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在寿昌学院接受了七八年系统的儒家教育后,嘉佑元年(1056年),十九岁的苏轼和十七岁的苏辙均已完婚。为了给两个儿子谋求更好的前程,四十七岁的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前往益州,拜访时任益州太守的故交张方平。
眉州隶属于益州路,而益州府治所设在成都,两地相距百余公里。在太守张方平的建议和举荐下,苏轼父子三人于嘉佑元年二三月间启程,跋涉千里,穿越崇山峻岭,古金牛道一路经剑门关,穿越秦岭,跨过长江和黄河,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父子历经三四个月的艰辛跋涉,最终抵达汴京。他们越过眉州乡试,直接在京城汴京参加科举考试。
五月的汴京城,风景如画,恰如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华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情景,“汴京盛景图中现,繁华无尽堪惊”。汴河两岸集市喧嚣热闹,河面上商船云集,河道中船只往来穿梭,或由纤夫牵拉,或由船夫摇橹,首尾相接绵延三四十公里。船只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扬帆起航,顺风而下;有的靠岸停泊,船员们正忙碌地卸货。
横跨汴河之上,有一座连通南北、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造型优美的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故得名虹桥。虹桥两端街市屋宇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肉铺、珠宝香料店等错落有致,一应俱全。各色店招旗帜迎风招展,街市上行人如织,商贾、仕绅、官吏、小贩、大家闺秀、行脚僧人、赶考书生、街边卖艺者等,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快步走过汴京街头,这是他们首次来到京城汴京。汴京城热闹非凡的景象引得兄弟二人不由自主地驻足观望,但一旁的父亲苏洵却不断催促。原来,父子三人此行是从家乡眉州跋山涉水前来汴京参加科举考试。
父子三人一路风尘仆仆,虽被这繁华盛景吸引,但时间紧迫,不敢耽搁。苏洵看着两个儿子,眼中满是期许。他深知此次科举对家族的重要性,自己半生求索,如今将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苏轼和苏辙虽年少,却也明白父亲的心思,收起好奇的目光,紧随父亲步伐,赶往驿馆学习。一路上,他们见到不少来自各地的举子,有的神情自信,有的面露焦虑,大家都怀揣梦想汇聚于此。苏洵不时向儿子们讲述科举的自己参加科举的经验,提醒他们要文如其题,沉稳应对。
到了住处安顿好后,苏轼和苏辙便开始为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做最后的准备。他们挑灯夜读,研习经史子集,互相探讨学问,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宋朝堪称历史上科举考试最为鼎盛的时代,秉持“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理念。在重文抑武的政治大环境影响下,无论是年逾六旬的老者,还是年仅十六七岁的少年,都将读书视为人生的唯一出路,纷纷竭尽全力投身科举考试。每次科举的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今的高考。
在宋朝,从皇帝到黎民百姓,无不格外重视科举考试。宋太祖曾对近臣坦言:“昔日科名多被权势之家所垄断,朕要亲自主持殿试,彻底革除了这一弊端。”宋朝在继承并优化唐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创设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制度。
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为激励子民勤学求仕,撰写了流传至今的《劝学篇》:“富家无需购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必建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勿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若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朝的科举考试大体上延续了唐朝的制度,分为常科、制科和武科三大类。常科是常设的科目,涵盖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多个科目;制科则是非常设科目,由皇帝根据实际需要临时设置并亲自主持,旨在选拔特殊人才。武科则是宋朝选拔武将的专门考试,宋朝首开武举殿试之先河,与唐朝仅重视武术不同,宋朝还注重考察应试者的军事理论素养。
宋朝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等为进士及第,二等为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宋朝实行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自下而上逐级报考,分别为乡试、省试和殿试。考生通常需在户口所在地参加乡试,通过后再参加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的省试,省试在春季举行,又称春闱。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
苏轼兄弟经益州太守张方平推荐,打破了户籍限制,未经眉州的乡试和益州的省试,直接在汴京参加考试。这与今天的高考移民现象颇为相似。北宋的科举考试环境与现今的高考也有诸多相似之处,首都汴京的录取率远高于其他地区,许多达官显贵和有门路的人纷纷设法将子女送至汴京应试。苏洵夫妇一心希望儿子们出人头地,自然不会错过任何有助于儿子成名成才的机会。
然而,宋朝的科举考试与今天的高考一样,被视为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为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尽管在汴京应试有一定优势,但竞争异常激烈,若自身才华不足,想要金榜题名仍极为困难。据统计,当年与苏轼、苏辙一同从眉州赴汴京应试的考生共有四十五人,但秋天的初试中就有三十二人落榜,仅有十三人过关,不足三分之一。
参加完秋天的初试后,苏轼和苏辙便一直在寓所——兴国寺浴室院中埋头读书备考。浴室院是兴国寺是专为羁旅之人准备的普通僧舍。年近五旬的父亲苏洵,每日除了督促两个儿子抓紧学习外,一有空闲便带着自己的作品,四处拜访京城各路的达官显贵,不遗余力地推销和毛遂自荐他所撰写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以期跨过科举考试的门槛,谋得一官半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