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既白吃完饭回到公司,沈确刚走进工位,还没坐下,心颖和梁恒之就一左一右围了上来。
“怎么样,和那个冰块导演吃饭?”心颖眼睛里写满了八卦。
“就那样吧。”沈确耸耸肩,把包放到椅背上,一边打开电脑一边说,“我回来得赶紧改提案。恒之,你下午有空吗?能帮我校一下技术术语和排版结构吗?”
“行啊,等我把斌丹姐那边的事忙完,我就过来。”恒之点头,语气干脆。
“好嘞,谢谢你咯。”沈确冲他笑了笑,顺手拉开了文档。
一整个下午,沈确几乎没怎么离开座位。她重新捋了一遍和林既白午餐时的谈话,边调整文字边记下可能的画面节奏,将理想主义的情绪表达藏进更贴近现实的细节中。她一边改,一边跟自己过节奏,甚至把主题色调和采访引导语都重新整合。
快四点时,恒之拿着水杯走了过来,把椅子一转坐到她对面。
“好了,我这边空出来了。”他说着,接过她递来的iPad和打印稿,“你把技术词汇都列在后面了吗?”
“嗯,在附录A,有个小表格。”沈确点点屏幕,“这部分我怕有用词偏口语,你看看有没有更专业点的说法。”
“OK。”恒之认真地看着文案,一边校对一边说,“你这次采访顺序换得不错,起承转合有了。”
“午饭那顿不是白吃的。”沈确笑笑,“林导话虽然少,但逻辑清楚,我能感觉出来他其实很在意节奏和真实感。”
两人边校边改,不时低声讨论格式、措辞、字幕模板。就在他们调整到最后一页时,身后突然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
“做得怎么样?昨天和导演组见面还顺利吗?”
沈确转头,见是周竞文,连忙站起身:“周总好。”
恒之也立刻放下手里的稿子:“周总好。”
“还不错,唐导那边挺认可我的思路。”沈确回答,语气平稳,刻意没有提及林既白的存在。
周竞文看了一眼他们的屏幕,又看看两人:“恒之也在,是不是人手不太够?正好下周我们组要来一个新实习生,这样吧,你带她一起做这个项目。”
“我?”沈确愣了下,随即心里一喜——自己可以带实习生啦!
她眼角余光扫到不远处的王语安和曾斌丹,两人动作没停,但神情明显顿了一下,有些意味不明地往她这边看了眼。
“谢谢周总。”沈确收敛起情绪,语气不卑不亢地答应。
“嗯。”周竞文点点头,转身回了办公室。
“可以啊沈确。”隔壁的心颖探过头来,嘴角带着一丝调侃,“才两周就带实习生啦。继续加油哦。”
沈确笑而不语。
“恒之,你再帮我把这个综艺结构二完善一下。”不远处,斌丹的声音隔着两排座位响起。
“好的斌丹姐,这就来。”恒之立刻应声,站起身时还不忘朝沈确递了个眼神,像是说“加油,剩下的靠你了。”
沈确会意地点点头,没再麻烦他,自己开始整理剩余内容,把结构线、节奏表和节录画面都一一对应修改。
傍晚临近下班,沈确终于将修改好的《寻找格陵兰岛》提案正式发送给项目组与导演组,连带着会议议题一并发出。
微信群里很快开始跳动:
周竞文回复:“ok,辛苦。”
唐导紧接着发来语音:“第三页的数据部分可以更简练些,镜头语言那一页很好,别动。”
林既白没有表情,发了一句:“采访部分逻辑清晰,结尾有力,删掉那句‘象征启航’。”
过了一会儿,曼婷也冒泡了:“下周一的第一位记录对象资料我已经发你了,明天开会前咱们讨论下拍摄前的准备计划。”
沈确迅速回复:“收到!下周一的拍摄脚本和采访内容我会在明天下班前发给大家。”
发完这句话,她终于靠回椅背,长舒一口气,手指还在键盘边轻轻敲着节奏。
打开微信,沈确看到曼婷刚发在群里的记录对象资料。
“叶迪,女,27岁,动画师。”之后跟着的几条消息便是她的资料文档。叶迪是曼婷的朋友推荐的候选者,昨晚从西餐厅回来后,曼婷微信上告诉她这个人选的情况。沈确也顺便交换了自己实地考察后收集的一些可能的拍摄对象。曼婷的回复是会再统一看一遍大家提供的资料,尽量从不同视角挑选代表性人物,编排好提纲和情节走向。
资料里的叶迪,是一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动画专业女生,在国内一家中小型动画公司做动画师。月薪不高、经常加班,生活节奏不规律,但每天都会坚持画一幅“故事插画”上传到社交平台——那些画大多改编自现实中遇到的善意瞬间,比如外卖员在雨中帮小孩过马路,或是邻居奶奶晒太阳时讲的旧故事,慢慢积攒了一批关注者,如今已是个小有流量的网络绘画者。
