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杭州诗词嘉年华

《宋史·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地理四·两浙路》记载,北宋徽宗年间,杭州城郭已有五十万人,沿街店铺、饭馆、酒楼、旅社众多,大街上从早到晚人来人往。杭州城之于宋代,正如掌上明珠,它不仅是水陆两路贸易频繁的港市,也是文人墨客青睐有加的地方。与遥远的边关和京城相比,这里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祥和。而苏轼与杭州的命运交织,似乎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苏轼一到杭州,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他在《和张子野见见寄三绝句过旧游》中写道:“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杭州之于苏轼,不似故乡胜似故乡。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苏轼与杭州的相遇,是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完美交会。杭州因为苏轼的到来,杭州词开始成为宋词的代名词,宋词、杭州、苏轼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苏轼上任后第三天,便去拜访了欧阳修向他介绍过的僧人惠勤。惠勤和尚擅长作诗,对苏轼来说,与僧人交往是逃离官场和家庭生活的一种放松方式。此外,杭州的佛寺通常都位于山水之地,兼有游览之趣。闲游静坐之间,苏轼写下了“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的诗句,可以看出,他初来杭州时,心情十分舒畅。苏轼从前并不喝茶,但是到了杭州,受僧人设茶待客的影响,也开始研究起茶、水及煮茶的方法。加上龙井等处又是茶叶的产地,苏轼对采茶、制茶、喝茶也有所了解,还作了一首《试院煎茶》:“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三月的杭州,各处花红柳绿,苏轼看到杏花含苞待放,写下一首《浪淘沙》:“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这首词是苏轼现存最早的一首词。此后在杭州任通判的三年,苏轼陆续写了四十多首词,其才华尽显无遗。虽然仕途受挫,但他依然怀抱着积极用世的愿望和抱负,发出了“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孤馆灯青》)的感叹。这段时间,也是苏轼诗词写作的爆发期。他写的词,奠定了他在词坛的地位。

“眼看时事力难胜,贪恋君恩退未能。迟钝终须投劾去,使君何日换聋丞。圣明宽大许全身,衰病摧颓自畏人。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作家周文翰在《孤星之旅:苏轼传》一书中这样评价:苏轼的“基底”是士人、官员,其次才是诗人、词人、艺术家。一直胸怀致君尧舜的苏轼即便在杭州这样风光不与四时同城市里,始终也无法做到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世。

此时王安石的新法已经在宋朝广袤的土地上全面扑开,新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富国强兵的重点是重建财经政策。江南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王安石要为国家生财,要充裕国库的收入,江南是改革派重点督促实施新政的地方。变法派首推的是募役法和青苗法,虽然在朝堂上苏轼也曾附议大多数旧丞一股脑反对新法。但在实际执行中苏轼发现,募役法非常受老百姓欢迎,地方上的大地主,每户只需要缴纳六百贯的免役钱,就可免掉差役的痛苦,拿不出钱的贫民,还可以通过服差役解决生活难题。只是青苗法的弊端却很严重,在执行中,一些地方官吏强行向老百姓推销贷款,到秋收时一些受贷的老百姓因为灾年欠收等原因还不起贷款,被官府逮捕、拷打,入狱。

在州府审判犯人是通判的职责,苏轼每天都要审判一大批因青苗法还不起官府贷款的普通老百姓,他十分同情这些老百姓,但朝廷之法不可违,他每天都要痛苦不堪的在一片哀嚎声中,签署一批批无情的判词。特别是每年除夕,本来是家庭团员的日子,但按照宋例,除夕这一天,通判必须在狱中值班,并将狱中囚犯提出来逐一点名。苏轼看着这些因青苗法被无辜下狱的百姓,很想将这些狱中的人开释,让他们回家去过一个团圆年,但苏轼又想到宋朝法律,暗自惭愧,遂做《题狱壁》诗:“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天幕:皇帝聊天群

折竹碎玉

当我在地铁上误连别人的手机蓝牙后

狩心游戏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
×
一代文宗苏东坡
连载中异响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