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曌摸了摸妹妹的头,温柔地说:“顺儿乖,我们不是离开家,是去一个更好的地方。那里有更大的房子,有更好看的花,还有很多书可以读。”
三妹武氏还小,不懂发生了什么,只是抱着杨氏的腿,奶声奶气地说:“娘,我要吃糖。”
杨氏把小女儿抱起来,亲了亲她的额头,眼里满是愧疚:“等我们到了长安,娘就给你买糖吃。”
这天夜里,下起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雪花像鹅毛一样,从天空飘下来,很快就把武家老宅的院子盖满了。武元庆和武元爽因为分家产的事,喝了不少酒,早就睡熟了。武曌和杨氏抱着两个妹妹,背着包袱,悄悄走出了房间。
院子里很安静,只有雪花落在地上的“簌簌”声。武曌回头看了一眼那座熟悉的老宅,看了一眼父亲的灵堂,心里充满了不舍和愤怒。这里有她童年的回忆,有父亲的身影,可现在,这里已经不是她的家了。她咬了咬牙,转过头,对杨氏说:“娘,我们走。”
她们沿着回廊走到大门边,武曌轻轻拉开门闩,推开门。外面的寒风夹着雪花,迎面扑来,冻得她们瑟瑟发抖。街上空无一人,只有几盏灯笼挂在路边的树上,发出微弱的光。
“我们怎么去长安啊?这么远的路。”杨氏看着漆黑的前路,有些害怕。
“我已经打听好了,城外有个驿站,明天一早有去长安的商队,我们可以跟着他们走。”武曌说。这些天,她借着给父亲守灵的机会,偷偷去城外的驿站打听,知道有个姓秦的商人要带着商队去长安贩卖丝绸,愿意搭载乘客。
她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里,脚印很快就被雪花覆盖。武顺和武氏冻得直哭,杨氏把两个女儿抱得紧紧的,武曌则走在前面,为她们挡着风雪。走了大约一个时辰,终于到了城外的驿站。
驿站里亮着灯,门口停着几辆马车,几个商人正在收拾货物。武曌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对一个穿着皮袄的中年男子说:“请问您是秦老板吗?我们母女四人想跟着您的商队去长安,我们可以付路费。”
秦老板转过头,打量了她们一番,看到她们穿着丧服,带着孩子,不像坏人,就点了点头:“可以,不过路上很辛苦,你们能受得了吗?”
“我们能受得了!”武曌赶紧说,“我们有路费,这里是五两银子,您收下。”她从包袱里拿出一小锭银子,那是杨氏变卖了一支银钗换来的。
秦老板接过银子,掂了掂,说:“好吧,你们先在驿站里歇歇,明天天一亮就出发。”
她们跟着秦老板走进驿站,找了个角落坐下。驿站里很热闹,商人们在喝酒聊天,谈论着长安的行情,谈论着路上的风险。武曌竖着耳朵听着,从他们的谈话中,她知道长安有东西两市,西市全是胡商,卖的都是西域的珠宝、香料、马匹;知道长安的门阀大多住在朱雀大街两侧,像崔家、卢家、王家,都是世代为官的大家族;知道朝廷最近在选秀女,为太子和诸王选妃嫔。
“选秀女?”武曌心里一动。她想起父亲说过,皇宫里虽然危险,但也是最接近权力中心的地方。如果能入宫,说不定能得到陛下的赏识,能让母亲和妹妹过上好日子,能让武家重新站起来。
“媚娘,你在想什么?”杨氏见她发呆,小声问道。
“没什么,娘。”武曌摇了摇头,把这个念头压了下去。她现在只是个一无所有的孤女,连吃饭都成问题,怎么可能入宫呢?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商队就出发了。武曌和杨氏带着两个妹妹,坐上了一辆简陋的马车。马车里铺着干草,很颠簸,走在结冰的路上,时不时会打滑。武顺和武氏晕车,吐得一塌糊涂,杨氏只能不停地给她们擦嘴、喂水,武曌则掀开窗帘,看着外面的风景。
她们沿着汾河向西走,过了晋阳,再往南就是河东,然后穿过潼关,就能进入关中平原,到达长安。一路上,她们看到了很多从未见过的景象:在晋阳城外,有很多农民在地里劳作,虽然是冬天,但他们还是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瑟瑟发抖;在黄河渡口,有很多船夫在拉纤,喊着号子,声音嘶哑;在潼关,守关的士兵穿着盔甲,拿着长矛,仔细检查着每一个过关的人,脸上带着警惕。
