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学者说,黄州是苏轼成熟的标志,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苏轼同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宛如一抹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缕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无需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不再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抹无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去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经过发酵,尖利的山风已收敛锋芒,湍急的细流汇聚成湖。苏轼的成熟,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使其从名字到性格,再到价值观认知,甚至连皮肤颜色和穿衣风格,都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与此同时,苏轼的艺术风格也因这份成熟而得以蒸馏与深化。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被铭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苏轼之年”,亦是他的“赤壁年”。以赤壁为灵感,他挥毫写就《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这三部杰作如同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奠定了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
贬谪黄州是苏轼的人生低谷期,也是他的思想成熟期。乌台诗案的生死考验促使他融合儒家的济世、道家的超脱与佛家的空观,形成“苦难中升华”的生命智慧,三篇赤壁之作,正是这一过程的结晶,“赤壁三咏”是他穿越黑暗的三次精神突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元丰五年七月的一天,苏轼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眼前,大江东流,巨浪拍岸,气势如虹,仿佛古战场上的千军万马在扬尘奔腾。望着滚滚奔流、声浪滔天的江水,苏轼不禁联想到八百多年前三国时期,周瑜以少胜多,大破曹军的赤壁战场。他遥想当年的青年周瑜,英姿勃发,气定神闲,谈笑间一把大火便将曹军几十万大军化为灰烬。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几百年后,一切依旧,往昔的英雄豪杰已成过往,但他们的卓绝功勋却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回想起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轼将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赤壁,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煮酒喜相逢。苏轼想到自己正值壮年却被贬,前途渺茫,致君尧舜的理想已化作秋风,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人生如梦,不如举起酒杯,祭奠这万古恒存的江月。在这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中,苏轼豪放犀利的词锋显得格外真实,其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亦由此流露无遗。
七月,苏轼与宾客又来到了赤壁下的江上,泛舟相谈,并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东坡《赤壁赋》)
七月的一天,苏东坡与友人杨道士同游赤壁,畅饮高歌,领略这天地间的绝美风光……此时,杨道士吹奏起洞箫,箫声幽咽悲凉。苏东坡不禁问道:“你的箫声为何如此凄苦?”杨道士答道:“你看这山间的清风明月虽长久,但我们的生命却短暂而渺小。若生命也能如斯长久,便可永享这清风明月之美。然而,我知此乃奢望,故而心生悲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