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在旧时,一个人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三字经》
(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哲学: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思想
哲学家:有反思思想,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论:反思的思想产物
(1)中国人不关心宗教
(2)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之一,中国人不例外,不关心宗教是因为及其关心哲学,在哲学里满足了这种追求——超道德价值。
(3)功用: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二)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1)关于各种人——人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同一”需不需要离开社会、否定“生”?
(2)必须:出世的哲学
(3)注重人伦世务,只讲道德价值: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表面入世,实际既入世又出世
(4)中国哲学的任务:把入世、出世这种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如何统一——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圣人人格:内圣外王
内圣:修养的成就
外王:社会上的功用
哲学任务:使人拥有这种人格[ 柏拉图:哲学王]
(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惯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不够明晰但暗示有余。后者从前者那里得到补偿。
(四)语言障碍
一种翻译只是一种解释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一)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
“世界”——天下/四海之内,没有到公海冒险的经历
(二)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以农业为主,贯穿中心:土地的利用和分配,在战争与和平时都同样重要
“本”“末”之辨,重本抑末,士、农、工、商
(三)“上农”
《吕氏春秋》中的一章:
(1)“农”:天真朴实、容易使唤,财产复杂不会弃家而逃
(2)“商”:心肠坏不听话,财产简单,多逃亡
人的生活方式受到其经济背景的限制,对农业的评价表明本人也受到时代经济背景的限制——道和儒都是农的渴望和灵感,方式不同
(四)“反者道之动”
(1)两家都支持的理论:任何事物发展到一个极端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信仰的意志”:黎明即将到来
(五)自然的理想化
(1)儒道:理想化的、理论地表现的农的生活方面不同
(2)道家:原始社会的简朴加以理想化,而谴责文化;把儿童的天真理想化来谴责知识。赞美自然、热爱自然,区分了自然和人为
(六)家族制度
祖先崇拜,儒家学说大部分是在论证这种社会制度合理
(七)入世和出世
(八)中国的艺术和诗歌
陶渊明:道家的精髓
(九)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有”和“无”的高下,西方重“有”,中国重“无”
“农”的概念:直接领悟,不研究真实和虚幻的存在问题
审美连续体
(十)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1)海洋国家:商业发展-抽象数字(数学和概念)
(2)大陆国家:“农”的生活方式,顺乎自然,赞美自然谴责人为
(十一)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
社会特有/社会一般
第三章各家的起源
(一)司马谈和“六家”
司马谈:司马迁之父《论六家要旨》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二)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汉书·艺文志》十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官与师不分——各个学派是从官、师分离中产生出来的
(三)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封邦建国制度——解体 “礼失而求诸野”,贵族流落民间,以专门职业为生——师、官分离
“儒”、文士——儒家
“侠”、武士——墨家
“辩者”——名家
“方士”——阴阳家
“法术之士”——法家
“隐者”——道家
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
(一)孔子和《六经》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第一位私学教师
六经:《易》《诗》《书》《礼》《乐(今佚)》《春秋》——过去的文化遗产
(二)孔子作为教育家
“述而不作”:基本任务是给弟子解释古代文化遗产,期望弟子成为“成人”,解释是从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以述为作”
(三)正名
个人和社会:要拥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关键的是“正名”,“实”要与“名”相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四)仁、义
(1)义和利的对立——形式的观念
(2)仁:具体,各种义务具体本质“爱人”,即“仁”
(五)忠、恕
如何实行仁——推己及人
(1)忠: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尽己为人
(2)恕: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知命
“无所为而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行事要超道德目的
知命: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从而对外在的成败无所萦怀
(七)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认识到道德价值
五十、六十——知天命,超道德价值
七十——从心所欲,不用有意指导,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八)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