武曌看着这些,心里感慨万千。她以前在文水,只知道父亲是朝廷命官,家里的日子过得还算富裕,从来没想过底层百姓的生活这么艰难。她想起父亲说的“为官要为民做主”,想起自己曾经的誓言,心里更加坚定了要“出人头地”的想法——只有自己有了权力,才能保护母亲和妹妹,才能让那些像父亲一样的“新贵”不再被门阀欺负,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路上走了十几天,她们终于进入了关中平原。这里的土地比文水肥沃,到处都是麦田,虽然是冬天,但地里的麦苗已经冒出了嫩芽。远处的长安城越来越近,那高大的城墙、巍峨的宫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座金色的城堡。
“那就是长安吗?”武顺趴在车窗上,惊讶地问。
“是的,那就是长安。”武曌的眼睛里充满了向往。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地方,是大唐的都城,是权力的中心,她相信,在这里,她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商队在长安城的西市外停了下来。秦老板指着不远处的一条街道说:“前面就是平康坊,杨著作郎的家应该就在那里,你们可以去那里打听一下。”
武曌谢过秦老板,带着母亲和妹妹下了马车。站在长安的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马车,听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胡商的叫卖声、有小贩的吆喝声、有官员的车马声,她感到既兴奋又紧张。
她们按照秦老板的指引,来到了平康坊。这里是长安的文人、官员聚居的地方,街道两旁都是整齐的宅院,门口挂着各式各样的牌匾。她们打听了半天,终于找到了杨全义的家。
杨全义的家不算大,但很整洁。开门的是一个老仆人,听说她们是杨氏夫人和小姐,赶紧跑进去通报。不一会儿,一个穿着绿色官服的中年男子走了出来,正是杨全义。
“姐姐!你们怎么来了?”杨全义看到杨氏,惊讶地说。他和杨氏已经有好几年没见了,看到她带着三个女儿,穿着朴素,还带着旅途的疲惫,心里明白了几分。
杨氏看到堂弟,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全义,你姐夫没了,家里被元庆、元爽那两个畜生霸占了,我们实在没办法,只能来投靠你。”
杨全义叹了口气,赶紧把她们让进屋里:“姐姐,快进来,外面冷。有我在,你们放心,不会让你们受委屈的。”
进了屋,杨氏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杨全义。杨全义听了,气得拍了桌子:“元庆、元爽太过分了!等我有空,一定去文水教训他们!姐姐,你们就安心住在我这里,我虽然官不大,但养活你们母女四人还是没问题的。”
武曌看着杨全义,心里充满了感激。她知道,她们终于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颠沛流离了。
接下来的几天,武曌和母亲、妹妹慢慢适应了长安的生活。杨全义的妻子很贤惠,对她们很照顾,给她们做新衣服,带她们去街上买东西。武曌也终于能静下心来读书了,她把父亲留下的兵书札记拿出来,一遍又一遍地读,不懂的地方就问杨全义。
杨全义是著作郎,负责修撰国史,学识渊博。他很喜欢武曌的聪明和好学,经常给她讲长安的历史、朝廷的制度、官员的派系。从杨全义的口中,武曌知道了更多关于长安的事情:知道了当今陛下李世民很重视人才,不管是门阀子弟还是寒门出身,只要有本事,就能得到重用;知道了太子李治性格温和,很受陛下的喜欢;知道了朝廷里分为两派,一派是关陇门阀,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掌握着大部分权力;另一派是寒门出身的官员和“新贵”子弟,以房玄龄、杜如晦的后代为首,一直在和门阀斗争。
“全义叔叔,朝廷最近在选秀女,是真的吗?”武曌忍不住问。
杨全义愣了一下,点了点头:“是的,陛下要为太子和诸王选妃嫔,还有一些才人、美人,充实后宫。怎么,你问这个干什么?”
武曌的心跳得很快,她看着杨全义,认真地说:“全义叔叔,我想参加选秀。”
杨氏一听,赶紧拉住她:“媚娘,你疯了?宫里是什么地方?那是吃人的地方,多少女子进去了就再也没出来过?你不能去!”
