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一个经典的传播学理论,叫《沉默的螺旋》。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发现的一个现象,简单说就是:即使是在公开的、自由的意见市场上,大家其实也不是能畅所欲言的。一旦意见市场中出现了一种强势的声音,它就会用话语权来劫持其他人。因为人有一种害怕被孤立的倾向,所以,强势观点的声量就会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反对者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弱,这是一个螺旋式的强化机制。
宋神宗和王安石掀起的这场变法就如同沉默的螺旋一样,自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后,朝堂上变法派越来越强势,声音越来越大,反对的声音就越来越弱。朝中变法派新党与反对变法派旧党之间矛盾越来越深,争吵愈来愈强烈。拗相公王安石刚愎自用,听不进去一点反对的意见。自三朝元老韩琦自请外任后,张方平、欧阳修、富弼、曾公亮等朝中贤德之士纷纷自请离京,朝廷一时间变成了王安石及其追随者吕惠卿、曾布三人的朝廷。
在上了那篇《议学校贡举状》后,宋神宗看后只是点赞苏轼的雄辩和文采,对他的建议意见束之高阁。但这时王安石已然发现原来和自己同为欧阳修门生,文章惺惺相惜的苏轼竟然也是反对自己的,于是屡次在神宗准备对苏轼委以重任时横加阻碍。后苏轼又写《再上皇帝书》,直言“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王安石听闻大怒,心中暗骂道:“苏轼你小子真他娘的不识好歹”。欲置苏轼于死地,便授意追随者谢景蕴,诬告苏轼三年前送父亲灵柩回眉山时,利用官船沿途贩卖私烟、家具和瓷器。神宗看到谢景蕴递上来的奏折,半信半疑,但在王安石的怂恿下,还是派人沿途调查,结果当然纯属子虚乌有,苏轼无罪。
庄子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异世俗处”。有一种情感,叫做无可奈何,苏轼见自己不被新党所容,不被朝廷重用,于是就和朝廷中大多的贤德之士一样,自请外调。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如愿外调到杭州任通判。
《庄子.逍遥游》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笔下三条鱼,第一条鱼:鲲。鲲能化为大鹏鸟,凭借六月的大风飞往南冥。然而,庄子认为鲲鹏虽能翱翔九天,仍需依赖外物(如风),并非真正的自由。这条鱼象征着人生第一重境界:不滞于物,不为物累,提醒人们避免被财富、权势等外物束缚,保持内心的纯粹与自由。北冥之鲲,超越局限,自在逍遥。苏轼到杭州,好似庄子笔下那只叫做鲲的鱼,自此鱼入大海,鹏上青霄,不受笼网之羁绊也。自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自此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苏轼带着妻子王闰之,长子苏迈,次子苏迨,这是苏轼一年前与王闰之生下一个男孩子。苏轼一家沿着京杭大运河乘船南下,金秋七月,运河两侧处处皆景,风景如画。
苏轼先到距离京城三百里外的陈州停了下来,他准备顺道先去拜访自己的恩师张方平和弟弟苏辙,此时苏辙在张方平手下任教授。“我公古仙伯,超然羡门姿。偶怀济物志,遂为世所縻。”此时的张方平与苏轼一样,因反对变法不被新党所容,自请外放陈州任知州。“黄龙游帝郊,箫韶凤来仪。终然反溟极,岂复安笼池。出入四十年,忧患未尝辞。一言有归意,阖府谏莫移。”张方平来到陈州,这个历经三朝的肱股之臣发现,新法已经渗透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身边一大帮新进的新法拥趸者整日在耳边聒噪。苏轼见到张方平时,他对苏轼说:“吾衰矣,雅不能事少年,不如归去,以全吾志”。在陈州与张方平和弟弟相呆的七十多天里,张方平要求师徒三人不谈政事,只谈喝酒,三人整日优游宴饮,酒入豪肠,绣口一吐,吐出了达观、从容的人生的篇章。苏轼在陈州,倒也度过了一段人生难得的闲暇时光。然而时光易逝,转眼中秋已过,苏轼不得不启程奔赴杭州,自丁忧回京,兄弟也分别两年有余,苏辙对哥哥依依不舍,一路将哥哥送到了颍州。
在颍州兄弟二人一起又去拜访了退官闲居在此的恩师欧阳修。三人相见,分外高兴,欧阳修带着苏轼苏辙兄弟游览颍州西湖。在西湖上,苏轼见恩师须发似雪,神采奕奕,醉翁行乐处,草木皆可敬,彼时,西湖碧波粼粼,湖岸秋花绚烂。苏轼遂作《陪欧阳公燕西湖》送与恩师,“谓公方壮须似雪,谓公已老光浮颊。朅来湖上饮美酒,醉后剧谈犹激烈。湖边草木新着霜,芙蓉晚菊争煌煌。插花起舞为公寿,公言百岁如风狂。赤松共游也不恶,谁能忍饥啖仙药。已将寿夭付天公,彼徒辛苦吾差乐。城上乌栖暮霭生,银釭画烛照湖明。不辞歌诗劝公饮,坐无桓伊能抚筝。”
在颍州逗留了半个月后,苏轼告别恩师和弟弟,达到杭州已是十一月下旬。杭州的府衙在凤凰山上,旁依吴山,南观钱塘江,北揽西湖。烟花词人柳永在杭州游荡时写下《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杭州这座自古享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城市,自隋炀帝开凿南北运河后,杭州成了东南数一数二的大都会。宋朝时,杭州不仅不抑商,还放宽宵禁。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杭州城在宋代走向了鼎盛。杭州下辖九县,当时的知府官署设于钱塘县的凤凰山脚下,登上凤凰山,就可以“东望海,西望湖”,杭州城的地理格局一览无遗。城西是著名的西湖和周围的山岭,城东则是钱塘江的入海口和连绵的滩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