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作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

创作家与白日梦(Creative Writers and Daydream)书名。一译《诗人与白昼梦的关系》。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著,1908年版。利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动机,认为艺术创作与梦一样,也是被压抑的潜在**的流露。艺术家的创作就像幼儿的游戏一样,在一种类似白日梦的幻想世界中来宣泄自己的**和情感。二者的不同在于创作较游戏更加复杂、隐秘。

艺术家并不是要把自己的****裸地表现出来,而必须经过高明的伪装并提供纯粹形式的乐趣才能表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欣赏者的反感,使之不知不觉地也进入一种类似白日梦的幻想世界,从而在欣赏的过程中宣泄自己的**。由于初次将精神分析理论引入文艺领域,并研究了审美活动中的潜意识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孩子对待游戏的态度vs作家进行创作的态度:

都创造一个世界,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组合事物,态度严肃,倾注极大热情。孩子能区分游戏和现实世界,作家能把想象中的事物和现实中的食物联系起来。

作者也是这样:创造一个很当真的幻想世界,又能严格将它与现实世界区分开来。

人的心理:不会放弃曾经体验过的快乐。所以看上去被抛弃的东西,其实只是被替换成了另一种东西。

作家与孩童不同,深知“大多数人的白日梦”,所以编织白日梦并书面化呈现给读者,读者通过对别人的白日梦的阅读获取满足感(因为阅读别人的白日梦没有羞耻感)。

创作的特点:有一个主角赢得我们所有同情

唯我独尊的我,会逢凶化吉、左右逢源,与每场白日梦的主角如出一辙。

ps:这篇很好玩,其实比较偏文学批评,弗洛伊德的文章偏这个方向的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和《米开朗琪罗的摩西》,记录一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秋燥

捡垃圾(火葬场)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不生不熟

一纸婚契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一个读书笔记
连载中雾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