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你找到格陵兰岛了吗?

早上不到七点,沈确就从床上爬了起来,迷迷糊糊地洗漱时刷到一篇《长安三万里》的热评社论,标题写着“年轻人不是不爱文化,而是讨厌被说教”。她眼睛一亮,立马收藏了这篇文章,心里想着:这句话可以写进提案里当开头。像这种灵光乍现的内容,最近她手机收藏夹已经塞得满满当当。

今天,她是组里除了王语安以外最早来的人。

“早啊,语安。”沈确刚进门,看见对方已经坐在窗边的工位上敲着电脑,便打了个招呼。

王语安抬头,轻轻点了下头,神情冷淡。

沈确心里嘀咕:果然如传闻中的一样,挺高冷。

她把包放进抽屉,坐下打开电脑,吸了一口刚泡好的咖啡,开启第二个工作日。今天她给自己的任务是——把项目的目标人群和市场背景理清楚。

过了没多久,办公室里陆陆续续有了动静,斌丹戴着耳机、步伐飞快地进门,恒之拿着早餐边走边回邮件,心颖则换了条新裙子,一边喝豆浆一边跟同事聊昨晚的新剧。

沈确全神贯注地泡在小红书、B站和抖音的各类“西安探店”、“城市漫游”视频里,刷到一个女生说:“谁说年轻人不爱历史?我就是在街头看到一个老奶奶讲剪纸的故事,眼泪都下来了。”

她手一顿,马上标了星号。

她忍不住自言自语:“嗯……‘讲道理’的内容没人看,‘讲故事’的内容才会爆。”

“走吧沈确,别再盯着电脑了,吃饭咯。”恒之站起身,走过来,指了指她屏幕,又看了眼手表,“你连饭点都不记得啦?”

“啊,真的到点了吗?”沈确这才抬头,感觉眼睛酸胀得要命,“我还以为才十一点。”

今天午饭定的是楼下的西贝。三人挤在靠窗的位置,热腾腾的面和羊肉一上来,氛围立马轻松了。

“你的PPT做得咋样啦?”心颖一边啃着炖猪骨一边问。

“还行吧,弄了个初稿,现在主要在填内容。”沈确吸了口面,问道:“你们要是有什么想法可以告诉我,我还能加进去。”

“你说这个综艺嘛……”心颖想了想,“我昨晚看到一个挺酷的视频,一群年轻人在西安老街做街头快闪,还有非遗老师傅现场跟他们互动。”

“对!”恒之立刻接话,“现在流行这种‘城市探路人’的设定,让年轻人去发现老城里的新意义,或者搞个‘潮流青年对话非遗匠人’系列,双向奔赴,情绪也有,看点也有。”

“而且还能顺手把剪纸、皮影戏、花馍啥的都带进去。”心颖眼睛一亮,“既传统又不土。”

“好主意,我回去试试把它们结构化一下。”沈确认真地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心里有点兴奋,觉得今天这顿饭吃得值。

一回到工位,她就打开PPT,把早上做的三页结构继续往下填:第一页加了一个定位句——“让青年去唤醒城市的旧记忆,让城市回应他们的未来想象。”

听起来还挺有点味道的。

接着,她又开始捣鼓起自己不太熟的那几页——节目场景和节奏。她决定把“永兴坊”设为第一期的主要场景,在纸上随手画了五个主要内容:比如一群年轻人骑行入城、在街头随机采访路人、“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手作课程、最后再来一场“青年艺术改造市井摊位”的小挑战。

她试着用PPT画出简单分镜,配上“这一段要用市声做背景”“这里要有慢镜头”“结尾来一段快切配说唱”的备注,又去找了一些图片素材,拼了几页风格图——视觉参考她用的是Midjourney,还有一些可商用图库。

“这时候要是有个导演在旁边该多好。”她一边揉眼睛,一边走去茶水间续咖啡。

就在她揉着太阳穴等咖啡机时,身后突然响起一个声音:“工作起来很拼啊。”

她回头一看,是王语安。对方端着刚泡好的乌龙茶,语气平淡。

“还好,还在熟悉阶段嘛。”沈确连忙笑了笑。

“听说你是留学回来的?”

“嗯,是的。”沈确有些意外,不知道对方为什么突然问这个。

“国外不好混?混不下去了才回来的?”

王语安语速不紧不慢,语调听不出太多情绪,但这句话落在沈确耳朵里,像是往心头泼了一瓢冷水。

沈确一怔,笑容有些僵,但还是稳了稳情绪:“国内机会也不错,我更想做内容这块。”

对方没再接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端着杯子离开了。

沈确盯着咖啡滴落的声音,默默地叹了口气——得,这种“职场冷箭”,她还真没少听说。

不计较了,刚来,还是少说话多做事。

回到工位,她决定不再分心,继续打磨她的视觉脚本。

这一回,她打开PPT,把五个“场景块”一一排好顺序,并在每一帧下写上描述:“镜头从城门高处俯拍,日出下的骑行青年从远处驶来”、“采访段落用手持镜头,更贴近市井感”、“非遗段落配温柔的笛子背景,突出静与动的对比”……

她做得入神,甚至没注意天都快黑了。

直到她站起身,走到恒之那敲了敲桌沿:“有空吗?能帮我看看这几个场景合不合理?”

