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遇伯乐方平欧阳

在宋朝时期,参加制科举考试需有人举荐。当时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而张方平与欧阳修在政见上存在分歧。然而,为了不埋没苏轼、苏辙这两位被誉为“天上麒麟”和“天下奇才”的人才,张方平不顾与欧阳修的宿怨,直接写了一封长信给欧阳修,举荐了苏轼、苏辙兄弟。

宋人笔记小说中对此事有相关记载。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写道:“张安道与欧文忠素不相能,庆历初年,杜祁公、韩、富、范四人在朝欲有所为,文忠担任谏官,协助他们,但此前吕申公所任用的人多不赞同,于是这些人皆因朋党之争而被罢免。随后,安道继任中丞,对前事进行弹劾,二人遂结怨,因各自立场不同所致。嘉祐初年,安道守成都,文忠任翰林学士,苏明允父子从眉州前往成都,欲求见安道。安道说:‘我何足以为重?应当去找欧阳永叔!’他不因与欧阳修有隙而嫌隙,反而写信并安排行装,派人送他们到京师拜见文忠。文忠得见明允父子所著之书,亦不因安道推荐而有所偏见,大喜道:‘后来的文章当在此二人。’随即极力推崇,天下于是高度评价这两人。子瞻兄弟此后四十余年,虽外界对二人评价各异,但也未敢有丝毫轻重之别。”

曾慥在《高斋漫录》中亦有相关记载:“三苏从蜀地来,张安道、欧阳永叔为之延誉于朝,自此名誉大振。”

自此,苏轼、苏辙与张方平结下了深厚的忘年之交,张方平成为苏轼兄弟一生最为敬重的老师、长者及知己。

苏轼的另一位伯乐是与他在文学史上齐名的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领域亦享有盛誉。因吉州古属庐陵郡,故常以“庐陵欧阳修”自称。他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一同被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首位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成就斐然,与其精深的古文理论相得益彰,从而引领了一代文风。在变革文风的同时,欧阳修还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并在史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欧阳修独具慧眼,甘为人梯,愿做嫁衣,不遗余力,一生桃李满天下。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年轻时亦曾受其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中,除欧阳修本人外,其余宋代五人均出自其门下,且多是在未为人知之时,被他相中、推介、提携,终名扬天下。《宋史·欧阳修传》赞誉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此言高度概括了他求才若渴、爱才心切、识才精准、举才卓著的特质,称其为千古伯乐,实不为过。

苏轼与欧阳修的相识,源于一场科考奇缘。在张方平的举荐下,苏轼得以参加嘉佑二年(1057年)的科举考试。他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令所有考官叹为观止,文章论证“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的仁政思想,笔力直追孟子。欧阳修初以为是其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将其判为第二,揭榜后方知作者乃眉山二十二岁的苏轼。事后,按惯例苏轼撰文《谢欧阳内翰书》,以表达对欧阳修知遇之恩的深切感激。原文如下:

轼窃以天下之事,难于改为。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圣上慨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诏天下,晓谕厥旨。于是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将以追两汉之余,而渐复三代之故。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余风未殄,新弊复作。大者镂之金石,以传久远;小者转相摹写,号称古文。纷纷肆行,莫之或禁。盖唐之古文,自韩愈始。其后学韩而不至者为皇甫湜。学皇甫湜而不至者为孙樵。自樵以降,无足观矣。伏惟内翰执事,天之所付以收拾先王之遗文,天下之所待以觉悟学者。恭承王命,亲执文柄,意其必得天下之奇士以塞明诏。轼也远方之鄙人,家居碌碌,无所称道,及来京师,久不知名,将治行西归,不意执事擢在第二。惟其素所蓄积,无以慰士大夫之心,是以群嘲而聚骂者,动满千百。亦惟恃有执事之知,与众君子之议论,故恬然不以动其心。犹幸御试不为有司之所排,使得搢笏跪起,谢恩于门下。闻之古人,士无贤愚,惟其所遇。盖乐毅去燕,不复一战,而范蠡去越,亦终不能有所为。轼愿长在下风,与宾客之末,使其区区之心,长有所发。夫岂惟轼之幸,亦执事将有取一二焉。不宣。

文中从“天下之事,难于改为”谈起,论及变革一代文教之衰颓何其艰难。盛赞欧阳修“恭承王命,亲执文柄,意其必得天下之奇士以塞明诏”,同时表达了自己愿追随其门下,成为文风改革的急先锋。并满怀自信地表示,这不仅是个人的荣幸,对于欧阳修及文风改革事业,或许也将有所裨益。全文既流露出对欧阳修知遇之恩的深深感激,也展现了一位意气风发少年对未来文学之路的坚定信心。

接到苏轼的谢表后,欧阳修找来苏轼更多的诗文逐一品读,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对梅尧臣感叹道:“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他还对儿子们预言,三十年后,恐无人再提及自己,意即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将被苏轼超越。一位年过五旬的文坛领袖如此评价比自己年轻二十九岁的后辈,足见其远见卓识与胸怀坦荡。

其实,苏轼与欧阳修的神交应追溯至苏轼的孩童时期。苏轼对欧阳修仰慕已久,早在私塾读书时,便对欧阳修等一代名臣心怀敬仰,更奉其为精神导师,“始予未识欧公,则已见其诗矣。”(《跋文忠公送惠勤诗后》)白日诵读其文章,夜晚竟梦见面容。苏轼十岁时,苏洵读到欧阳修的《谢对衣金带鞍辔马状》,令苏轼仿作一篇,苏轼挥笔写下:“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苏洵对此赞赏有加。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参加了制科考试。制科,又称“大科”,单从名称便可见其显赫地位,它乃宋代最高级别的选拔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旨在选拔杰出人才。制科考试的门槛极高,流程也极为繁复。考生首先需由朝廷重臣推荐,随后依次经历进卷、阁试、御试三大环节。欧阳修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苏轼,他的推荐奏章至今仍存,全文如下:右臣伏以国家开设科目,以待隽贤,又诏两省之臣,举其所知,各以闻达。所以广得人之路,副仄席之求。臣虽庸暗,其敢不勉?臣伏见新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轼,学问通博,资识明敏,文采烂然,论议蜂出。其行业修饬,名声甚远。臣今保举,堪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圣慈召付有司,试其所对。如有缪举,臣甘伏朝典。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欧阳修《举苏轼应制科状》)欧阳修在奏章中明确表示,若荐举有误,他愿承担朝廷典律的责罚,足见其对苏轼文采的推崇及对其人品的信赖。当然,苏轼亦未辜负欧阳修的举荐与信任,在制科考试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三等的优异成绩。

从此,欧苏之间确立了我国古代文人中最具典范意义的文统传承关系。随后,苏轼承继欧阳修的诗□□新旗帜,扶持了包括苏门四学士在内的一大批文坛翘楚,将北宋文学推向继唐诗之后的又一巅峰。以苏轼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后世难以再现的五彩斑斓的北宋文人圈,留下了众多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坛佳话。

在欧苏文统传承的熏陶下,北宋文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苏轼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追随与效仿。他不仅在诗文创作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独到见解,为北宋文学的进步指明了方向。此外,苏轼还格外重视后辈的培养,他所提携的苏门四学士等文坛精英,在各自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绩,共同促进了北宋文学的繁荣。这种文统传承关系,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更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天幕:皇帝聊天群

折竹碎玉

狩心游戏

貂珰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一代文宗苏东坡
连载中异响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