沈确看完,在脑海里,一个形象已经逐渐具象起来了——一个白天被现实压迫,晚上却靠创作治愈自己的普通女孩。
她在文档上迅速写下几个关键词:“情绪投射”“治愈创作”“节奏平衡”“自我表达”。
围绕这些点,沈确开始梳理采访问题,尝试把主题往“如何在疲惫生活中找到自我情绪调节的出口”这个方向靠拢。同时,她也着手撰写了采访叶迪的初步故事梗概。
写完这些,已经是晚上七点。她抬头一看,语安、斌丹、恒之和心颖都还坐在位子上忙着手头的项目。最近策划三部项目堆得满,每个人看起来都有点“耗电报警”。
沈确把刚写完的梗概微信发给曼婷,不到十秒,对方回复消息。
“和我想的差不多。还在加班吗?一起吃个饭聊聊?”后面还跟了个“叉着腰的小人表情”。
“好!”沈确立马回了字,顺手抓起电脑包就下楼。
两人约在公司楼下川菜馆见。沈确推门进去时,就看到曼婷已经坐在角落靠窗的位置,面前放着笔电,正埋头敲字。
“这么拼?吃个饭还打字?”沈确笑着调侃,把包放在椅子边上坐下来。
“能拼一会儿是一会儿。”曼婷回头,嘴角带笑。今晚她戴着一顶黑色贝雷帽,配高领薄毛衣和小西装,精致又不失个性,比上次会议上那身休闲的造型更添几分法式知性味。
“下周一拍摄都确认好了吧?叶迪那边都谈妥了?”沈确边翻菜单边问。
“嗯,她那边蛮配合的。她很准时,下班之后愿意留公司一会儿,配合我们布灯、调角度。”曼婷边收起电脑边答,“我今天也和她确认了,她的绘图设备和桌面也会布置好,摄影师想拍哪些角度她都没问题。”
服务员走了过来。“麻烦来一份水煮鱼,一份炒时蔬。你呢?”
“那我加个酸菜粉丝汤和小碗米饭。”曼婷笑着合上菜单,“晚上轻一点。”
沈确点头,合上菜单递给服务员:“我们就这些,谢谢。”
“那现场机位怎么安排?我想采访的时候一机在正前,拍她正面情绪反应,另一机侧拍她操作笔板的手部。”沈确继续问。
“可以。”曼婷点点头,“我建议三机位走法。除了你说的正侧两个,还有一个机动机,可以适时抓她眼神变化和她画的内容在屏幕上的渐变。”
“你觉得开场要不要直接拍她画画?”沈确一边喝水一边问,“还是先拍她上下班路上的状态?”
“我建议先从‘现实感’入手。”曼婷夹了口菜,“就拍她挤地铁、走夜路的镜头,先把那种忙碌、琐碎的生活拍出来,再慢慢过渡到她工作室里安静画画的氛围。这样节奏上有张有弛,比较有对比感。”
“嗯,情绪上也更自然些。”沈确点头,“而且她那些画,有几张特别打动我,感觉可以考虑还原一下。”
“你说的那张,是不是那个——楼上小孩差点从阳台摔下去,楼下邻居们拿床单接住的那个?”曼婷眼睛一亮,“她正好在窗边,画了下来,还发到网上。”
“对,就是那一幅。”沈确说,“当时那张画转发超多,评论区一堆人说看哭了。”
“那我们可以设计个镜头,让她翻出那张画,再讲讲当时的情景。”曼婷提议,“要是还能去那个小区找找阳台,拍一下她看到那一刻的角度,再切到她画出来的那一幅——画中画的效果,多有冲击力。”
“嗯,感觉挺好。”沈确边说边在手机上记,“这样观众能看到她‘为什么而画’,就不只是美术技巧,而是她的情绪和感受。”
“而且采访的时候别搞那种照本宣科式的问答。”曼婷说,“我倾向于把情绪点、故事点打散,混剪一下。”
“同意。”沈确点头,“比如她画完发出去以后,看到网友留言、评论的反应,可以作为情绪回弹来插进去。那种从触动到被触动的过程特别打人。”
“可以让她念一下网友的留言,或者干脆录她自己的感受语音,加在画面后头。”曼婷说,“甚至念一段日记,也可以。”
“可以搞两个版本,一个是情绪混剪,一个是线性叙述,到时候剪出来看看哪种效果更好。”沈确边说边记录,“反正这次也是试拍,咱们多试点没坏处。”
“对啊,也当是你练练第一次带组的经验。”曼婷一边喝汤一边笑。
沈确也笑了,把菜单往服务员那边一递:“虽然是试拍,也得认真对待。你说过的,第一次打好基础,后面每次都会更稳。”
“那祝我们开机顺利啦!”曼婷说着,举起手中的啤酒。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