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知颍州时短情深

《庄子.秋水》曰: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苏东坡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从杭州回到了京城。熟读《庄子》的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化身为一只鹓鶵,非梧桐不栖,非甘泉不饮,非竹实不食,非杭州不仕。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有这份清高。此次回京,他深感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压迫感。尽管他一再请求外放地方任职,高太后却坚决召他回京。

自洛党与蜀党相争两败俱伤后,朝政大权落入朔党手中。朝堂之上,朔党一家独大,其领袖刘挚担任尚书右仆射,与吕大防沆瀣一气,共同把持朝政。高太后期望苏轼兄弟能在朝堂上牵制刘挚、吕大防等人。苏轼回京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及侍读,而弟弟苏辙则担任尚书右丞。由于元丰改制已取消参知政事一职,尚书左右丞便成为副宰相的职位。

这是苏东坡第七次回京,朝堂之上依旧由高太后垂帘听政。然而,此时的哲宗已年满17岁,经过几年的历练,他显然已形成了一套与高太后截然相反的执政理念。哲宗对高太后独断专行、迟迟不归还政权的做法,以及大臣们趋炎附势、背北面南的行为深感不满,朝堂上暗流涌动,预示着新一轮的政治风暴即将来临。苏东坡此次进京,并未打算久留,他将家眷悉数送回常州,自己则借住在弟弟苏辙的东府。

苏东坡深知朝堂局势复杂,党争之患未除,朔党虽受打击,但余波仍在,新的势力或许正在暗处悄然积聚力量。他每日上朝,都如履薄冰,看着哲宗那日益成熟却带着隐忍怒意的脸庞,以及高太后虽年事渐高却仍紧握权柄的模样,心中满是忧虑。在东府借住的日子里,他与苏辙常常彻夜长谈,分析朝堂局势,思索着如何在这风云变幻之中自处,又能为这摇摇欲坠的朝局尽一份心力,只是这局势如同乱麻,一时竟难以找到头绪。

树欲静而风不止,苏东坡回京后,随着苏家兄弟皆身居要职,蜀党势力日益壮大。不甘失去权力的朔党遂再次兴风作浪,企图重现乌台诗案,排挤以苏轼为首的蜀党。时任侍御史的朔党成员贾易,对苏轼在地方任职期间的政绩及言论横加挑剔,展开新一轮攻讦。贾易指责苏轼奏报浙西灾情不实,意图借“考验”灾情制造事端。此外,贾易还翻出旧账,以苏轼早年于竹西寺所作诗句为借口,诬陷其对先帝之丧“闻而心喜”,犯下“悖逆大罪”。苏东坡对这种无休止的党争早已深感厌倦,遂再次上书高太后和哲宗,请求外任。一直仰慕苏东坡才学的高太后,见其再次成为党争的靶心,于心不忍,终同意其外任请求,下旨任命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知颍州。

一掬西湖水,万世千秋情!颍州堪称苏东坡的福地,他在这里接过了欧阳修文坛盟主的重任。此次被任命为颍州知州,苏东坡心情大悦,在致好友王定国的信中写道:“某已得颍州,极慰所欲。”八月初接到高太后任命他为颍州知州的懿旨,当月二十二日,苏东坡便迅速赶赴颍州上任。到任后,他打破常规,连上两道谢表,表达对太后和皇帝任命自己为颍州知州的深切感激。在第一道奏表中,他言道:“伏念臣早缘多难,无意轩裳;晚以虚名,偶尘侍从。虽云时可,每与愿违。既未决于归田,故力求于治郡。慈母爱子,但怜其无能;明君知臣,终护其所短。自欣投老,渐获安身。”苏轼在奏表中将太后准许自己外任比作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在第二道奏表中,他又写道:“平生所乐,临老获从。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伏以汝、颍为州,邦几称首。土风备于南北,人物推于古今。宾主俱贤,盖宗资、范孟博之旧治;文献相续,有晏殊、欧阳修之遗风。”由此可见,苏轼对担任颍州知州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苏轼抵达颍州,故地重游,仿佛重温旧梦。颍州的风土人情,满载着回忆,仿佛与恩师欧阳修西湖泛舟的情景就在昨日。然而,此时欧阳修已辞世多年,苏轼自己也已白发苍颜。抵达颍州的次日,应友人之邀,苏轼与朋友夜游西湖,小船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轻轻摇曳。忽然,湖边传来恩公欧阳修的《木兰花令》,清寒的夜晚,圆月高悬,湖波轻扬,秋韵幽咽。听到歌女幽怨的歌声,苏轼怅然若失,仿佛恩公欧阳修此刻也坐在船上,白发童颜,神采奕奕。苏轼不由自主地走向船头,吟出一首《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这首词是苏轼与恩师欧阳修的隔空对唱,亦是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就在苏轼在西湖上缅怀恩师欧阳修之际,他突然接到噩耗,另一位恩师张方平已于元祐六年在南都病逝。由于路途遥远且公务繁忙,苏轼无法亲自前往吊唁,便在颍州荐福寺举行了祭奠仪式。张方平的离世令苏轼悲痛万分,犹如失去父亲一般,他接连写下三篇祭文,以表达对张方平的深切哀思。

在第一篇祭文中,苏轼写道:“时我兄弟,尚未冠绅。得交于公,先子是因。我晚闻道,困于垢尘。每从公谈,弃故服新。”他深感张方平的举荐之恩,认为若非张方平的提携,苏氏兄弟恐怕难以名扬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天幕:皇帝聊天群

折竹碎玉

我喜欢的文 10

老实人破罐子破摔了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
一代文宗苏东坡
连载中异响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