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白马寺**
赵五娘轻轻地踩着青砖缝隙间那抹鲜绿的车前草,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沉重。她的目光越过这不起眼的野草,直直地投向那庄严而赤红的白马寺山门,心中五味杂陈。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她的身上,为她那略显消瘦的身影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
发间,那支蔡邕亲手雕刻的竹节簪,已被岁月浸染得油亮、温润,是她与蔡邕之间无言的默契与情感的见证。腕上的定亲玉镯,随着她的步伐发出清脆、悦耳的叩响,如同她内心深处的呼唤,渴望得到命运的回应。
转眼间,他们已成婚二十载。岁月如梭,赵五娘也从那个青春洋溢的少女,变成了如今阳明脉衰、面容略显憔悴的妇人。她的发丝间已夹杂着丝丝银白,那是时间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尽管她依然孝顺亲长、勤劳持家、知书达理、温柔贤惠,但心中的焦虑却如同野草般疯长,一年甚过一年。
在东汉末年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能够为家庭绵延子嗣,无疑是对一个女子最大的考验与期望。赵五娘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尽管她已竭尽全力,却依然未能如愿。这份遗憾,如同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她的心头,让她难以释怀。
在白马寺内,赵五娘虔诚地礼拜着每一尊菩萨,祈求着神明的庇佑与指引。礼拜完毕,赵五娘带着侍女招儿缓缓转身,向寺外的牛车走去。齐云塔上,蔡邕的好友——金发碧眼的安世高*法师,正静静地注视着她们。这位来自异域的法师,不仅精通佛法,更对中原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深知赵五娘心中的焦虑与遗憾,于是吩咐身边的小沙弥给夫人送去一卷《太子瑞应本起经》,并带去一句话,希望这经书与话语能够给予她些许的安慰。
一个小沙弥飞跑着去前面拦人,两个小沙弥抬着沉重的竹简,在后面紧赶慢赶。蔡邕作为有名的藏书家,他的藏书不仅量大,而且种类繁多,无所不包。新近流传的佛经道藏,只要遇到,只要手头还能拿出钱来,他必定会收入囊中。
小沙弥们气喘吁吁地追上了赵五娘一行,将一卷卷的经书小心翼翼地堆上牛车,并转达了法师的叮嘱:“这些是月氏商人新贡的贝叶经译本,请夫人务必转交蔡先生。同时,还给夫人带到四个字‘敬候佳音’。”这四个字,虽然简短,却仿佛是一束光,穿透了赵五娘心中的阴霾,再次燃起了她心中的希望。
**端午·太平道医棚**
“大嫂啊”蔡邕的堂弟蔡谷以往在陈留圉县打理蔡家田庄,这年夏天跟着入读太学的三郎来到了京都洛阳,此刻正蹲在庑廊下,把陶碗里的黍酒晃得叮当响。
蔡谷与堂兄蔡邕堪称云泥之别。这位田间浪子自幼厌弃笔墨经卷,独爱赤足踏泥的农耕生活。春耕夏耘时节,他常绾起粗布衣袖,与农人并肩插秧刈麦;寒来暑往之际,又带着佃户们张弓逐兔、围炉煮酒。田垄间的晨露沾衣,远比书简上的蝇头小楷更令他心驰神往。
他生就一副赤子心肠,见人未语先笑,眉宇间总凝着三分喜气。从小待蔡邕最是亲善,三番四次提出将幼子过继给蔡邕以续香火,全然不顾妻子在一旁眼泪汪汪。虽常因胸无点墨闹出"把酒话桑麻,却道是枇杷"的笑谈,行事也偶有轻诺寡信之弊,蔡邕夫妻从来把他看得比亲兄弟还亲。
"您这些年把高禖神求子嗣、岁星神保丰收、河伯爷镇水患的香火都烧了个遍,连灶王爷嘴角的饴糖渣子都擦得锃亮,怎的偏要漏了太平道的张仙师?"
他抹了把络腮胡,露出憨厚却狡黠的笑容:"要论灵验,还得数大贤良师的符水!年初庄上王二瘸腿灌了碗符汤,愣是扛着三石粟追着野彘满山跑——这要在太学宫,不得让那帮酸儒写成《疾足赋》?"说着从鹿皮囊里掏出个皱巴巴的黄符,神神秘秘压低声:"洛阳西市新开的太平医馆,连宫里黄门都悄悄..."
朱雀大街东侧,一排排古老的槐树在暮色中静静伫立,它们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市井间无尽的悲欢离合。此刻,一抹黄幡在槐树下随风摆动,散发着幽幽的光芒,为这条繁华的街道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这黄幡之下,是太平道搭建的医棚,一群身着道袍的医者正忙碌着,他们手持艾草,将艾草灰细心地混入符水中,为前来求医问药的人们祈福驱邪。
医棚内,炉火微微跳动,映照出医者们专注而虔诚的脸庞。他们手中的陶碗边缘,用朱砂精心绘制的北斗七星图案若隐若现,仿佛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力量。一位年长的医者,指尖因长期握剑而磨出了厚厚的茧,此刻他正用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将一张灵符引燃,符灰落入碗中。
“此符咒可通神明,夫人饮之,必得麟儿。”医者的声音低沉而笃定,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某种不可言喻的魔力。赵五娘接过符水,仔细端详着水面沉沉浮浮的符灰,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她轻轻嗅了嗅,一股混着艾草朱砂硫磺的奇异药香扑鼻而来,赵五娘一口气饮尽符水,离开了医棚。心中的笃定又多了一分。
**夏至·蔡府秘事**
蔡邕日常留宿在南宫东观,只在休沐日回到位于步广里的蔡府,蔡府是曾经高居卫尉的叔父蔡质置办的府邸。蔡邕父母早逝,叔父时时处处把蔡邕带在身边,待他比亲儿子还亲,(蔡质的儿子蔡谷,子不肖父,从小不喜读书,只能让他去打理田庄,蔡质把一腔传承的厚望都寄托在天资聪慧的侄儿蔡邕身上,尤其蔡邕父母早逝之后,更是一直将他带在身边)。叔父教导他提携他,蔡邕果然不负厚望,不仅博学多闻,还精通文辞歌赋、书法乐理是蔡家儿郎中的翘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