借天台钥匙。”
“不,据我所知应该是第一次。”主任皱起了眉头。
“这样啊,天台钥匙就只有总务处和校工的两把吗?有没有备用的?”
两人对望一眼,摇了摇头。
张思敬点点头又问道:“李大爷,你钥匙平时都放在哪里?”
“我一直都带在身上的。”李大爷拍了拍腰边的一大串钥匙。
“昨天也是?以前钥匙有没有失窃或者不见的时候。”
“没…应该…没有吧?”刘主任对李大爷确认着。
“没有,工作十多年了,从来没丢过。”说着李大爷挺了挺胸膛。
“哈哈,您可真了不起。”小于笑了笑,然后对主任问道,“那总务处的钥匙呢?”
“什么?”刘主任有些茫然地望看着小于。
“呃,总务处的钥匙有没有丢过?”小于将问题补充完整又问了一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