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离别

夏天,黄昏。

田也一家,从西边的闹市区,搬到了运汇路。那是老田家分家后拿到的宅基地。田也看着它一砖一瓦,从起楼到封顶。在西边镇上,到处都是这种天地楼。

田也的新家,一共4层,底层做商铺出租,2层是客厅和爸妈主卧,3楼和4楼,分别前后有两个房间,不过4楼还需要用来晾晒,所以只保留了一个朝阳的房间。田也、田念姐妹一个房间,是3楼前房,朝阳朝马路,大哥田复宇住3楼后房。

自田也有记忆起,老田家除了嫁出去的大姑、二姑,全家人都住在闹市区的祖屋。祖屋也是老式的天地楼,不过只有两层,左右两个铺面,也可以理解为两栋。一楼的天花,也就是二楼的地板,是木头做的,不像如今的钢筋水泥。二楼是用瓦片封顶,也是木头做的房梁。这两栋楼,自田爸和二叔成家后,一人一栋,底层各自出租,二楼居住。

两栋楼共用一个楼梯,楼梯建在建筑主体之外,楼梯连接到二楼的部分,作为两家的阳台,田也家晚上不下雨的时候,都会把桌子摆出来,在外面吃晚饭。而二叔的老婆,是一个小学老师,喜欢摆弄些花花草草,阳台上面就种满了水仙、芦荟,还有一些小田也叫不出名字的盆栽。

楼栋后面,有一个庭院,中庭并不大,但是秋收的时候,能装下两堆稻草垛,那个草垛能堆到一层楼那么高,跟田也家的阳台齐平。旁边还有一个压水井,整个田家的用水都在这个上面了。做饭、洗衣、洗澡都得先到压水井打水。说来也很神奇,这个水打上来冬暖夏凉,喝起来也是甘甜爽口。

中庭后面有3间平房,2个柴火房。田爸因为独立得早,自己有一个柴火房,另一个柴火房,因为二叔、小叔、小姑和爷爷奶奶同吃,所以一起共用,平房也是小叔、小姑和爷爷奶奶住着。

田也这个小家一共6口人,她是家中老二,今年上初一。田复宇大田也一岁,田也大田念3岁,大弟弟田星宇10岁。他们家这样的人口构成,在西边这种偏远的滨海渔村很常见,好像计划生育并不能影响什么。祖屋50平米的一居室里,见证着田爸田妈的礼成、生儿、育女,然后满满当当挤满了6口人。

终于田爸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下,有了自己的新家,在田也家落成的同时,小叔也把房子建在了隔壁,只是比田也家矮一层。不同的是,新家是田爸用自己的积蓄盖起来的,而小叔的房子是爷爷奶奶花钱盖的。

这个时期,田爸除了搬完家,还转了行。原来田爸田妈在闹市区做猪苗的生意,田爸负责照顾家庭,缺猪苗的时候,会跟同行一起去邻市进猪苗,田妈负责生意买卖。这个生意从田也出生,就做了12年。眼看这个行业,从无到有,再到太多人涌入,生意越来越难做。两夫妻做了转行的决定。在离新家不到200米有一块空地,从生产队那里分到的,两夫妻把那里盖起了一间平房,做快餐。

田也搬家之后,离学校近了很多,但是步行也还是要十几二十分钟。田也开学那会,很羡慕走读的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她想给自己争取一下。

晚自习下学,田也走到快餐店,等田妈一起回家。

“妈,咱能不能也买一辆自行车?”田也挽过田妈的手。

“学校这么近走走路多好,还能锻炼一下身体,平常叫你送个近一点的外卖,就呼哧带喘的给谁看,况且你又不像别人住得远。”田妈想着,这个口子一开,就不是买一辆自行车的问题了,要买就得买3辆了,孩子多就是这样,零零碎碎加起来,就是一个大数目。

“好吧。”田也抿了抿嘴,听起来没有太大希望,她就不想多费口舌了。她知道,这个要求要是换成田复宇来提,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还是早点睡吧,免得明天又迟到。

日子很简单。上课的时候上课,放学的时候放学。因为快餐店实在是太忙了,只有田爸一个人掌厨,田妈雇了两个舅妈过来帮忙,可是饭点还是有点顾不过来。田家几个孩子,下学时间刚好跟饭点重合,免不了要在餐馆帮忙。有时候帮忙端盘子,有时候帮忙备菜,有时候帮忙送外卖,还有扫地、擦桌子不等肉眼可见的活计,一天天跟打仗似的。

那天刚好是周六,过了饭点。馆子里没有什么人,田也和田妈在角落休息。头顶的老式吊扇,总感觉马力不足,扇叶转得很大声,但是没感觉送来多少凉意。

“你小姑要去津州了。”田妈起了个头。

“真好。”田也还没去过津州呢,只是知道那是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比西边好,西边不过是广西一个偏远的小乡镇,在这里的日子感觉一眼就能望到头。这里大多都是农民、渔民和像田家这种夫妻档的个体户。这里没有电视里播的那种大商超、小区公寓,只有几条商业气息还稍微像样的新老街道。赶墟的时候,会多一些人,会有一些不常见的外乡人来摆地摊,卖一些中草药、跌打损伤,或者一些核桃、珠串的小玩意儿。田也家还在祖屋的时候,外婆每个月都会出来赶墟,会特地给田也带一些小吃和水果,临走的时候还会偷偷给田也塞点小零花钱。