恒之划着椅子滑过来,靠着她电脑一看,点点头:“诶不错哦,挺有氛围的。”

他看了几秒,又补充道:“感觉可以再多点‘古今对话’感,比如第一帧就从早市切到古城墙,再给个音乐节的镜头,反差一打,张力就出来了。”

“明白了!”沈确点点头,又重新坐回电脑前,键盘敲得飞快。

一通忙活后,窗外又已是黑沉沉一片。北京的冬天向来不留情面,不仅寒气逼人,天也黑得早。虽说今天比昨天下班早了一些,连七点都没到,但夜色已像墨汁一样泼洒下来,将城市悄然裹住。

语安和斌丹还在电脑前敲着键盘,埋头赶着什么。沈确收拾了下桌面,站起身朝她们挥了挥手:“那我先走咯,明天见。”

“路上小心哦。”斌丹抬头,语气温温的。语安没说话,只轻轻点了点头,也算回应。

沈确裹紧围巾,钻进地铁车厢。车窗上映着她略显疲倦的侧脸。等她回到家门口,一眼便看见地垫上的那个纸盒快递。她知道那是妈妈从长沙寄来的——里面是她高中时期写的一些文稿,前几天视频通话时说起自己面试通过的消息,妈妈高兴得很,说什么都要“帮她找回初心”。沈确笑着说,那些旧文字或许能帮她拍纪录片时用上。

没想到,这么快就寄到了。她不禁感慨一句:“还得是国内快递速度啊。”要是还在英国,大概还在清关路上慢慢悠悠飘着。

进屋打开灯,室友姜函还没回来。下午还发微信来说晚上要去约会,沈确不禁想,她那恋爱进展顺利吗?唉,年轻人嘛。她笑了一下,自己何尝不是年轻人,却好像总把自己过得像个“加班部族”。

沈确一头扑进沙发,像是完成仪式感一样刷了一会儿手机。这一刻,是她一天中最私人的时光,无需回应谁,也不需要“高效利用”。

她懒懒地侧头看了眼那个快递箱,终于决定起身去拆。撕开胶带时,有种拆开记忆的奇妙感觉。箱子里是一些泛黄的A4纸、老旧的稿夹、还有她当年投到校园电视台的小册子。她高中时就是校电视台的小编辑、小编导,每次任务都干劲十足,像小火苗一样跳来跳去。她从小就想做导演,或至少是个编导,于是才选了现在这条策划的路。

她一页页翻着,像在翻开曾经那个一腔热血的自己。突然,手指停住了。

《寻找格陵兰岛》。

她记得这篇——清楚得像昨晚刚写过。那时她才十六岁,夹在高中的巨大漩涡里喘不过气来,常常觉得世界灰扑扑的没意思。一天偶然看到校刊上格陵兰岛的图片,那片蔚蓝辽阔的冰原,一下子就击中了她。“这地方竟然真实存在?”她当时这么想。

她开始查阅关于格陵兰的一切:极夜、冰川、因纽特人、北极熊、极光、沉默的海湾……那些遥远而安静的词汇像是一个出口,让她得以从每天测验和晚自习中逃离出去。

这篇《寻找格陵兰岛》就是那时她投给校园电视台的节目构思手稿。她写道,她要去格陵兰,去寻找一个没有人认识她的地方,站在世界的尽头看看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几年后,她真的做到了。

那年她去英国留学,第一次有寒假自由支配,她毫不犹豫买了去格陵兰的船票。她搭乘破冰船穿越冰海与峡湾,在鲸群跃出的清晨醒来,走进铺着积雪的因纽特小村,和当地的老人坐在木屋里烤火,听他们讲述“风雪深处的灵魂会回家”的古老传说。她记得她看到极光的那晚,手冻得发麻,却不愿进屋,就站在户外小木桥上,拍了一百多张照片。

她忽然意识到,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不是为升学,不是为履历,不是为打分数,而是为了纯粹的渴望,去看一个地方,去靠近某种远方。

她低头再读那段有些稚嫩但真诚的文字:

“你无需是极地探险家,但在这座不下雪的城市里,愿你也能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冰原。”

那时候,她写的是长沙——一个几乎没有雪的城市。但那句愿望写得多好啊,像是为现在的自己预留的一句回音。

她望了望窗外,北京正值寒冬,街道边的雪还没完全化掉。这个可以下雪的城市,这个让她忙到深夜的城市,这个既真实又有点残酷的城市——这里有她的工作,她的提案,她的起点。

而她呢?她真的找到属于自己的格陵兰岛了吗?

沈确重新合上那篇稿纸,把它夹进桌上准备用来拍项目视频的灵感册中。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春水摇摇晃

狩心游戏

婚后第二年

骄阳似我(下)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寻找格陵兰岛
连载中乔小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