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杭州诗词嘉年华

苏轼在不得已执行朝廷新法的同时,也力所能及的做一些有利于杭州老百姓的实事,以求弥补青苗法等哪些不求实际的新法给老百姓造成的伤害。他遍访民间疾苦,发现杭州百姓最关心期盼的就是解决用水难的问题,“知水苦恶,惟负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杭州地处钱塘江畔,地下水因海水倒灌苦涩难饮。唐代宗时期,宰相李泌任杭州刺史时,首创六井系统,通过竹管引西湖淡水入城,解决老百姓的饮水问题。六井包括相国井、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进一步疏浚六井并修筑湖堤,提高西湖水位,确保六井饮水稳定。

至宋朝时,六井年久失修,引水管道堵塞,六井尽废,杭州居民再次面临水泉咸苦,百姓要远赴西湖或者到山上寻找山泉取水,民生艰难。但自白居易后杭州的历任官员,对疏通六井之事莫不置若罔闻,苏轼认为:“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协助太守陈襄组织僧人仲文、子珪等,采用竹管引水,修复相国井、西井等,并在涌金池设闸,确保水流畅通。工程完成后,六井恢复供水,杭州城内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苏轼还做《钱塘六井记》详细记录疏通六井的过程,并以此警示后人。

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二年,常州、苏州等地大旱,他奉命用七个多月的时间赈灾救济饥民。因一路目睹饥民的悲歌哀号,他在除夕夜住在常州船上,不忍上岸打扰百姓,在一盏孤灯下守岁。在赈灾过程中,他写下《无锡道中赋水车》:“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来记载民间旱灾疾苦、痛斥官吏隐瞒灾情、不顾百姓死活行为。在任杭州通判期间,他还受转运司差遣,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检查湖州的堤防建设;他还在杭州接受过朝廷派遣、由沈括带队的农田水利专项检查。

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杭州之美,最美在西湖。苏轼与西湖的相遇,宛如一场跨越千年的绮梦,交织着诗意、才情与民生的关怀,绽放出永恒的光芒。西湖,那片波光潋滟的水域,因苏轼的到来,不仅在地理风貌上得以重塑,更在文化的长河中被赋予了深邃的内涵;而苏轼,在西湖的柔波里,寻得了心灵的慰藉与创作的灵感源泉。这一人一湖的故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又细腻入微的史诗,传唱至今。“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跨越千年的广告词,将西湖推向了全世界。头两句即是神来之笔,一个“方”字,一个“亦”字,将西湖的晴姿雨态描写到极致。后两句更是点睛之笔,醉意朦胧间,西施凌波微步翩翩而来,苏轼脱口而出:“西子!”顿生灵感,西湖和西子都美在神韵,都天姿自然,有其神似之处。苏轼遗貌取神,心与景会,将西湖比作西子,从此西子湖成为西湖的别称,这首诗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第一次将西湖写进诗中后,西湖成为诗人们争相赞美的人文风景名胜,西湖也成为诗人们趋之若鹜去感受去体验的自然美景。西湖山依偎着水,水映照着山,静静如水,淡淡如山。西湖被群山环抱,西湖镶嵌在北岸的宝石山、五云山、南、北高峰等群山之间。横跨在西湖和钱塘江的玉皇山雄姿俊秀,西湖东南有山势绵亘起伏、延伸至市区的吴山,还有凤凰山,还有北近西湖、南接江滨、形若飞凤的凤凰山。“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晨曦初破,金色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西湖的山峦之上,苏轼以诗迎客,将西湖的朝霞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这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苏轼对西湖深沉情感的流露。西湖不仅是他笔下生辉的灵感源泉,更是他心灵的栖息地。每当晨曦初照,苏轼便漫步湖畔,迎接着第一缕阳光的洗礼,那份宁静与美好,让他沉醉不已。“夏潦涨湖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飞雪暗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苏轼《和蔡准郎见遨游西湖三首》)。在苏轼眼中,西湖是善变的仙女,春天新蒲出水,垂柳倒映湖面,别具清新明丽之姿;夏天水涨湖深,幽蓝妩媚;秋天金风送爽,粉红、洁白的莲花次第开放;冬天云雪茫茫,水天相接。西湖之美真是美到让人心醉。“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望湖楼醉书》)。天气晴朗固然是西湖最美丽的景色,但天有不测风云,霎时间,风雨突来,云集而雨降,风来而天晴,来时迅猛,去时快疾,雨后湖上水天一色,分外清新。这就如同我们的人生,阳光普照固然是人人向往的,但怎可能天天都是晴朗的日子呢,人生不得不面临一场场说来就来的风雨,关键在于我们面对风雨的姿态,凡事看小,便是逍遥,得失随缘,心无增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西湖让苏轼暂时忘却了尘世间的一切烦恼,眼前西湖无一不美景。

“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之间,苏轼在杭州三年通判期满,不得不接受朝廷新的任命,调任密州任知州。在杭州任通判的三年,是苏轼一生最为惬意的三年,西湖的美景孕育了苏轼无限的灵感,三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据统计光是与西湖相关的诗词就多达160余首,苏轼俨然成为杭州城市形象和西湖美景的代言人。

苏轼在杭州还结识了大量志同道合的朋友,苏门四学士中的张耒(赴杭州途中在颍州结识)和晁补之、张先、岑廖和尚等。除此之外,苏轼在杭州又添了小儿子苏过,结识了一生的知己王朝云。苏轼离开杭州,离开西湖,带着几许不舍,几许离愁。在熙宁七年(1074年)六月,老太守陈襄离开杭州之际,苏轼在凤凰山上的有美堂的离别宴会上写下一首《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为老太守送别,“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七月,新太守杨绘到任,此时苏轼已接到朝廷的任命通判期满将调任密州知州,带着不舍情绪的苏轼又在迎接杨太守的晚宴上做《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这首词既是对新太守的欢迎也是对自己的送别。“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使君能得几回来?”是苏轼对老太守陈襄的不舍,此时更是对自己离开杭州的不舍。“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苏轼还想回到杭州来,与杭州的山,西湖的水互诉衷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天幕:皇帝聊天群

宁得岁岁吵

当我在地铁上误连别人的手机蓝牙后

貂珰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一代文宗苏东坡
连载中异响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