田也家以前也种过田,但是时间好像特别短。那时候西边有过一段时间全民养虾潮、养螺潮和养鱼潮,依次更迭。田爸跟风投资过养虾和养螺,但是都因为收效甚微,亏了不少钱,后来就专心做猪苗生意了,如今又到了餐饮。不得不说,田爸在做猪苗生意主内的十几年间,确实练就了一手好厨艺,人吃人夸的那种,也给当时想转行的田妈打了一针强心剂。

田也的二姑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小姑是第二个。但是家里只能供到她们读完大学,剩下的路就只能自己走了,家庭或者家族给不了任何的帮助和托举。和大多数的农村家庭一样,老田家的宅基地、财产传男,不传女。所以,有一句老话说,女孩子长大以后,就没有家了。

“好什么,津州这么远。到时候在那边嫁人了,等于少生一个。”田妈的语气有点复杂,有不屑,也有无奈和可惜。

“那小姑有得选吗?”田也问。

“听你爸说,是有两个选择。如果出2万块,她就可以留在北州教书,不出钱,就得被调去津州。但是你爷爷奶奶不愿意出这个钱,所以她只能去津州。”田妈回答道。

北州是这边的地级市,下辖水甫,水甫下辖西边。

小姑念的是师范,在西边人看来,是女孩子最好,也是最好嫁人的职业。其实田也和小姑的交集并不多,打田也能记事开始,小姑已经上中学了,课业很忙,下学还得去市场,帮奶奶卖菜、回家做饭。小姑是父辈的老幺,但是并没有因此得到多少照顾和疼爱。小姑的标签是学习好,经常听田爸提起,但是田也也知道,田爸的用意是为了激励她多用功而旁敲侧击,并不是炫耀这个妹妹多厉害。

田也还记得住在祖屋的时候,自己偷偷跟小姑躲在二叔的房间里看《流星花园》,趁二叔不在家的时候。那时候二叔就赶时髦买了VCD,家里收藏了很多金钱豹的碟片,因为家里的隔音差,所以经常隔着墙都能听到很多那个年代的流行金曲,张学友的《吻别》、刘德华的《忘情水》、林忆莲的《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爷爷奶奶是没有吗?”田也继续问。

“给你小叔盖楼的时候就有了,到了自己女儿这里就没有了。”田妈继续说,“其实我也有,但是她没有问我借,问我就借,不问就算了。”

“去津州也未必不是一个好选择啊,大城市机会多嘛。”田也知道,小姑是不会开这个口的。

“你好好读书,以后也做一个老师,做老师好。”田妈话锋一转。

“好好好,知道啦。”同样的话,田也都听过八百遍,耳朵都要起茧了。铁饭碗都是大家公认的好。说什么老师有两个假期,学生放假她们也放假,以后方便带孩子,诸如此类。好像在长辈的嘴里,女孩子的归宿,只有嫁人,结婚生子。事业、生活的便利就该围绕着家庭来,没有便利就创造便利来服务家庭。难道她不能为自己而活吗?她就是不想当老师,不想要所谓的稳定和铁饭碗。她想要做天空上的鹰,有自己的天空和翅膀,披星戴月,穿过风,穿过云,穿过连绵的山脉和丘陵,去寻找内心的答案。

小姑临走前,田也加上了小姑的Q/Q。

“小姑,我没有手机,我只能上电脑课的时候,才能给你留言了。”田也有点不舍。

“没关系,有时间再联系。”小姑抱了抱田也。

“小姑,你现在什么感觉呀?”田也问。

“没有什么感觉,就当旅游了。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不错。”小姑现在反而平静。

“小姑,我以后也要向你一样,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做一个有用的人。”田也不安分的心,有所触动了。

“好啦好啦,时间差不多了,我该走啦。”小姑摸了摸田也的头。

田也看着小姑上了大巴车,她要先到北州,再转火车到北京,然后再转火车到津州。北州到北京,火车也要跑上三天三夜呢。那个时候总感觉分别,就像一辈子这么长,想再见一面很难。田也很佩服小姑的勇气,这是他们田家第一个去这么远的地方的大学生。一个人漂泊异乡,无依无靠。但是人总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憧憬和迷茫。

田也长这么大,最远也只是去过北州。田爸田妈几乎每天都把自己扎在西边这片弹丸之地上,为了糊口而奔忙,他们不曾看过外面的世界,西边就已经是他们的世面了。田也在书上学到的地理风貌、四时风光,也只是停留在课本和电视的影像里。西边只有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会绿10个月的树,一年两熟的稻谷,田也其实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无非就是,天热了吃冰,天凉了加衣。但即使是这样粗略的感受,也陪小田也走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陷落春日

狩心游戏

当老实人扮演渣攻后[快穿]

路边的男人不要捡

空中孤岛[末世]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也好
连载中Yumya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