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贬黄州艰难求生

临皋亭,曾是黄州的回车院。古时官员赴属地任职称为“下车”,离任则称“回车”,意指官员再度乘车返回朝廷待命。回车院,顾名思义,是卸任官员的临时居所。黄州地处偏僻,鲜有官员愿在此久留,因此临皋亭年久失修,虽名为官驿,实则破败不堪,每逢雨天便四处漏水。临皋亭下八十余步即是长江,站在窗边远眺,可见江对面的西山。面对滔滔江水,定慧院曾经的孤寂顿时消散。“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区区欲右行,不救风轮左。幸兹废弃余,疲马解鞍驮。全家占江驿,绝境天为破。”(《迁居临皋亭》节选)

苏轼每日饮食沐浴皆取自亭下长江之水。大江自西而来,源自故乡西蜀,浩瀚江水中至少有一半是故乡峨眉山的雪水。每当思及此,苏轼便感到与故乡格外亲近,颇有此间乐的意味。他在信中向朋友范子丰炫耀:“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与范子丰书》)(信中所提两税,指夏税与秋税,自中唐起实施,按土地和财产征收;助役钱则是王安石新法中免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然,搬入临皋亭后,苏轼的心态轻松了许多。初到黄州时,他连酒都不敢饮,生怕酒后失言,如今却能和朋友调侃新法。可见,家人与山川,始终是我们修复自我的力量源泉。享受完江山风月,头等大事仍是温饱。苏轼断了俸禄,一家二十余口人生活顿时拮据,临皋亭里每月初都会响起数铜板的声音。苏轼精打细算,剔除一切不必要的开销,每日生活费用定为一百五十钱。每月初,一家人叮叮当当数出四千五百钱,分成三十份,挂在房梁上。每日清晨,用画叉取下一份钱,随即藏起画叉。一天的花销仅限于此,若不小心半天花光,晚上全家只能饿肚子。若有剩余,便投入大竹筒中,积攒下来用以招待客人。“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一百五十钱。每月初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答秦太虚书》节选)苏轼始终乐观,想出此法后,盘点积蓄,发现可支撑一年有余,顿时不再焦虑。届时再作打算,顺其自然即可。“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答秦太虚书》节选)。

闲者苏轼忙碌如临皋亭下的流水,与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对话不舍昼夜。元丰四年(1081年)春,春水如期而至,仿佛故乡的问候。他欣然写下《南乡子》:“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他举杯邀东风,尽享美景。苏轼在当地四处游逛,充满好奇,吃饼也要问名字,别人随口编个“为甚酥”,他也信以为真。渐渐的,大家与他熟络起来,渔夫带他去赤壁山下转悠,屠夫请他吃红烧肉,醉汉对他推搡呼喝。他不仅不在意,反而欣喜于无人识他。“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答李端叔书》节选)摆脱过往束缚,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日渐丰富,外地朋友也常来探访。临皋亭下临大江,苏轼常与友人乘舟江上,尤其在月夜,三五知己,一壶浊酒,任小船飘摇,甚至通宵达旦。江上漫游的另一大好处是无需受行政区域限制。作为犯官,苏轼理应受监管,不得离境,但小船随风逐浪,偶尔漂至江对岸也在情理之中。江对岸是鄂州,知州朱寿昌本是苏轼好友,巴不得他多来。而黄州知州徐大受则左右为难,既不愿扫苏轼兴致,又担心失职。

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的一天,苏轼与友人畅饮至深夜,醉了醒,醒了醉,直至三更才返回临皋亭。家人早已习惯他夜不归宿,未料他当晚归来,也未留门。家童熟睡,隔着薄门板,苏轼听到鼾声如雷。敲门许久无人应,他便靠杖而立,静听江流。或许“今夜还如昨夜长”“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慨涌上心头,或许“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豪情被酒气放大,伴随着无尽涛声,苏轼作《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来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的这首诗词在黄州很快的传播开来,同时苏轼已经逃跑了的传言也满城风雨,传言苏轼写罢此词,脱去衣冠,跳上小船,长啸而去。消息迅速传开:“不得了啦!苏轼逃跑啦!”苏轼逃跑的传言吓坏了徐太守,闻讯惊出一身冷汗,立即下令全城搜寻,自己急匆匆赶至临皋亭。结果,苏轼安然在家,鼾声如雷,酒意未醒。

徐太守见此情景,又好气又好笑,心中悬着的大石这才落地。他看着苏轼那醉态可掬的模样,无奈地摇了摇头,吩咐手下人好生照看,便又匆匆离去,生怕这等荒唐事再惹出什么不必要的麻烦。

而苏轼呢,一夜酣睡,对外面因他而起的轩然大波浑然不知。待到次日清晨,酒意渐消,他才从友人处听闻了自己“逃跑”的传言,不禁哑然失笑。他深知这不过是旁人对他词中意境的误解,却也乐得看这传言如何发酵,如何在这黄州小城里掀起一阵波澜。

此事过后,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他依旧或与友人诗酒唱和,或独自漫步于江边,沉思默想。那首《临江仙夜归临皋》也成了他在黄州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了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天幕:皇帝聊天群

当我在地铁上误连别人的手机蓝牙后

宁得岁岁吵

狩心游戏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一代文宗苏东坡
连载中异响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