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女性解放的程度是社会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女性的历史性失败不只是女性的失败,也是男性的失败。
女性主义理论
1. 目标: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身份平等?性别平等?……)
2. 基本前提: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第二性”
3. 现实基础:男权思想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天然形成不会改变的;女性主义则认为,这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4. 社会原因:男性受到的是阶级或阶层成员的压迫;女性不仅受到阶级压迫,还因为身为女性而受压迫。所以,只能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高等地位来改变自身的低下地位。
女性主义理论类别
1. 宏观理论: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体系理论;
2. 微观理论:从某一理论视角出发阐释专业领域的叙事,如交换理论、网络理论等。
以下重点关注社会学和文学批评理论
社会学理论
缘起:1960年代女权运动的产物
代表作:《女性的奥秘》(弗里丹)/《性政治》(米利特)
——这两本书出版后,社会学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才真正进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转向:
1. 1960s 性别问题进入主流
2. 1970s 女性研究
3. 1980s 女性研究转向性别研究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属性:1960年代末欧美兴起的女性主义话语的一部分
研究对象:文学文本[ Text:强调文本内部的编织](妇女文学) 重新审视西方文化传统
特点:强调写作的政治性,研究文学和批评的社会与文化语境,向传统文学史和美学概念提出挑战。
流派:英美学派/法国学派
英美学派:1960年代女性美学/性别美学
阶段
Cont.1
1. 1960年代末颂扬女性文化的女性美学[ 战时形象-Dior女士典型设计:掐腰、大摆,呈现沙漏型,显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大摆模糊]:分析在男/女作家创作的小说和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妇女形象;1970年代学院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跨学科的妇女研究相结合,研究妇女作品和妇女作家。女性美学认为父女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女性意识,具有女性连贯而清晰的文学传统,校验了妇女陈规形象,批判了男性的做法。
2. 1980年代性别理论:将性别建构方法、性别表述对读者施加的影响上升到理论研究,产生了专门研究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中“女性”问题的批评。
Cont.2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从剖析西方文化传统入手,注重理论和语言的研究。她们吸收了西方哲学和文学的话语,并且开始解构这种话语。
她们分析了西方理论话语中妇女的地位之后得出结论:所有的父权制——包括语言、资本主义、一神论——只表达了一个性别,是男性里比多机制的投射,女人在父权制中是缺席和缄默的。
女性主义者对父权制二元对立思维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认为二元制不是平等的,而是等级制的。
二元对立的双方要获得意义就必须压制另一方,对立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为获得意指优势而争斗。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