“娘,我必须去。”武曌看着母亲,眼神很坚定,“我们现在虽然住在全义叔叔家,但总不能一直靠他。如果我能入宫,得到陛下或者太子的赏识,就能给我们武家争光,就能保护您和妹妹。而且,这是我们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杨全义沉默了。他知道武曌说得有道理,以武家现在的情况,想要重新崛起,确实很难,而入宫,确实是一条捷径。但他也知道宫里的危险,一个孤女入宫,很可能会被欺负,甚至丢掉性命。
“媚娘,你想清楚了吗?宫里不比外面,勾心斗角,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杨全义严肃地说。
“我想清楚了。”武曌点了点头,“我不怕危险。爹教过我,想要做大事,就不能怕困难。我有爹留下的兵书,有爹教我的道理,我相信我能在宫里立足。”
杨全义看着武曌坚定的眼神,想起了武士彟当年的样子,心里叹了口气:“好吧,我帮你想想办法。选秀女需要有官员推荐,我虽然官不大,但认识一些内侍省的人,或许能帮你报上名。”
武曌的眼睛亮了起来:“谢谢全义叔叔!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杨氏看着女儿,虽然很担心,但也知道自己拦不住她。她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女儿能平平安安的。
接下来的几天,杨全义果然托人给武曌报了名。选秀女的日子定在一个月后,在大明宫的太极殿进行。武曌开始精心准备,她跟着杨全义的妻子学礼仪,学怎么走路、怎么行礼、怎么说话;她把父亲留下的《论语》《左传》重新读了一遍,确保自己能对答如流;她还把那个紫檀木盒里的虎符碎片缝在衣襟里,把它当作父亲的护身符。
一个月后,选秀女的日子到了。这天清晨,天还没亮,武曌就起床了。杨氏给她梳了一个双丫髻,插上一支简单的银簪,穿上一件淡绿色的襦裙——这是杨全义的妻子特意给她做的。
“媚娘,到了宫里,一定要小心谨慎,别和别人争风吃醋,保护好自己。”杨氏拉着她的手,依依不舍地说。
“娘,您放心,我会的。”武曌拥抱了母亲,又摸了摸两个妹妹的头,“顺儿,好好照顾娘和三妹,等我回来。”
说完,她转身走出了房门。杨全义已经安排好了马车,送她去大明宫。马车行驶在长安的街道上,很快就到了大明宫的南门——丹凤门。
丹凤门高大雄伟,朱漆的大门上钉着铜钉,门口站着两队禁军,穿着盔甲,拿着长矛,神情严肃。武曌下了马车,跟着其他参加选秀的女子一起,排队进入丹凤门。
走进大明宫,武曌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宽阔的广场,高大的宫殿,金黄的琉璃瓦,红色的宫墙,到处都是穿着华丽服饰的宫女、太监,还有骑着马的官员。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宏伟的建筑,从来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
她们沿着御道往前走,经过含元殿、宣政殿,最后来到了太极殿。太极殿是大明宫的主殿,殿内宽敞明亮,正中央坐着当今陛下李世民,他穿着黄色的龙袍,神情威严;旁边坐着皇后长孙氏,穿着华丽的凤袍,面带微笑;太子李治坐在陛下的另一侧,穿着青色的太子袍,看起来很温和。
武曌的心跳得很快,她紧紧攥着拳头,跟着其他女子一起跪下,行了个大礼:“民女参见陛下,参见皇后娘娘,参见太子殿下。”
李世民的目光扫过跪在地上的女子,当他看到武曌时,眼神停顿了一下。他觉得这个女子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又想不起来。他指着武曌,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
武曌深吸一口气,抬起头,大声回答:“民女武曌,并州文水人,已故工部尚书武士彟之女。”
“武士彟之女?”李世民愣了一下,想起了那个曾经跟着他起兵的老部下,想起了那个“商贾出身”却很有才干的工部尚书。他看着武曌,点了点头:“原来是武尚书的女儿,果然有其父之风。你会什么?”
“民女会读书写字,略懂《论语》《左传》,还会骑马射箭。”武曌回答。
李世民笑了笑:“一个女子,还会骑马射箭?倒是少见。好,朕封你为五品才人,留在宫中伺候吧。”
“谢陛下恩典!”武曌赶紧磕头谢恩。她的心里充满了兴奋和激动——她终于入宫了,终于离权力中心近了一步。
就在这时,太子李治突然开口了:“父皇,儿臣觉得武才人很有才华,不如让她去东宫伺候吧?”
李世民愣了一下,看了看李治,又看了看武曌,笑了笑:“好啊,既然太子喜欢,那就让她去东宫吧。”
武曌的心猛地一跳,她抬起头,看向李治。李治也正好看着她,眼神里带着一丝她看不懂的温柔和深意。她不知道,这看似偶然的安排,将会改变她的一生;她更不知道,东宫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等待她的,将是一场更加残酷的考验。而那枚缝在衣襟里的虎符碎片,仿佛在无声地提醒她,父亲的期望,武家的未来,都压在了她的肩上。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