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于西周传统制度、礼乐文献怀有同情的了解,力求以伦理的言辞论证其合理正当
墨子:不正当、不合用,力求用简单一些,寻有用以代替
(一)墨家的社会背景
武士在周解体后流落为“游侠”,更多出身于下层阶级,认为礼乐是奢侈品,无实用价值
“言必信,行必果”——墨学是这类道德的发挥
墨者团体首领“巨子”,军事团体,纪律严明(《墨子·公输》),但不同一般游侠
普通游侠得到酬谢或受到封建主恩惠,就不论什么仗都打;墨子及其门徒强烈反对侵略战争,只愿意参加严格限于自卫的战争;
普通游侠只限于信守职业道德条规;墨子阐明了这种职业道德,论证其合理正当。
(二)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焉”:
不相信神鬼存在;
坚持厚葬,浪费财富精力;
强调音乐;
相信前定命运。
(三)兼爱
仁、义——兼爱:游侠职业道德逻辑的延伸,同等、无差别爱人
论证“兼爱”主要标准:“三表”
功利主义辩论,仁人任务是为天下兴利除害
(四)天志和明鬼
说服人们“兼爱”:天帝存在,天帝爱人,天帝的意志是一切人要彼此相爱,天帝监察人的活动,以福祸奖罚。
(五)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
一对矛盾:
墨家相信鬼神存在,但反对丧葬和祭祀缛礼;
儒家强调丧葬,但不相信鬼神存在。
解答
儒:不是真正的矛盾,行礼只是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
墨:鬼神存在是为了给兼爱学说设置宗教制裁,对超自然实体无兴趣;人心有信仰是有用的,“节用”“节葬”也是有用的,从极端功利主义看,二者不矛盾,因为都是有用的。
(六)国家的起源
权威的来源:人民的意志和天帝的意志
接受绝对权威的原因:无选择
国家起源学说的必然结论:极权主义
第六章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一)早期道家和隐者
隐者:“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败北主义者
道家:非普通隐者,提出一个思想体系赋予“退隐避世”行为以意义
——《杨朱》:极端纵欲主义
(二)杨朱的基本观念
“为我”
“轻物重生”
(三)杨朱基本观念的例证
《庄子·逍遥游》许由
《列子·杨朱》
(四)《老子》《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吕氏春秋》《孟春纪·重己》
《老子·十三/四十四》
《庄子·养生主/人间世》
(五)道家的发展
(1)先秦道家哲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杨朱观念
第二阶段:《老子》阶段
第三阶段:《庄子》大部分思想
(2)出发点
第一阶段:全生避害
第二阶段:顺应规律
第三阶段:齐生死、一物我(《庄子·山木》),在一个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物我
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一)人性善
孔子认为应该“推己及人”,孟子尝试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人性本善学说:一切人本性中都有“四端”-扩充可得“常德”:仁、义、礼、智——不受外部环境阻碍,就会内部自然扩充;低级本能“恶”是人与动物所共有,所以区分即为有无“四端”。
(二)儒墨的根本分歧
杨朱:反仁义,因为仁义本质利他,杨朱原则为利己
墨子:兼爱,利他,爱无差等
儒家:爱有差等,“忠恕”之道
(三)政治哲学
孟子:只有圣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王,孟子描绘出理想化的古代存在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圣人治国:王道——王霸之别
第八章名家
第九章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第十章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第十一章后期墨家
第十二章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第十四章韩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儒家的形而学
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第十七章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
(一)阴阳家和儒家的结合
汉朝:建立政治与社会的新秩序
董仲舒
(1)建立了新的考试制度,科举雏形,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基础
(2)《春秋繁露》
(3)为当时的新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4)阴阳家思想:天与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与儒家政治社会哲学结合
(5)Heaven(主宰之天)/nature(自然之天)——两者翻译的结合
(6)先秦阴阳、五行两种路线的混合
(二)宇宙发生论的学说
五行顺序:木、火、土、金、水,“比相生”“间相胜”
木(东春)火(南夏)金(西秋)水(北冬)主管四季的一季,土主管中央并协助
四季变化:阴阳盛衰,四季循环实际是阴阳循环
——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人是天的副本——人何以成之?——礼、乐
(三)人性学说
人心包含两个成分:性(阳)、情(阴)
人性问题:
(1)反对性善论,强调人为和教化;
(2)但不同于荀子,不认为性本恶,善是性的继续不是逆转
(3)孟子“性已善”;董“性未善”
(四)社会伦理学说
从前的儒家“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选出三伦,称为“三纲”(社会伦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